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想到這裏,也立即利用北方的報刊,為自己辯解,並發表反孫、黃的言論。
一時,中國的大江南北,袁世凱的報刊與國民黨的報刊,言論鬥爭日趨激烈。
在這種激烈的言論交戰中,安徽、上海和福建,先後宣布獨立,聲討袁世凱。
而帶兵出身的袁世凱,雖不懼孫中山和黃興所掀起的滔天討袁巨浪,卻也深知其中厲害,不敢掉以輕心。為了預防不測,他立即派人向英、法、德、俄、日等數國銀行,緊急簽定了借款協議,以做發動戰爭之軍費。
袁世凱做好一切準備之後,麵對數省的獨立,立即罷免了孫中山和籌辦鐵路全權和黃興的陸軍上將軍銜,並致電全國報館、孫中山和黃興,發表他帶有威脅性的聲明:
北京專電:袁總統令傳語國民黨人,現在我袁世凱已看透孫、黃二人,除了搗亂之外,別無一點本事,左是搗亂,右是搗亂。我袁世凱受四萬萬人民付托之重,不能以四萬萬人之財產生命聽任搗亂,自信政治、軍事經驗、外交信用,不下於人,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示嚐不願,然今日誠未敢多讓,彼等若另行組織政府,我即舉兵代之……
孫中山一看到袁世凱的這份帶有威脅性的聲明,立即致電全國報館,發表了向袁世凱宣戰的聲明,並同時致電袁世凱:
宋案發生,證據宣布,愕然出諸以外,不料出言與行違,至於如此,即憤且懣。而公更違法借款以作戰費,無故調兵以速戰禍。異屍即去,兵釁仍挑,以致東南民軍,荷戈而起,眾口一辭,集於公一身。做為公仆,受國民反對,應當引退,況與國民以死相拚!公今日舍辭職外,決無他策。若公必與殘民以逞,善言不入,孫文不忍東南人民久困兵災,必以前反對君主****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
袁世凱本來就對孫中山和黃興為首的國民黨所掀起的討袁大潮而惱羞成怒,當看到孫中山的這份帶有嘲笑和責怪味道的電文,氣得拍案而起,立即下令陸軍、海軍各部,猛烈進攻國民黨的革命軍。
而國民黨的革命軍,因為已被袁世凱給削減的所剩無幾,麵對袁世凱的雄厚武力,重新組織已來不及了,再加上袁世凱用重金拉擾和瓦解,不到兩個月,孫中山先生發動的討袁革命,便以失敗而告終。
在袁世凱的通揖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胡漢民等大批革命軍,紛紛逃往日本。
隨著革命軍的失敗,袁世凱用武力統一了中國;隨著袁世凱的武力統一中國,各國官府,紛紛搜查揖捕革命黨。
二:
劉憲德自三個女兒都在劉青霞所創辦的華英女校讀書之後,盡管對青霞的某些所作所為,氣憤不過,可因為三個女兒的全免費讀書,再加上他姐妹家的幾個女孩子也在華英女校裏免費讀書,再加上他的三姨太給他不停地吹枕邊風,再加上他舉報大河書社後被柴德貴和張小順給猛宰了一下——給罰了一千兩銀,再加上他與青霞交手多年,一直未占過上風,所以,自舉報大河書社之後,盡管他心裏恨青霞入骨,可常言說: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軟,這正占著人家青霞的便宜,怎麼好意思去找也的麻煩呢!基於這些原因,他也沒有再煸惑族人,去找青霞的麻煩。而劉氏族人,因為家裏的女孩子和親戚家的女孩子,皆在青霞的華英女校裏讀書,因為心理平衡,也不忍心找青霞的麻煩。
自民國成立,那女子學校一停辦,這便宜也不能占了。而青霞呢,雖說不做河南國民捐總理了,可仍然威風凜凜的南來北往,東奔西走,生意興隆,財源廣進,今天給那個學校捐款,今天給這個報刊捐資,劉憲德和劉氏族人,個個氣得眼紅心疼,但又忍氣吞聲。
劉憲德和劉氏族人之所以麵對青霞的捐資而忍氣吞聲,可是,因為青霞畢竟是革命元老,她做為女姓,仍然在國內享有獨一無二的名氣,特別是在袁總統下野時,還來拜訪過她青霞,有袁總統這個大靠山,如果去找她青霞的麻煩,那不是自找其辱嗎!
基於這些原因,在華英女校停辦的一段時間裏,在劉憲德和劉氏族人不能占青霞的便宜後,盡管他們對青霞的捐款和活躍恨之入骨,可仍然不敢輕易去找青霞的麻煩。
可現在不同了,這革命軍與袁總統打起來了。而劉憲德和劉氏族人,麵對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猛烈交戰,麵對革命軍的失敗,麵對官府的大力搜捕革命黨,麵對官府查收封閉了大河書社,麵對官府槍殺一批又一批革命黨,是欣喜若狂,準備坐收漁利。
劉憲德和劉氏族人之所以欣喜若狂,之所以準備著坐收漁利,是因為青霞就是革命元老,官府既然在到處抓捕革命黨,在大批的槍殺革命黨,那照樣也抓捕青霞,照樣也槍殺青霞。如果青霞被殺了,那青霞所掌管的巨大資產,那不就順其自然地落到了劉氏族人手裏。
可是,在劉憲德和一些劉氏族人的盼望中,青霞卻相安無事。
於是,劉憲德和劉氏族人迷惑了,痛苦了,百思不得其解。
劉憲德在經過數過不眠之夜,聰明的他也終於頓悟了:她青霞雖是革命元老,但畢竟這大總統還是袁世凱呀!再說了,聽說袁世凱一當總統,便委任青霞的二哥做秘書長,這青霞的二哥一直在袁總統身邊當秘書,這官府當然不敢抓捕她青霞了。
盡管劉憲德悟出了開封官府不抓青霞的奧秘,可他仍然忍不住想冒險一試,去官府舉報青霞。因為是冒險一試,所以,他劉憲德不敢讓劉氏族裏的任何人知道他的秘密行動,即使與他自己心心相印的三姨太,他也不敢透露一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