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友誼的路上,偶爾也會有煩心、糾結,曾經認為牢不可破的友誼有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就土崩瓦解。青少年朋友們正處於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對自己、對朋友都特別敏感,所以在交友的過程中會遇到更多的解不開的“小疙瘩”。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采取行動,讓自己的生活和諧、順暢!
孤島上獨自徘徊的我
心情日記
故事一
小敏上初一,成績很好,學習也很認真,受老師器重。但是她整天忙著學習,很少和同學們交往,卻和老師們走得很親近。班裏的同學雖然不擁護,但是也相安無事。直到有一次班裏同學去老師辦公室問問題,撞見小敏正在繪聲繪色向老師打小報告。從此,班裏同學和她界限分明,座位鄰近的同學都與她疏遠,唯恐中招。小敏漸漸發現同學對她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特別是唯一的好朋友也不太愛搭理自己了,她很苦惱,感覺越來越孤單。
故事二
最近,菲菲一直不愉快。本來,雖然她性格比較安靜內向,但是和同班同學美美和琳琳關係還都很不錯,經常在一起玩。可是最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美美和琳琳都不太愛理自己了,兩個人在一起有說有笑的,菲菲一靠近就都不說話了。菲菲多次想恢複和美美、琳琳的好友關係,可她們兩人看見她卻還是躲開。她們三人的關係搞僵了。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巧班裏組織野外一日遊,老師說要幾個同學一組,讓菲菲感到十分難過的是沒有人邀請她加入自己的小組,菲菲覺得自己被大家孤立了,感到很煩惱。
“到底發生什麼事了?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大家都不理我?”菲菲感覺就像獨自一人在孤島上徘徊一樣,心中充滿了孤獨與不解。
心理密語
像小敏和菲菲一樣感到被群體孤立的個案在現今的中小學生中很常見。為什麼在群體中會存在被孤立的現象呢?這些同學被孤立的原因又是什麼呢?據有關調查得知,被孤立的原因並不單一,既有個人自身的因素又有環境的因素。而讓人憂心的是很多在群體裏被孤立的孩子,其實內心又是十分渴望擁有朋友的,隻是苦於不明白問題出在哪裏,不知道該如何改變這種狀態。
一般來講,在中小學中被同學孤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首先,被孤立者自身性格的因素。
被孤立的同學往往在性格方麵偏內向,遇到問題總是選擇逃避;這些同學身邊的朋友不多,缺乏交往的經驗,不太懂得如何去結識、了解他人,也不善於同別人交流溝通,交往麵較窄;他們還往往自信心不足,缺乏果斷性。因此,當好不容易交到的好朋友態度突然改變時,一時間難以接受,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狀態,不知該如何是好,就像菲菲。另外一種情況是像小敏一樣,性格中有讓人不喜歡的特點,比如喜歡背後打小報告,喜歡以好學生的姿態自居看不起別人等等,也造成其被同學孤立。
其次,同伴交往多以小團體為主。
同學們會發現,在班級裏,同學往往都是三三兩兩組成好朋友,存在很多小圈子。無論是班級的集體活動還是私下交往,他們總是在一起,似乎離開了這個團體便什麼事情也做不了,而且集體利益總是高於個人利益,為了維護團體的穩定,團體中多一個人不行,少一個人也不行。像故事二中的菲菲,她受到“群體排斥”的原因並不僅僅在於其自身,還因為交友範圍小而得不到其他同伴的支持。同為青春期的孩子,菲菲班上的同學都擔心自己不被群體接受,如能跟隨他人排斥一個群體所共同排斥的人,就會讓自己更容易被群體接納,從眾的心態也導致了菲菲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第三,教育環境影響。
菲菲因感到被孤立而遭遇心靈上的創傷,與其所處的教育環境也有一定的關係。當前的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升學壓力過大、家長期望過高、許多學校過多追求成績,這些都導致忽視了孩子良好個性的培養,忽視了孩子心理上的變化,忽視了教會他們怎樣進行有序的良性競爭以及怎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等。這些都是導致校園冷暴力出現的必然原因。如果教師能在注重學習之餘多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這種情況會好很多。
心靈鑰匙
那麼如何幫助被孤立的同學解決這個難題呢?就讓我們給他們支支招吧!
