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流程:原料→清洗、護色→醃製→脫鹽→壓榨、脫水→拌料、調味→裝袋→封口→殺菌→冷卻、檢驗
(1)原料選擇。選擇脆嫩碧綠,無汙染、無腐爛、無病蟲的紅薯葉,去除黃葉、雜草和泥土。
(2)清洗、護色。用流動清水將紅薯葉充分洗淨、瀝幹。將潔淨的紅薯葉放入0.05%的碳酸鈉和0.3%的氫氧化鈣溶液中浸泡護色,直至發生泡沫時取出,再用流動水將紅薯葉上的殘液洗淨、晾幹。
(3)醃製。用原料量15%~18%的食鹽,0.1%氯化鈣和0.1%抗壞血酸醃製。醃製時一層紅薯葉一層鹽,層層壓實,直至裝滿,壇口再撒上一層食鹽,用塑料布封口。第一周每天翻缸1次,其目的是醃漬均勻,不發熱,一周後用青石壓緊,醃漬時間為一個月。
(4)脫鹽。采用直接清洗脫鹽法,保持鹽含量在5%.~6.%。
(5)壓榨、脫水。壓榨去除紅薯葉中的部分水,有利於調味料液的滲入。
(6).拌料調味。每100.千克紅薯葉加丁香粉100克,胡椒粉60克,薑粉45克、紅辣椒末600克,白糖1.5千克,食鹽1千克,味精150克,醬油80毫升,山梨酸鉀25克。將上述配好的輔料充分混合,反複拌勻,使每片紅薯葉上都黏上佐料。
(7)裝袋。采用尼龍、鋁箔、聚乙烯複合袋,計量裝袋,淨含量100克。
(8)封口。采用真空封口方式,預熱溫度125.℃,熱封口時間為5秒鍾。真空度控製在8.65~59.85.Kpa。
(9)殺菌。裝袋封口後盡快殺菌,其間隔時間不超過半小時,殺菌公式為:5分鍾30分鍾5分鍾/85℃,然後迅速冷卻到38℃左右。
(10)檢驗、包裝。抽樣對產品進行檢驗,合格品入庫。
六、醃製薯葉的加工
工藝流程:原料→漂燙→鹽漬→配料→裝袋→封口→殺菌→成品
(1)原料。取紅薯嫩葉,去雜質、泥沙和黴變葉,放入洗滌槽中用流動清水充分洗淨,撈出瀝淨水分。
(2)漂燙。清洗幹淨的紅薯葉,用1%食鹽水浸泡10小時,清洗幹淨,再用1%.碳酸鈉溶液浸泡8分鍾,撈出後投入到含0.17%.小蘇打、pH值為8的3%食鹽溶液中,溶液溫度為95℃~100℃,漂燙1~1.5分鍾,迅速冷卻。
(3)鹽醃。紅薯葉用含0.2%氯化鈣的10%食鹽水浸漬,保持鹽水濃度穩定,每天食鹽濃度遞增2%,直至濃度達到16%為止,醃漬4~5天,脫鹽,瀝幹。
(4)配料。將八角0.2%、老薑0.4%、丁香0.08%、桂皮0.08%、白胡椒0.05%、小茴香0.1%等配料經粉碎後裝袋,加水煮沸2小時,補足水量至50千克,冷卻後,加0.02%乳酸乙酯、0.02%乙酸乙酯、0.01%乙酸戊異酯即為香料。用上述香料2%、白糖20%、食鹽2%、食用白醋1%配成湯汁。
(5)調配裝袋。定量裝入經上述處理過的紅薯葉於複合袋中,再加入適量湯汁即可。還可加2%食鹽、0.1%芝麻、1%辣椒油、0.2%味精、0.1%薑粉、0.5%.白糖、0.02%脫氫醋酸鈉於紅薯葉中。成品厚度應低於15毫米,內容物距袋口3~4厘米。
(6)封口、殺菌。裝好的袋經真空封口,然後在殺菌釜中進行殺菌處理,一般在121℃下處理15分鍾。
(7)保溫、檢驗。成品37℃保溫7天,進行檢驗,除去湯汁渾濁及脹袋,成品裝箱即成。
七、紅薯葉保健茶加工
工藝流程:原料選擇→清洗→切碎→殺青→烘幹→配料→粉碎→過篩→包裝→成品
(1)原料選擇及處理。選擇品種優良、成熟適度的鮮嫩紅薯葉,剔除老葉、黃葉、蟲蛀葉和腐爛斑傷葉,收獲時不浸水捆紮,以專用塑料籃散裝並及時運輸加工。除去葉柄,用清水洗去紅薯葉上的泥土、塵沙等汙物,瀝幹水分。再用機器或手工軋切成約0.5厘米見方的小片。
(2)殺青。用紫蘇、陳皮為原料,經烘幹、製末,以紗布包裝後熬製汁液。然後按照1.25%的重量比將殺青液噴灑在碎薯葉上,使其多酚氧化酶鈍化。
(3)烘幹。將上述處理好的紅薯葉在25℃~40℃的烘房中烘28~30個小時。
(4)茶葉複火。市售的茶葉一般水分較多,所以應投入炒茶鍋中複火1次,炒至含水量6%~7%即可,同時也可使茶葉的風味提高。
(5)拚配。茶葉59.4%、紅薯葉40%、殺青藥料0.6%配比,將殺青藥料噴灑在薯葉上進行拚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