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尋找生命中的“貴人”(1)(1 / 1)

俗話說朝中有人好做官,靠山是古代幕僚生存中最直接的貴人,借助靠山的力量能使自己更快地到達成功的彼岸,靠山有時候一句不經意的話,或者一次有意的提攜往往會改變自己一生的命運。所以,尋找靠山,傍好靠山,是幕僚生存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大關鍵點。

1.薑太公釣魚,一步登天名垂青史

自古以來,充當他人的幕僚是身處社會底層的有才之士得以翻身的最佳途徑。但是,社會權力階層與平民是有距離的,跨越這段距離,獲得貴人的發現、主子的賞識,是平民型幕僚謀權道路的突破口,也是命運的轉折點。如何實現這關鍵的一步,既需要時機的青睞,更需要幕僚聰慧的大腦。

呂尚,俗稱薑太公。相傳呂尚先世為貴族,後家道中落。至呂尚時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年輕時他曾在商都朝歌宰牛賣肉,又到孟津做賣酒生意。呂尚雖貧寒,但胸懷大誌,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

要成就一番大事業,隻有獲得較高職權才行,可是像他那種出身卑微的社會底層中人,要進入官場談何容易!他去商朝廷試探過,但紂王昏庸,沒有成功。老年時,他決定入周尋找機會,於是選擇了距離西周都邑隻有幾十裏的磻溪垂釣為生,等待機遇的到來。這裏離都城不遠不近,恰到好處,風景秀麗,好山好水,符合高人逸士的風度氣質,能夠借江山之助增強人格的感染力。

他平時沉默寡言,附近的人們大多不知道他的年紀姓名。雖然他已是80歲的耄耋之年,但精力充沛。於是人們按照對老人的一般尊稱呼之為“太公”。又因為老人長長的白眉覆蓋下的眼睛,常透露出心事重重、茫然遠望的神情,所以給他起了個名字,叫作“望”。(《釋名》說:“望,茫也,遠視茫茫也。”)合起來就稱作“太公望”。

薑子牙企盼釣的這條“大魚”,是周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紂王時封為西伯,又名伯昌,是周族(傳說周族的先世棄擔任過舜的後稷之職,負責掌管農事)首領王季(棄的第十世孫)的第三子,有雄才大略,善良仁慈,被譽為“聖人”。其父被商紂王殺後,西伯即位號文王。他以岐山下的周(今陝西岐山北)為基地,繼承祖先的事業,敬老愛幼,禮賢下士,積極擴充國力。一次,文王在野外行走,見路上枯骨累累,心裏很難過,馬上吩咐把枯骨好好掩埋。隨從告訴他:“這些都是無主的屍骨”。文王說:“統治天下的就是天下之主,治理國家的就是一國之主。我就是主,怎能說這些屍骨無主呢?”這件事傳出去後,各地的人都稱讚道:“西伯對枯骨尚且這樣愛護,何況是對人呢?”於是,一大批人才如散宜生、閎夭等都來投奔他。在散宜生、南宮適等大臣和兒子武王、弟弟周公的輔佐下,文王將周族的勢力進一步向東發展。商紂王為此深感憂慮,就把文王召到朝歌,關進監獄,將其子伯夷考碎屍,強迫文王吃下。散宜生等人為救文王,除賄賂紂王寵臣外,還送給紂王大量珍寶、美女,紂王被這些禮物弄得眼花繚亂,加上寵臣為文王說情,便消除了對文王的疑慮,把他放了回去。這一抓一放,再一次暴露了紂王的昏庸腐敗,更加堅定了文王討伐商朝、取而代之的決心和信心。回國後,他積極發展經濟,訓練軍隊,更加注意搜羅人才。一旦發現,就想法羅致,予以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