通過我們上麵的分析,最有效的改善的辦法是從自身的原因入手。我們發現,在與同伴交往中,以下三類同學容易有被孤立的感受:一是社會交往能力較差的,他們自卑、性格內向、缺乏與人溝通的能力;二是自我中心或有攻擊行為的,表現為自私、好強、表現欲強烈;三是有較強個性或有特殊能力的,比如,愛打小報告、愛發脾氣、因過於優秀而不合群等。
那麼針對這幾類同學的特點,我們建議:
首先,反省自我,明確問題。
如果很多人都不願意理自己,那麼肯定是自己哪裏出了問題,所以,第一件需要做的事便是反省自我:是不是自己哪裏沒做好或是說了不該說的話?是不是曾無意間傷害到朋友而自己卻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有什麼不好的習慣他們受不了,或是存在誤會?
意識到自己被孤立,要主動尋找被孤立的原因,盡快調整,比如,主動澄清誤解,開誠布公地交流。勇敢地踏出交流這一步,可以防止因不了解而帶來的猜測,也就避免了被孤立態勢的繼續發展。若是真正的朋友,真誠的溝通必能幫助彼此消除隔閡,同時,他人的評價也能幫助自己更全麵地了解和認識自己。
能夠自我覺察,才能自我克製;能夠對症下藥,才能逐漸改善自己的不足。
其次,重新評估,主動出擊。
要想改變人際關係狀況,可以重新整理一次友誼清單,在這個清單中列出自己覺得班上對自己最不友善、友善和挺友善的名單。當分析表列好後,若發現事實上對自己很不友善的人其實隻有極個別的人的話,名單上友善區的擴大,會讓自己覺得班上的同學並不是那麼可怕,也並非如自己所想的所有的同學都討厭自己。當然,想同時讓全班同學都喜歡自己也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從名單上的友善區中找到幾位,甚至隻有僅僅一位同學願意開始接納自己,就能有效降低孤立感。
被孤立的同學應該明白,不是所有的人都在排斥你。很多中學生有時候並不知道為什麼要遠離那些被孤立者,隻是覺得大家都不願意跟被孤立者在一起,自己如果“破了規矩”,沒準也會有同樣的遭遇。如此看來,被孤立往往是從眾心理作祟。
第三,建立自信,重新出發。
即使被孤立、被拒絕,也不要一味唉聲歎氣,怨天尤人,不妨勇敢地告訴自己:抬頭挺胸,麵露微笑,堅強一點。要相信自己,生活一直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
除此之外,可以多參與一些其他的集體活動,結交群體之外的朋友,從一個新的小團體再次出發,在這裏練習交友的技巧,學習新的正向行為,給自己找到新的支持。或許通過新的活動,能幫助自己發現自己從未注意到的特質,化危機為轉機,從特質中建立自信,把眼光放遠,有寬大心胸的人,自然會展現其迷人的人格魅力,吸引更多的朋友。
最後,擴大交友範圍,提高人際意識。
在生活、學習中有意識地親近同學、關心同學,擴大交友範圍,並嚐試多建立幾段穩固的友誼,這些也是避免被孤立的好方法。
下麵的一些小方法也許能幫到你:
每天為同學做一到兩件好事人們通常都容易喜歡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對每天見麵的同學多多報以微笑微笑是最容易讓別人在心理上接受你的方法之一;每天寫一個同學的優點,並把這些優點集中起來經常地欣賞當你懂得了欣賞別人的優點,就會表現出對那個人的喜歡,人在心理上大都願意和自己喜歡的人打交道。
適當地請同學幫個小忙有時候請同學幫一個他們力所能及的小忙反而能很好地拉近彼此的距離。
是朋友,還是戀人?
