正文 第1章 前言(2 / 2)

胡雪岩性格堅決果敢,在能力範圍之內絕不說不行的話。世事隻有兩種情況,一曰做,二曰不做。分析好之後,胡雪岩不會再浪費時間去考慮成敗,做就努力做,朝著成功的方向走。

我們要“鑒”胡雪岩什麼

一、“鑒”用人

胡雪岩得以成功,在於其識人、用人高人一籌,是以智馭人;其失敗,在於其始終堅守“用人不疑”的觀點。通俗來講,就是對部屬充分授權但卻失去了監督,使得像典當行唐子韶、潘茂承等,錢莊朱福年、宓本常等得以興風作浪。

胡雪岩在全國共開典當鋪二十三家,每個月應有四萬五千兩銀子盈餘,一年下來約為五十萬兩,但事實是每年典當部分的盈餘從未超過二十萬兩,每年至少有三十多萬兩銀子被“夥計”私吞掉了。

上海阜康錢莊檔手朱福年眼見胡雪岩一片“花團錦簇”的事業,不免起了“大丈夫當如是也”的想法。他雖蒙重用,但畢竟是做夥計。假如辭掉阜康的職務去創業,胡雪岩一定會幫忙的,隻是不做大寺廟的知客而去做一個小茅庵的住持,不是一個聰明的辦法。因此,朱福年便利用權力調度錢莊的資本做自己的生意,致使八十萬兩銀子葬身海底。

胡雪岩曾委托古應春和尤五出麵收買新式繅絲廠,但由於宓本常明處掣肘、暗處破壞而未成。最後,資金周轉不靈,造成上海阜康錢莊發生擠兌而無回天之力。

二、“鑒”用事

“這是同外國人打仗,不過不是真刀真槍而已。明曉得打不過,我還是要打,我要給中國人爭口氣,讓朝廷那些先生、大人難為情!”怒氣衝衝的胡雪岩恨恨地盯著十裏洋場高聲說道。麵對國外絲商的聯手封殺和外國政府的頻施重壓,以一己之力與其抗爭,並要時刻應對來自國內官場和商界的冷箭,這位清朝的紅頂商人,既是為自己的生意,更是為身後數萬絲農與土法繅絲作坊主的利益,義無反顧地打響了一場凶險異常的“生絲保衛戰”。

在我們看來,胡雪岩此舉說好聽一點是有節氣,敢於“螳臂當車”,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自不量力、不識時務、以卵擊石。

在生絲貿易上的中外對抗,隨著清朝平定太平天國戰事的平穩而愈演愈烈,左宗棠與李鴻章的陸防、海防之爭也擴大到雙方的羽翼。認定“倒左必倒胡”的李氏勢力扣押了海關本應及時兌付給胡雪岩的還款官銀,為收複國土而向國外借款由政府行為變為胡雪岩阜康錢莊的個人事件;在生絲商戰上誓不低頭的胡雪岩無力承受雙重重壓,而一次借款中暗盤回扣的黑箱操作終於成了胡雪岩事業上的定時炸彈。

無疑,結局是慘烈的!

李鴻章的人采取了多種手段,將胡雪岩一步步逼入困境,同時又設法把胡雪岩向外國銀行貸款時多加利息的事情抖摟出來,慈禧太後得知後大怒,立刻下旨封殺胡雪岩,一座商業大廈轟然倒塌,胡雪岩畢生積累的萬貫家財在頃刻間煙消雲散。

胡雪岩成就事業的過程充滿傳奇色彩:有平坦的大道,亦有崎嶇的山路;有知人善任的美譽,亦有用人失察的過失;有窮致當衣的故事,也有一擲千金的逸聞。不管怎樣,胡雪岩思想的亮點,他的價值觀、處世哲學,對後人一定會有所裨益,如善加借鑒,一定能少走彎路。

由於水平有限,加之時間倉促,書中難免存在錯訛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編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