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西班牙人的艦隊實力還不如葡萄牙人,大明可以打敗強大的葡萄牙艦隊,自然也可以打敗西班牙艦隊,更何況這次出征的太平洋艦隊還是大明海軍中的精銳,雖然勞師遠征有些吃虧,但是打敗西班牙人並沒有費太大的力氣。
不過首次交戰的西班牙人並沒有氣餒,國內正在組織第二支艦隊出征,看樣子是無論如何也要把大明趕回去,但是這時大明已經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各占據了一個港口做為自己的據點,開始真正的美洲殖民,期間西班牙人雖然也想過從陸地上與大明交戰,但是幾次接觸戰後,西班牙人發現自己並不占任何優勢,大明的軍隊不是那些連鐵器都沒有美洲人,而是擁有火槍和火炮的強大軍隊,所以在吃了幾虧後,他們隻能選擇默默忍耐,等待著國內艦隊的到達。
接下來的數年裏,大明與西班牙就在美洲展開了無數次的戰爭,雙方投入了大量的海陸軍隊,整個美洲西海岸戰火連天,甚至陸地上的戰爭還把當地的美洲人牽扯進來,這主要是西班牙人對美洲人實行的屠殺激起了這些人不滿,現在看到大明的到來,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想法,開始與大明展開合作,而大明也願意給西班牙人找一些麻煩,於是就給了這些美洲人許多幫助,比如武器方麵,這使得美洲人戰鬥力大增,開始組建起小股的部隊騷擾西班牙人後方。
不過西班牙人也不傻,他們感覺到大明與美洲人聯合在一起後,也立刻轉變策略,開始扶持一些美洲人做為自己的幫手,結果整個中南美洲是亂成一團,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上,到處都是戰爭。
大明的國土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工商業十分發達,這使得大明的國力強盛之極,可以支持海外的軍隊長年累月作戰,但是西班牙卻沒有這個優勢,所以他們在與大明激戰了幾年後,國力大幅度衰退,再加上歐洲也不太平,他們必須要保持足夠的力量自衛,於是在這種情況下,這場西班牙與大明的殖民地爭奪戰,最後以西班牙主動求和做為結束。
大明與西班牙雙方簽訂了條約,在美洲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其中大明占據美洲的西海岸,而西班牙則占據美洲的東海岸,想要進入對方的勢力區域,必須經過對方的同意。至於陸地上的劃分,就沒有太明確的條約,隻是籠統的製定了“誰先發現就屬於誰”的條文,而且雙方都要保持克製,不能擅自發生衝突等等,這主要是美洲的區域太大了,短時間內兩國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利益衝突。
當然這種和平其實是十分短暫的,因為大明與西班牙的戰爭並沒有決出勝負,確切的說,是雙方都沒有認輸,西班牙隻是因為國力不繼,所以才暫停了戰爭,而大明則需要時間搶占美洲的地盤,所以才達成了這麼一份條約。
但是在短短幾年後,大明與西班牙再次發生衝突,然後就是一場打打合合,似乎沒有止境的戰爭,這場被後世稱之為“美洲爭奪戰”的戰爭足足打了上百年,最後以西班牙的衰落而結束,而大明則趁機接管了西班牙在美洲的地盤,成功的占據了大半個中南美洲。
對於這些海外的擴張,周重其實在幾年前就已經不太重視了,一來大明的國土已經足夠龐大了,人口的增長已經有些跟不上了,二來太大的領土在管理方麵也有些問題,比如南洋那裏,就有人想要劃地為王,隻可惜還沒等他們發動,就被錦衣衛察覺到了,然後就是大軍的清剿,而且對於這樣的分裂勢力,周重一向是心狠手辣,每次都是血流成河,這也極大的威懾了那些野心家。
隨著兒子朱載垣的成長,周重也在慢慢的放權,畢竟相比之下,他的長子才是大明合法的繼承人,他可不想因為皇位而讓兒子對自己產生怨恨,甚至發生父子相殘的慘劇。不過周重雖然在放權,但他最後卻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限製皇權。
皇權是個很危險的東西,特別是對於大明這樣龐大的一個國家,整個國家的安危都係在皇帝一人身上,若是遇到一個英明或平庸的皇帝,對於帝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甚至一個發皇帝會讓帝國更加興盛,但若是遇到一個胡作非為或昏庸無道的皇帝,那對整個國家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曆史上無數次的教訓告訴我們,皇帝對於一個帝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想要改變皇帝對帝國的影響,就必須削弱皇權,隻有皇帝手中的權力變小了,那麼他對帝國的影響也就變小了許多,哪怕是遇到一個昏庸無道的皇帝,對大明所造成的傷害也是有限的,而想要限製皇帝的權力,周重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內閣。
當年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之位,將大小政務都一下子攬到自己身上,可惜皇帝不是超人,他也需要一些人來分擔自己的政務,於是在這種情況下,內閣就出現在,而且慢慢的形成完備的內閣製度,可以說內閣已經完全的替代了原來宰相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