心情日記
詩詩最近被一個問題困擾著,她的生活和學習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事情是這樣的,初三上半學期,班裏來了一位轉校生。這個男生十分優秀,有男孩子性格特征的詩詩很快就和這個男生成了好朋友,兩人感情十分要好。就在詩詩認為兩人的友誼可以維持一輩子的時候,班裏流傳出了這樣的說法:詩詩和這個男孩子在談戀愛。
詩詩聽到這樣的說法後感到很難受,她承認她很欣賞這個男孩,但他們之間隻是純粹的友誼,為什麼班裏的人卻這樣說他們?因為這些傳言,老師找過他們談話,班裏總有人對他們指指點點,一段時間後,詩詩發現男孩開始疏遠她,到現在,他們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在一起聊天、討論功課,甚至連話也不怎麼說了。
詩詩感到很傷心,難得有這麼一個朋友,卻眼睜睜地看著這段友誼就要葬送,她想挽回,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因為受這件事情的影響,她情緒一直很低落,學習也受到了影響,上次考試成績下滑,別人都以為是她早戀的結果,她感到很委屈,但沒有人相信她的解釋。難道男女同學之間就沒有真正的友誼存在嗎?詩詩感到很困惑。
心理密語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漸漸發現,小時候手拉手的朋友和自己有很大的區別,彼此之間有了男生、女生的不同稱呼,各種問題也接踵而至,讓我們煩惱極了。本來很平常的交往也變得敏感、複雜。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
1.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
小的時候,男女同學經常在一起玩,牽手做遊戲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可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單純的關係一去不複返了呢?
青春期的來臨,讓青少年到了第二個生長高峰期,帶來第二性征的變化。這時候與性別有關的生理特征突出,自我意識、性別意識增強。青少年開始對自己的形象非常在意,“我長得瀟灑(漂亮)嗎”、“我穿這件衣服合適嗎?這個發型好看嗎”等等話語時常環繞在心中,也會經常對著鏡子“孤芳自賞”,並十分留意周圍人的眼光、態度及對自己的評價。產生了接近異性的願望,開始愛慕和欣賞異性,對異性評頭論足,喜歡在異性麵前表現自己,對異性有一種神秘感。男女同學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清楚,對異性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敏感。一旦有較為頻繁的異性交往,就很容易被戴上“早戀”的帽子。
2.特定年齡階段的情感特點
青少年對情感充滿了好奇,尤其是愛情。青少年時期,異性之間的情感具有以下特點:朦朧性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青春期的孩子,還沒有懂得什麼是真正的愛;衝動性容易憑自己的情感來左右自己的行為,經常感情用事;盲目性隻憑感覺盲目地看待感情;不穩定性情感波動起伏大。
很多時候,他們容易把友情、愛情等各種感情混淆,容易盲目地對某種感情下定論,由於情感的不成熟與經驗的缺乏,常常誤把友情當愛情。對於感情,他們認為是神秘的、潮流的,這使得他們不僅對自己的情感也對別人的情感充滿了好奇與關注,所以,拿別人的交往八卦在這個年齡階段也很突出。
3.對異性交往認識不足
很多人對青春期異性交往都存在著認識上的狹隘,隨著男生女生性別意識的增強,隨著情感的逐漸發展,成人的思想情感已經開始入駐青少年的內心,家長、老師常常教育青少年不要早戀,在這樣一種環境下,很容易讓人把異性交往與早戀畫上等號,這也導致青少年對異性交往的敏感多疑。
由此可見,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之間的友誼的確和小時候兩小無猜的友誼不一樣了,也容易因為不恰當的異性交往而引起他人的誤會。
心靈鑰匙
了解了異性交往容易導致誤會的原因後,我們來解決詩詩遇到的問題。男女同學之間有真正的友誼,但這種友誼需要我們以正確的方式來維持,要學會男女生交往的藝術。
