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個行為習慣 擁有科學理財的習慣(1 / 3)

富有也有富有的習慣,貧窮也有貧窮的習慣。富人播下富習慣收獲富有,窮人播下窮習慣收獲貧窮。也就是說,理財習慣往往決定一個人是富有還是貧窮。

儲存財富的同時,也儲存了成功的機會

有些人隻知道消費,不懂理財。如果他賺到了200元,他會去買柴米油鹽;賺到300元,他會去買酒買肉;賺到500元,他會去買套體麵的衣服,最後剩下10元也要買幾注彩票。他們習慣了這種觀念,有了錢就隻想改善生活,哪怕一下子賺到了100萬,他想的還是先把錢變成房子、車子,好讓所有人都知道他已經不是窮人了!但這些東西是不能增值的,反而消耗錢財。有了車,就有了汽油費、養路費、修理費、保險費,就算你停著不動,那一筆停車費也夠普通人多少天的夥食了。賺再多的錢如果隻出不進,要不了多久也會耗光。

有些人缺的不是資本,而是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不懂儲蓄,也就隻能一直窮忙下去。養成儲蓄的習慣並不限製我們賺錢的才能。而是相反,這項法則被窮人應用後,不僅使我們賺的錢都很好地存起來,而且會給我們提供更廣泛的機會。

善於理財對於所有的人而言,是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但是那些未存錢的人最關心的是:“我應該如何去存錢呢?”

財商開發有一個觀點:銀行是最安全的保險箱,那麼到底該不該存錢呢?其實這並不矛盾。從資金時間價值即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應該讓金錢流動起來,運轉起來,最大可能地讓你的錢增值。有多少錢都放在家裏求心中踏實,那肯定是錯誤的。為求安全完全把錢存入銀行保值而不敢把它投入市場盈利在今天看來也不可取。但是究竟我們還要不要儲蓄呢?或者說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儲蓄呢?這完全應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該不該儲蓄。片麵地反對儲蓄,同樣是不明智的。

對於有些人來講,不可能通過收入來致富,而是要投資才能致富,但是投資第一桶金從何而來?當然要靠儲蓄,或許也可能有其它途徑,但最簡單可行方法的還是儲蓄。

不要小看簡單的儲蓄理財方式,在儲存財富的同時,我們也儲存了成功的機會。

小張原來是上海某公司的一個普通員工,和其他的打工者一樣,他那時也是個地地道道的“窮忙族”。但是,他從進公司的第一天起,就養成了儲蓄的習慣。當然,光靠這點微薄的工資發財致富那是不可能的,小張省吃儉用,好日子也當苦日子過,幾年下來,已積攢幾萬元的存款。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的交流越來越重要。小張看準市場,把握住時機,利用自己的全部積蓄和另一個朋友開了一家小型信息服務中心。兩年下來,他竟然獲利幾十萬元。公司也由當初的兩人增加到十幾個人,自己還做了公司經理。

信息時代裏,能看到信息商機的人很多,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都沒有走這條路呢?多數情況還是他們的手中沒有資金投資。

有些人往往總是錯誤地希望“等我收人夠多的時候,一切都能改善”。但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品質是和收入同步提高。我們賺得愈多,需要也愈多。事實說明,不儲蓄的人,最後唯一能夠擁有的就是債務。

任何行為在重複做過幾次之後,就變成了一種習慣。而人的意誌也隻不過是從我們的日常習慣中成長出來的一種推動力量。

數以百萬計的人之所以生活在貧困中,主要是因為他們誤用了習慣的法則。那些擺脫不掉貧困生活的人很少會知道,他們目前的困境其實是他們自己所造成的後果。

養成儲蓄的習慣,並不表示我們的賺錢能力受到限製。正好相反,我們在應用這項法則後,不僅將把偶然性所賺的錢有係統地保存下來,也使我們擁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在我們還沒有成為大資本家或大富豪之前,先要把自己當作存錢罐,額度就是支出要少於收入。這聽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學會有目的的儲蓄,確實讓人感到快樂,對我們以後事業的發展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保險是一把財務保護傘,把家庭風險交給保險公司

