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出生在陝西,曾經在西安、深圳、哈爾濱、北京等城市工作過的“外地人”,初到湖北,我經常聽到“大武漢”的說法。大武漢到底什麼大?我一直在思考。我曾猜測,“大武漢”或許就是麵積大吧。
在湖北工作一年後,這個問題依然困擾著我。困擾我的,並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外地人,我不明白大武漢到底什麼大,而是許許多多的武漢人、湖北人,他們也不知道大武漢大在何處——領導外出介紹,每人一個版本;老百姓外出炫耀,一人一個說法。
“大武漢到底什麼大?”我問過很多本地人。
有人回答:“麵積大。”我一查,論地域麵積,武漢8494平方公裏,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二十四位,在省級、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十三位,約為重慶的十分之一、哈爾濱的六分之一,僅為大慶、長春、麗水、北京、杭州的一半左右;論建成區麵積,武漢408平方公裏,位列全國第十,尚不足上海、北京的三分之一,與廣州、深圳、天津也有較大差距。用“麵積大”來解釋大武漢之大,顯然沒有說服力。
有人回答:“人口多。”我再一查,武漢人口總數1022萬,連北京、上海的一半都不到,也比不上天津、廣州、深圳,比我之前工作過的哈爾濱的人口還少。可見,“人口多”也不足為證。
有的同誌很驕傲地告訴我:“‘大武漢’大在有三鎮。”我開玩笑說:“三鎮大嗎?一個縣都有十幾個鎮,鄉鎮、城鎮可都是鎮,這不是在說自己小嗎?”
還有的同誌說:“武漢是‘大碼頭’,九省通衢嘛……”但中國八大億噸以上的港口碼頭沒有武漢。
大武漢到底什麼大?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請教了上百人,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回答得清楚。
查閱資料我發現,最初大武漢並不是武漢人的自稱,有一種觀點認為,這一說法是源於孫中山先生的概括。孫中山先生曾在《建國方略》裏談道:“要把武漢建成紐約、倫敦之大,要建設成東方的芝加哥。”
說起大武漢,就不能不提起張之洞,這位大武漢理念的建立者、踐行者。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新學、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先後在武漢成立了自強學堂、農務學堂、湖北工藝學堂等,還創辦了漢陽鐵廠、漢陽鐵廠機器廠、湖北槍炮廠、繅絲局、紡紗局、製麻局等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工業化水平居全國之冠,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大工業”體係已初步奠定。
在近代,曾流傳著“貨到漢口活,茶到漢口香”的佳話。據統計,1861年以後的60多年間,漢口茶葉貿易占整個中英貿易九成以上;從1871年至1890年,漢口年出口茶葉占國內茶葉出口總量的60%,成為全國最大的國際性茶葉交易市場,被歐洲人稱為“茶葉港”。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稱:“武漢者,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也。漢口更為中國中部、西部之貿易中心,又為中國茶之大市場。”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武漢曾經的“大貿易”和茶葉“大市場”。
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我國經濟的開放,東部地區部分城市的迅速崛起,武漢昔日榮光已不複存在,1999年,美國《未來學家》雜誌曾發表《未來的超級城市》的文章,預言中國的“大武漢”、“大上海”將進入21世紀全球十大超級城市之列。十幾年過去,武漢在世界超級城市的排名中仍不見影蹤,曾有的優勢競爭力也逐漸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