1.正確認識異性交往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異性交往是人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生在世免不了與各種人打交道,無論在哪一個時期,異性交往都是有必要的,異性交往不是一個困擾,不是一種錯誤,它對我們也是有利的,是需要我們去發展的。良好的異性交往有利於個性上互相豐富,有利於活動中互相激勵,在智力上也可以取長補短等等。異性交往並不等於早戀,男女同學之間的友誼並不等於愛情,異性之間存在著真正的友誼。
2.不必過分拘謹,自然交往
在與異性交往中,要注意消除異性間交往的不自然感。應該從心理上像對待同性那樣去對待與異性的交往,該說的說,該做的做,需要握手就握手,需要並肩就並肩。在異性交往中,男女同學都應該活潑開朗、自然大方,不要躲躲藏藏。
如果謠言傳來,友誼遭到質疑,而自己又問心無愧之際,千萬不要退縮,你的退縮、逃避,也許在別人眼中就是間接承認,這反而證實了謠言,當你退縮了,不僅要失去一個好朋友,還會讓謠言成真。
麵對被質疑的友誼,我們最應該做的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認清自己的友誼,如果真的想挽回,那麼就要勇敢大方地和異性交往,與對方說清楚,並在交往過程中注意自己是否有過於隨便的讓人誤會的行為舉止。
3.不應過分隨便
男女同學在交往中應該保持距離、把握尺度,尤其應該避免身體接觸,真正的男女之間的友誼並不需要通過什麼親密的舉動來維持。交往中,把握正確的社交距離,是我們消滅謠言的有力幫手。
4.集體交往
盡量避免個別朋友的密切交往。團體交往可以吸取多個異性的優點,緩解初次與異性交往的羞澀與困窘。男女交往中不搞一對一的頻繁接觸,不交單一固定的異性夥伴。把有魅力的異性當做一道動人的風景來欣賞,桂林山水甲天下,你總不能把它搬到家中獨自欣賞,獨自占有吧!
總之,異性交往,要自尊自重,互助關心、尊重,不要相互挑逗,搞一些格調不高的小動作,尤其要注意廣泛交往,不要個別深交,同學們要關心集體,使每個同學都感到集體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男同學要養成幫助、愛護、尊重女同學的品格,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女同學要學會體諒他人、端莊、穩重、處事有分寸。
小視窗
友誼和愛情的區別有哪些?
在與同學的交往中要區分清楚到底是愛情還是友情,下麵的一些關於友情和愛情的特點有助於你理清自己的感情。
1.朋友之間是彼此尊重、相互幫助的,而愛情卻是深深的吸引和占有。愛情中的占有不僅包括身體上的還有精神上的;而朋友之間純粹的友情卻是相互尊重、相互成長和幫助的。
2.朋友的交往非常真誠,優缺點一目了然,而戀人之間卻是彼此掩飾相互美化。朋友之間交往的最高境界是真誠,真誠對朋友也是真誠對自己,在朋友麵前可以放鬆地做自己,即使是缺點也無需隱藏;而戀愛中的雙方則是相互掩飾,總是情不自禁地將自己最好的一麵展示給對方。
3.友情是開放的、包容的,但愛情是封閉的、排他的。一個人可以有許許多多的朋友,一個陌生人也可以融入一個朋友圈中,與其他人成為好朋友;但是愛情中卻不允許有第三者的出現,愛情貴在專一。
4.朋友之間相互獨立,愛情中雙方則相互依附。朋友之間的空間相對較大,他們是獨立的個體,但是戀人之間更加追求依附,無論是在行為上的形影不離還是心理上的相互依戀。
5.友情立足於現實、相互信賴,但是愛情卻往往著眼於未來,充滿期待。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朋友,相互支持,共同成長;但是愛情卻希望“白頭偕老、永不變心”,戀人往往害怕失去,並喜歡不斷憧憬未來。
趣味小測驗
(一)
我愛上他了嗎?()
1.他似乎總在我心裏。
2.如果他離開我,我會感到失望。
3.當我做什麼事情使他幸福的時候,我也會感到幸福。
4.我很想了解他的一切。
5.當我看到他時,我有時會興奮得身體顫抖。
6.我不願意和任何人在一起,隻願意和他在一起。
7.我喜歡研究他的身體運動和角度。
8.在我看來他是完美無缺的戀愛對象。
9.我希望他了解我的一切,包括我的思想、我的恐懼和我的希望。
10.如果我認為他愛上了別人,我會嫉妒。
11.他在我眼前時,我熱切地希望我們彼此有身體上的接觸。
(>7分有愛情的性質,分越高,愛得越深)
(二)
你到一個從未去過的原始森林探險,帶著老虎、猴子、孔雀、大象、狗五種動物。四周環境危險重重,你不可能都將它們帶到最後,你不得不一一地放棄。你會按著什麼樣的順序放棄呢?
