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功臣號”坦克駕駛員董來扶說:“攻克錦州後,上級命令我們迅速入關,參加平津戰役。我駕駛坦克行駛到離天津還有400多裏的盧龍縣桃花村時,坦克的電瓶發生故障,反複發動不著,隻好從村民那裏借了4頭牛來拉,但坦克紋絲不動。後來又從兄弟部隊找來十幾頭牲口,還有村裏借來的毛驢,套在一起拉坦克。幾經調教,各種牲口才統一步伐,將坦克拉著了。功臣號在攻打天津前幾小時趕到天津,再次立功。”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50年代中期,解放軍才徹底完成“徒步化”到“騾馬化”的升級。
到了20世紀70年代,解放軍又開始順應時代發展升級軍備,組建摩托化步兵師和摩托化步兵軍,進行“摩托化”的軍師升級。1985年,順應現實裁軍一百萬,走上精兵之路。組建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全部實現“摩托化”,徹底告別“鐵腳板”。
20世紀80年代,美軍組建世界第一支數字化師並首次運用於伊拉克戰爭,同時歐洲各國也相繼發展各自的數字化部隊。看到數字化部隊已成趨勢,2001年,人民解放軍也開始嚐試數字化部隊建設,建立若幹數字化兵種試驗部隊。曾在朝鮮戰場上打敗美軍騎兵第一師的建設隊進行數字化建設試點,已初具規模,並在南中國海沿岸舉行的軍事演習中初露鋒芒。
在已經走過的80多年征程中,人民解放軍經過了徒步化、騾馬化、摩托化、機械化,開始進入數字化。雖然我們的軍隊比世界最先進技術總是落後幾十年,但是解放軍卻始終追趕著潮流的變化,與時俱進,沒有固步自封,以為取得勝利就可以安享和平。世界在前進,軍事技術日新月異,隻有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技術,才能在未來世界軍事版圖中立足。
有所“變”,有所“不變”
追求“變化”,與時俱進,但並不等於說我們要隨波逐流。團隊要變的應該是思路、知識,但願景和組織原則不能變。與時俱進的是步伐,靈活多變的是技巧和策略,永遠不變的是信念……這就是成功團隊的秘訣。
當熟悉的環境發生改變時,每個人的內心都會產生波動,甚至會焦躁不安、不自信,為了緩解自己的壓力,往往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新的變化。
杜邦公司是美國最著名的化工集團,該公司在19世紀隻是個軍火商。20世紀初,杜邦決定進軍化工產品。當時美國的化學染料工業十分落後,這使一戰中的美國嚴重依賴德國的進口產品。戰後,美國決定保護和扶植本國的化工業。杜邦公司看準了國內市場和國家政策,大力發展染料工業。因為有美國政府的保護,價廉物美的德國化工產品並不能衝擊杜邦的產業。於是,杜邦的染料工業很快發展起來,幾年後就可以跟德國抗衡了。變化、革新有時候需要很大的勇氣,有的人即使意識到了變革的必要性,也沒有變革的勇氣。因為變革一旦失敗,他們將受到很大的傷害。但他們卻沒有看到問題的另一麵:如果不進行變革,他們同樣會在未來遭受巨大的損失,而變革就有成功的可能,成功的變革將為他們的事業開創出一片嶄新的領域。
企業也是一樣,當經營環境、市場需求發生了變化,管理者的經營策略肯定要隨之改變,不然就會鬧“刻舟求劍”的笑話。而有的東西則是可以自內求得,可以以不變應萬變。比如管理、質量、企業文化等,因為這些東西不會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
企業與人一樣,要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才能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能夠長期堅持自己在產品、服務等方麵的特色,才能取得良好的業績,那些“百年老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奔馳車的年產量一直控製在70萬輛左右,僅為美國通用車的九分之一左右,他們麵對萬變的市場,“不變”的就是:不求生產多,隻求品牌響。結果奔馳車以其優美的形象、優良的質量深得消費者的推崇。擁有一輛奔馳車,被視為財力和地位的象征,成為顯示身份及資信的最好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