任何人無法預兆一個家庭是否會遇到意外傷害、重病、天災等不確定因素。保險是一把財務保護傘,它能讓家庭把風險交給保險公司,即使有意外,也能使家庭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質量。保險投資在家庭投資活動中也許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卻是最必需的。可供我們選擇的保險險種多種多樣,主要有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兩大類。家庭財產保險是用來補償物質及利益經濟損失的一種保險。已開辦的涉及個人家庭財產保險有:家庭財產保險、家庭財產盜竊險、家庭財產兩全保險、各種農業種養業保險等。人身保險是對人身的生、老、病、死以及失業給付保險金的一種險種。主要有養老金保險係列、返還性係列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係列等。

“有養家義務的人,不買保險就是失責。”墨爾基在《穩健理財十守則》一書中說。李萍的先生一直沒有買保險,結婚後他們買了房子,生了小孩,沒想到先生卻突然逝世,留下了沉重的房貸,家庭經濟頓時緊張起來。因此我們的理財原則是:先針對人生可能的風險投保,再談投資。買保險,算是先“破財”,再“免災”。人這輩子生老病死、投資失誤、婚姻失敗,像這樣的災禍總是難免一二的,買保險就是“破財免災”,不是為了讓未來錦上添花,而是為了讓現在的自己給未來的自己雪中送炭。

但是,有些人投資保險並不理性,顯然有成為“險奴”的傾向。如在事業單位工作的汪小姐,近年給自己和丈夫及家中老人購買了4份保險,每年保費支出近3萬元,令她十分苦惱。保險業內人士指出,容易成為“險奴”的,主要是中低收入或年收入不穩定者。他們經濟能力有限,缺乏穩定收入來源,一旦投保過量或收入中斷,續期的保費繳納就難以為繼。

因此,對於收入不高的家庭或個人而言,要在經濟承受範圍內做好商業保險規劃,險種選擇上應偏向消費型。雖然繳納的保費會慢慢費盡,但能獲得保險期內的有效保障,達到保險的目的,也是物有所值。此外,若感覺自己有成為“險奴”的趨勢,不妨找專家做保單“體檢”,去除不必要的部分。因為,雖然按照保險業內認同的標準,保費占比為家庭收入20%為宜,但隨著家庭結構和經濟收入的變化,還是可以進行調整的。一方麵,一些保險公司對於長期壽險有60天以內的寬限交費期,投保人可在寬限期內任何一天交費。若此間資金仍無法周轉,還有2年寬限期,期間保單處於失效狀態,投保人可在有交費能力時申請恢複保單,所有效力不變。另一方麵,投保人可辦理減額交清,將保險金額縮少,不續繳保費,但可繼續享有保障。或將保險期限縮短,在縮短的期限內,仍享有原保單上各項保障。當然,最後一招就是退保,不過這是沒辦法才用的“下下策”。總之,買保險亦須量力而行。恰當的保障是必需的,但是保險也不是越多越好,雖然保險多,保障也多,但投保是需要成本的,投保的根本原則是以盡可能小的代價獲得較全麵的保障。若成為“險奴”,每天總是為保險公司“打工”,就不可取了,所以在購買保險的時候,還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則。

首先要量力而行,就是購買保險的投入必須與經濟狀況相匹配,根據現有的收入水平,並預估未來的收入能力,計算出收支結餘,在此基礎上再算出可用來購買保險的資金。經濟學家推薦保險支出最好占收支結餘的10%~30%。這樣,才能確保你的保險不會無力支付,也不會出現保險投資比率不足的情況。

其次,要重視高額損失,自留低額損失。確定保險需求的首要考慮是風險損害程度,然後是發生頻率。損害大、頻率高的損害優先考慮保險。較小的損失家庭能承受得了的,一般不用投保。而且保險一般都有免賠額,低於免賠額的損失保險公司是不會賠償的,應該放棄低於免賠額的保險。