各種動物分別代表:孔雀你的伴侶、愛人;老虎你對金錢和權力的欲望;大象你的父母;狗你的朋友;猴子你的子女。
(三)
炎炎夏日,你打算用哪種方式度過:
1.到氣候冷的國家
2.吃冰
3.躲到冷氣房裏
4.到有水的地方
5.去深山老林避暑
1.你對愛情的態度是可有可無
2.你的愛情來得快去得也快
3.你是個很容易動情的人
4.你的愛情比你的生命還重要
5.你對愛情很執著
他們又在背後說我啥?
心情日記
靜靜長得很漂亮,學習成績也很好。可是,自從上初三以來她總能聽到座位後的同學在議論她,“偷看別人學習”、“別人學啥她學啥”、“總換衣服顯擺自己身材好啊”等等,就連她值日掃地時也能聽到別人說她“借著掃地看別人桌上的書”、“看她走路那姿勢,左搖右擺的!”為了證明自己有自己的學習安排,靜靜在學習時總用胳膊支著頭,以便用胳膊擋住看同桌的視線,可是這樣做還是不能止住別人的議論。為了擺脫別人的議論,她調了三次桌,但是到了新座位後,還是能聽到身後的議論。現在她感到心裏特別壓抑,整天腦子昏沉沉的,走進教室就感覺同學的眼光都盯著她,說她的閑話。
近來,靜靜上課老是走神,學習效率明顯下降。有次英語老師向她提問,靜靜竟然完全不知道老師要她回答什麼問題,為此,還受到英語老師的批評。靜靜很擔心這樣下去,可能連普通高中也考不上。
心理密語
“哪個人前不說人,哪個人後無人說?”這句諺語道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背後議論,一個人受他人背後議論是無可避免的。1888年,諾貝爾的哥哥過世,一名粗心的法國記者錯把哥哥說成了弟弟。於是,一天早晨諾貝爾一覺醒來,便讀到了自己的訃告。在訃告中,諾貝爾看到了世人對他的評論:“甘油炸藥大王”、“靠製造毀滅性武器發大財的實業家”、“死亡商人”……起初,這些背後議論使諾貝爾觸目驚心,難以忍受。後來,他經過一番深深的思考,從心底裏感謝這份錯發的訃告,因為它提醒並鞭策諾貝爾要在有生之年,向世人表白他一生奮鬥的真正意義。
在中學生中間,“背後議論”也是一個經常煩惱著大家的問題。這些背後議論有的是隨口說說,有的是牢騷話,有的是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也有的背後議論,是因為沒有當麵建議的勇氣和機會。
然而,無論哪種背後議論,都會對被議論者造成一定的傷害,特別是對處於青春期的學生來說,傷害往往更持久些,留下的心理陰影也會更大。就如本案例中的靜靜,因同學們無中生有的背後議論而苦惱、迷茫,不僅對靜靜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也給她帶來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影響到和同學的人際關係。那麼,人們為什麼愛在背後議論他人?為什麼青少年對背後議論很在意呢?下麵我們就一起來分析分析。
首先,背後議論他人是希望被關注的心理需要。
心理學研究表明,背後說人閑話可以滿足人們被關注的心理需要。因為“嚼舌根”讓人們有機會過度分享第三者的秘密,一個把握眾多“小道消息”的人往往能吸引很多的聽眾,讓自己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充分享受被他人關注和尊重的感覺,從而有機會對生活中不舒暢的體驗作一下補償。
其次,背後議論別人也是親密交往的需要。
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接受,都有友誼的渴望。而一般的友誼發展都會經過共同的活動、秘密的分享等階段,喜歡在背後議論他人的人在本質上,是希望借用分享別人秘密的手段,獲得與聽者友誼的增長、關係的促進。
第三,背後議論他人是人們排解壓力和釋放攻擊性的一種方式。
一個人如果心中的秘密過多的話,那麼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來控製這些秘密,這常常令人不舒服,所以一定會產生傾訴的需要。此外,攻擊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點,隻是由於受到法律和社會道德的約束,我們不能直接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因此,說他人的閑話便成為間接滿足我們攻擊性的一種方式。
第四,青少年自身年齡特點造成對被議論更加敏感。
