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 畸形(一)(1 / 2)

第一節 先天性頸部、脊柱及胸廓畸形

一、先天性肌性斜頸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一種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病變主要累及一側胸鎖乳突肌,造成此肌肉攣縮,從而使頭歪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並有麵部不對稱等畸形。

(一)病因

關於此病的病因學說很多,主要包括下列幾種:

(1)腔室綜合征學說:患兒在分娩時,由於局部軟組織的壓迫,導致胸鎖乳突肌的靜脈回流障礙,從而引起肌肉水腫,肌纖維變性及纖維化。纖維化的比例不同決定了肌肉功能的狀態。如果纖維化程度不重,則肌肉收縮、伸拉的功能尚可,斜頸也較輕或自行消失;反之,則肌肉無彈性。斜頸隨年齡的增長,肌肉相對較短,斜頸加重。

(2)宮內壓迫學說:一些學者認為3/4的患者發生在右側,而且20%的患者有髖發育不良,可能與患兒在宮內壓迫頭部有關。另外,剖腹產也有發生斜頸的,也不支持腔室綜合征學說。

(3)遺傳因素:約1/5的患者有家族史,說明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可能這些患兒胚胎時期即有胸鎖乳突肌的發育缺陷。另外,並發其他畸形也支持與遺傳因素相關,但確切的遺傳機製尚不清楚。

(4)神經源學說:人們在組織檢查時發現有去神經和神經再生現象,有些病人有多發的細小的神經纖維瘤生成。

(5)產傷學說:這是最早提出的斜頸病因,認為分娩產傷造成胸鎖乳突肌肉血腫包塊,最終機化形成纖維性的肌攣縮。但許多事實均不支持此論點。

總之,先天性肌性斜頸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二)臨床表現

大部分的病人在生後6周之內被發現。主要表現為頸部可觸及的硬性腫塊,無壓痛,不活動,表麵皮膚顏色正常。腫塊一般在4周之後逐漸減小,4~6個月後頭歪斜明顯,肌肉攣縮加重。1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朱向患側傾斜加重,下頜向患側旋轉受限,患側口角下移,患側眼角位置偏低,整個麵部不對稱。頸椎逐漸凸向健側,並變短。到成人期,頭麵及頸部的這些畸形明顯加重,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

體格檢查時可見患側胸鎖乳突肌變硬、變短,肌肉無彈性。特別是讓患者頭轉向患側時,可見到明顯緊張的肌肉。有時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和鎖骨頭的攣縮不一致,其中一束可以更緊張一些。

(三)鑒別診斷

由於引起頭歪斜的疾病較多,長期的頭部歪斜也可導致繼發性的雙側胸鎖乳突肌的張力不一致,容易造成誤診,故臨床上要特別與下列疾病鑒別。

(1)嬰幼兒習慣性歪頭睡眠:一部分嬰幼兒生後習慣於頭歪向一側睡眠,有時再合並頌下的淋巴結腫大,患兒父母又對孩子的發育過度敏感,常常心情急切地就診。此時應仔細檢查胸鎖乳突肌的張力及對稱性,指導調整睡眠姿勢,並密切觀察,定期隨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