再次,還需要把保險項目進行科學組合,注意利用各附加險。許多險種除了主險外,還帶了各種附加險。你購買了主險種,如果有需要,也可購買其附加險,這樣可以避免重複購買多項保險。例如,購買人壽險時附加意外傷害險,就不需要再購買單獨的意外傷害險了。附加險的保費比單獨保險來說較低,可以節省保費。所以綜合考慮各保險項目的合理組合,既可以得到全麵保障,又能夠有效利用資金。

對於家庭來說,必須識別家庭所麵臨的風險,根據風險種類和發生的可能性來選擇險種。例如,家庭中男主人是主要收入者,是家庭的經濟支柱,而且從事危險程度較高的工作,因此家庭的首要保險就應該是男主人的生命和身體的保險。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一次訪談中說:炒股不創造財富,隻是財富的再分配,是把錢從這個人的口袋裏拿到那個人的口袋裏罷了。炒股要能增加財富,如同一個人想抓著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一樣,是很荒唐的,進而,他認為中國股市很像個大賭場。

吳老的話引起了經濟學界的軒然大波,更讓股民們憤憤不平,有那麼多人靠股市賺到了房子買到了車,他怎麼說炒股不創造財富?

這裏需要說明的是,吳敬璉說的“財富”不是你銀行賬戶裏的財富。股票可以給某些人帶來更多的錢,但是它不能憑空讓一塊金子變成兩塊。想說清楚這個道理,還要分析一下股票是什麼。

股票,其實是一種權利憑證,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是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等。

同一類別的每隻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也就是說,你是公司的一分子,公司發展需要錢,你給公司出了錢,公司就給你一個憑證,靠這個憑證,你就可以參加股東大會,對公司的某些決策發表看法,等到公司掙了錢,你可以分到你應得的那一份。你出的多,權利就大,拿的就多。你出的少,權利就少,拿的就少。並不是你借錢給公司,而是你“入夥”一起經營、管理公司。你和公司之間不是債權債務關係。你是公司的所有者,以出資額為限對公司負有限責任,承擔風險,分享收益。

股票一般可以通過買賣方式有償轉讓,股東能通過股票轉讓收回其投資,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股票持有者憑股票從股份公司取得的收入是股息。股息的發配取決於公司的股息政策,如果公司不發派股息,股東沒有獲得股息的權利。

優先股股東可以獲得固定金額的股息,而普通股股東的股息是與公司的利潤相關的。普通股股東股息的發派在優先股股東之後,必須所有的優先股股東滿額獲得他們曾被承諾的股息之後,普通股股東才有權利發派股息。

股票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曆史,它伴隨著股份製公司的出現而出現。隨著企業經營規模擴大與資本需求不足,要求一種方式來讓公司獲得大量的資金,於是產生了以股份製公司形態出現的、股東共同出資經營的企業組織。

做股票和做任何生意一樣,做什麼行業,做什麼產品,什麼時間做最好,具體每一步該怎麼做,這都是事先要想好的。具體到股票,包括以下幾個方麵:(1)選時,選擇最有利的時機介入。市場是有周期性的,漲多了就會跌,跌多了就會漲,所有的證券市場都是這樣。當大盤下挫時,95%的股票都會下跌,這時最好不要建倉。大盤企穩並重新上行時建倉最好,日均線係統是否處於多頭狀態或正在形成多頭狀態,在30日均線上方或有效突破30日均線時建倉,成功機會可能會大一些。(2)選股,建一個適合你的投資風格的股票池。你不可能跟蹤所有的股票。你要仔細地閱讀每家公司的年報、中報、季報和其他公開信息,從中選出有良好預期的個股,堅持對他們進行跟蹤,在適當的時機采取行動。如果你每天隻關注3~4隻股票,你的工作量就會相對較小,精力更加集中,操作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季度每股收益是否有大幅的增長,以及上市公司的成長性,是股價上漲最主要的推動力。基金的研究能力較強,捕捉市場機會的能力也很強,他們是否願意買進一隻股票,也可以作為你選股的參考。(3)做一個詳細的操作計劃。這樣能記錄你在買進股票時的想法,可以幫助你控製情緒,讓你有一個思考的過程,便於你總結經驗教訓。(4)如何在股市獲得穩定的利潤。人們通常認為股市高手每戰必贏,神秘莫測,可望而不可即,其實不然。高手成功概率大都在50%左右,有的甚至不到50%。怎麼獲利呢?他們每次的虧損很有限,一般最多在7%~8%左右,而他們每次的贏利都在20%~30%,甚至幾倍。這樣,總的看來,他們的收益就很可觀了。如果你也能這樣去做,在看錯了的時候堅決止損,在看對了的時候堅持持股,在獲利豐厚時贏利平倉,你也能獲得可觀的贏利。隻買基本麵有良好預期的股票,隻在適當的時機買進有技術麵支持的股票,設立止損位和贏利位,做一個詳細的計劃,總結經驗和教訓,堅持下來,你就建立了一個良好的獲利模式。這樣,你一定能在股市中實現穩定的利潤。

