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叔是個生意人,涉足領域頗廣,有賓館、夜場、物流公司等。
當然,這些都是明麵上的生意,看著光鮮,其實掙不了幾個錢,無法滿足彪叔龐大的胃口。
他真正賺錢的生意隻有一個,販槍。
西平市東南一百多公裏的地方有個叫哈勒的少數民族村莊,整個村子裏隻有幾十戶人家,每家每戶都從事著同一件職業,那就是造槍。
解放前,這個村子裏有幾個人是西北軍閥馬步芳兵工廠裏的槍械師,解放後馬步芳逃到了台灣,這幾個人偷偷跑回了家鄉。
過慣了部隊上花天酒地的生活,這幾個人實在無法忍受鄉下的困苦艱難,貧瘠的土地上也種不出多少莊稼。
於是乎,這幾人又重操舊業,並且手把手傳授技術,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這個村子的兵工產業已經達到了一定規模,手槍、步槍、衝鋒槍,甚至手雷都能造,而且產品質量過硬,遠銷東南亞地區,被稱為哈勒造,聞名海內外。
村子裏的雞的屁噌噌的往上漲,村民們的生活也得到了質的飛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這裏麵就有彪叔的一份功勞。
他通過關係介紹,與這個村子裏的族長馬乙布拉搭上了線。
那時馬乙布拉的事業正好遇到了瓶頸期。
其實造槍最難的不是技術,而是原材料。
中國是世界上禁槍最嚴格的國家之一,隨著政府打擊與管控力度的逐年加大,造槍的原材料,例如無縫鋼管之類的越來越難搞,而這也直接影響了產品的產量與銷量,馬乙布拉為此一籌莫展。
彪叔的出現為老族長解決了這一難題,他不但包攬了產品的銷路,而且還為他們提供了原材料。
雙方的合作非常愉快,村子裏不用再為產品的銷路和原材料發愁,隻需要按照彪叔的訂單加工產品即可,而彪叔不但將產品賣到了南方,而且在東南亞地區也打開了市場,因為物美價廉,一些小國家的內戰中甚至使用的都是哈勒造,彪叔儼然成了國際軍火商,一時賺的盆滿缽滿。
王猛膽大機靈,這幾年跑南方跑東南亞地區,替彪叔做了很多單生意,彪叔本來很器重他,打算好好培養一下。
誰知王猛卻漸漸飄了,為人囂張跋扈,惹事生非,還背著彪叔偷偷成立了個飛龍幫,自己開始學著當老大,羽翼還未豐滿,就打算單飛了。
彪叔做的是見不得光的買賣,最怕引人注目,他可以忍受王猛暗中貪汙甚至私下聯係客戶,但他絕對不能容忍王猛的高調輕狂,那會給他帶來滅頂之災。
他多次告誡王猛要穩重低調,身份和地位不同了,不要再像個小痞子似的天天在外麵拎著刀拚命,王猛卻不以為然,好幾次在外麵說彪叔老了,膽子變小了,言外之意是自己應該取而代之。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些話傳到了彪叔的耳朵裏,他很不高興,心裏漸漸起了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