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重要的工業原材料,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涉及麵廣、產業關聯度高。從一百多年前的“漢陽造”到如今的“武鋼”,武漢作為傳統的鋼鐵製造業基地,目前又著力打造中部現代製造業中心,對鋼鐵及其製品的需求不斷增大,上下遊產業鏈的延伸空間更加廣闊。鋼鐵及上下遊產業,對於武漢的產業發展、城市發展,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一、“漢陽造”——中國近代鋼鐵業的代表
作為我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早在“洋務運動”時期,武漢就創造了聞名全國的“漢陽造”,1894年成立的漢陽鐵廠以煉鐵廠為中心,兼采鐵和采煤和煉鋼為一體,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誌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我國重工業開了先河。
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我國首家係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漢陽步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以漢陽鐵廠及漢陽兵工廠為代表的“漢陽造”品牌成為了中國近代軍工的代表,是“湖北造”,乃至“中國造”的代名詞。
1934年武船、1953年武重、1954年武鍋和1955年武鋼,代表著武漢工業文明的曆史變遷。到改革開放初期,武漢工業淨產值一直位居全國第四位。武漢曆史上的輝煌,正是得力於鋼鐵工業的輝煌。
20世紀50年代初期,為了改變我國“北重南輕”的鋼鐵工業布局,黨中央提出“鋼鐵要過江,鋼鐵要過關”的思路。決定在湖北興建新中國第一個鋼鐵基地,新鋼廠被列為蘇聯援建項目之一。1954年春,中蘇專家沿著長江反複勘測選址,最終選中武漢東郊的一片開闊地,即後來的青山區。新廠正式命名為“武漢鋼鐵公司”。
1958年9月,毛主席得知武鋼可在國慶節前出鐵,他高興地說:“到出鐵的那一天,我一定要去看看。”出鐵當天,毛主席從武漢漢陽門上船,去看武鋼出鐵。船到江心,他說:“我要遊到武鋼去。”說完便下了水,遊了20多公裏他才上船。隨後登上一號高爐爐台觀看一號高爐煉出的第一爐鐵水。
50多年來,武鋼曆經了三次創業。1955年10月武鋼青山廠區正式破土動工,武鋼人開始了第一次創業,迎來了新中國興建的第一個鋼都的誕生。1974年,武鋼從原聯邦德國、日本引進一米七軋機係統,開創了我國係統引進國外鋼鐵技術的先河,武鋼人開始了第二次創業,走出了一條“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
鄧小平於1973年2月從江西回到北京,其外出考察的第一個鋼鐵企業便是武鋼。鄧小平雖已年近古稀,但步履輕快地登上煉鋼廠的爐台。1980年7月,鄧小平在湖北停留了12天,再次來到武鋼,特地視察了一米七軋鋼廠。
2005年以來,武鋼努力推進第三次創業,生產經營和改革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中西南戰略紮實推進,本部產能成倍增長,三大品種基地基本形成,自主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走出去”戰略取得突破。
二、武鋼——新時期武漢鋼鐵行業發展的支柱
在世界現代鋼鐵企業中,人均鋼產量是衡量其生產力水平的一個標誌性指標。1993年,我國最先進的寶鋼是人均200噸,國際水平是人均600噸,日本新日鐵人均年產鋼800噸,而當時有12萬職工的武鋼年產400多萬噸鋼,人均年產量不足50噸!如此低的勞動生產率,無法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鋼鐵市場競爭。因此,自1993年以來,武鋼成功地進行了七次大規模的剝離輔助、下崗分流,剝離76139人,減員46565人。鋼鐵從業人員由11.2萬人減至14850人,鋼產量由475萬噸增至708萬噸,人均產鋼由42噸增加到470噸,9年上繳利稅182.45億元,資產保值增值率達261%,職工工資增長284%。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的武鋼,進入21世紀以來,通過聯合重組鄂鋼、柳鋼、昆鋼,生產規模近4000萬噸,穩居世界鋼鐵行業第四位,已連續5年入圍世界企業500強,2013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位居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310位。如今,大到鳥巢、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多座長江大橋、京滬高鐵、青藏鐵路,小到轎車、彩電、微波爐,越來越多的“武鋼造”走向全國,走進了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