有一位權威的經濟學家說,經濟學是一門由簡單的常識加上複雜的術語包裝起來的學科。這話雖然是戲言,卻道出了經濟學的真諦。股票炒作的原理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在股票市場上,有許許多多的、大同小異的、流派各異的理論和分析技術,每一種理論和分析技術都有各自的應用原理和實用對象。但是,殊途同歸,任何理論和技術的出現,終極目的都是相同的,隻不過是各自的切入點略有不同而已。

作為一位投資者,要想在股市上獲得真正的成功,其實並不需要將所有的理論和分析技術都弄通弄透,炒股並不需要那麼多繁文縟節的東西。越是簡單實用的東西,越能夠直截了當實現自己的贏利目標。

房子不但可以投資,還可以賺錢

房子不但可以投資,還可以賺錢。如果你有一筆閑錢,存在銀行裏利息太低,炒股又擔心風險太大,那麼投資房地產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既可收取租金,又可期望升值變現。

從房地產的走勢中長期看,房地產價格應是上漲的過程,因為房地產不同於金融投資品,它有一定的剛性需求。在我國,房地產始終是必需品,而且,我國逐漸城市化建設,城鎮還將會有新增加的人口,必將也會帶動房地產市場。

投資房地產,確實讓一些人夜之間成了富翁,它可能讓一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老太,擁有千萬元價值的房產,靠收房租為生。

劉老太獨自一個人住,過去靠賣蔥薑為生。她的房子比較大,2000年動拆遷時得到補償款38萬元。她就用這筆錢買了兩套老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每月租金2000元。此後房價日長夜大,她開始盤算利用房子賺錢了。2004年,她賣掉其中的一套,添點錢又買進綠洲花園一套房子,用於出租,租金每月5000元。從此,她再也不滿足賣蔥薑的收入了,每天看房淘房,終於覓到一個機會:在上海普陀區某社區裏一戶人家鬧離婚分家,想盡快賣房變現。劉老太就借了一部分錢,並答應每年付10%的利息。親友知道她有兩套房,利息也可觀,就紛紛借錢給她。這套三室兩廳的房子40萬元就到手了,她又花了幾萬元簡單裝修,租給三戶人家,每月7000元租金。以後房價一路瘋漲,劉老太踏準了上漲節拍,就撤掉蔥薑攤,專門炒房。2006年她用積蓄加上銀行貸款,花50萬元買進靜安區錦安公寓一套小兩居房出租,每月租金3000元,而且半年一簽。一個普通的擺攤老人,不到十年時間就靠投資房地產成了遠近聞名的富戶。劉老太對投資房產的心得是:了解政策,順勢而為。“2000年我買房的時候既不要繳納契稅,還辦藍印戶口,又給退稅三年,我賣蔥薑雖然無稅可退,但是明白一個道理:這些政策是政府在鼓勵你買房,鼓勵你投資房產,你按照這條做就一定能賺錢。我是文盲,講不出什麼大道理,隻是聽政府的話,吃透政策的意圖。另外,經驗也很重要,如果說前兩年買房還想收點租金的話,以後的買房就完全是靠經驗了。現在鈔票年年‘縮水’,存鈔票不如存不動產,到2009年我的房產價值已經超過千萬元了,如果我十年前拿了38萬元動遷款存銀行的話,現在肯定還在賣蔥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