處於青春期的學生正是自我意識高漲的時期,特別關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對於他人的議論非常敏感,也非常害怕他人的背後議論。社會心理學家曾就“你平時最害怕什麼”這一問題,對上海872名中學生進行過調查,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最害怕被人背後議論”。心理學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中學時期是人情感最強烈也最敏感的時期。一方麵,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活動範圍的擴大,青少年的獨立意識和自尊要求明顯加強;另一方麵,青少年畢竟還欠缺社會經驗,思想也不夠成熟,對事物包括對別人議論的評價能力還很低。這也是背後議論給青少年帶來更大傷害的主要原因。
心靈鑰匙
麵對他人的背後議論,有的人心裏惱火,耿耿於懷,自己生悶氣;有的人暗中調查或者盯梢,結果是費心勞神,無濟於事;有的人則在大庭廣眾之下罵罵咧咧,既有損自我形象,又被人嘲笑;而有些人則想方設法尋機報複,以怨報怨,甚至觸犯法律。這些做法既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又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利。那麼該如何麵對他人的背後議論?如何以合適的方法應對他人的背後議論呢?下麵我們就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首先,在認識上正確看待議論。
被人議論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事實上被人議論每天都在發生。由於我們生活在群體之中,每天都與群體發生著聯係,而被人議論也是個人與群體發生的一種互動,因此,不能說被人背後議論都是壞事,有的議論是一種對你的讚賞和積極的評價,這種議論我們聽了也高興;而有的議論雖對我們不利,但也不必耿耿於懷,受其左右。
中學生往往會高估周圍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因為他們正處於自我中心意識極強的年齡段,很關注自己,正因為如此,常常會受到社會心理學中“焦點效應”的困擾,即認為周圍大多數人都在關注自己,自然對別人的議論很敏感。比如靜靜,也許同學們有時候並不是在說她,隻是自己猜測而已。
其次,要反思一下被議論的事情是否屬實。
當知道自己被別人議論時,要想想別人說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有許多事情,在別人看來是這樣,而在你看來則完全不是這樣,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兩者無法統一的情況下,比較恰當的辦法是坦誠地征詢一下老師、家長、同學的意見,推心置腹,讓他們來幫你分析一下。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自己的確做得不周全,就應該考慮如何改正缺點或防止類似的問題再次發生。
第三,真誠坦蕩,光明磊落。
要有“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坦然心態。對無中生有的議論,大可不必為之生氣,也不必急切地解釋、對質。有時候,沉默是最好的態度,走自己的路,不去理睬他人的閑言碎語。有位著名的俄國化學家,他在念中學時,非常喜愛化學。有一次,他背著老師和同學,偷偷進行他設計的化學實驗,不料引起試管爆炸。這件事引起了同學們的議論,同學們嘲諷他,在他的書桌上貼上“偉大的化學家”的紙條。但是,他麵對同學們的議論和嘲笑並沒有灰心,而是持之以恒地繼續鑽研。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後,他在化學研究方麵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最後,對於惡意的議論要勇於做鬥爭,維護自身的利益。
常言道:“人言可畏。”因背後議論而使“三人成虎”的可能不是沒有,也不排除“謊言重複千遍就會變成真理”的情況。如果隻是兩三個人在背後議論,隨口說說,也就不必理會。如果背後議論的人總希望聽的人越多越好,傳播的範圍越廣越好,對你造成的壓力越大越好,你就應該勇敢地站出來,及時尋求老師、家長和同學的幫助。要理直氣壯地把事實的真相告訴其他同學,還要讓背後議論的人認識到自己不負責任的言論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我是一朵害羞的玫瑰
心情日記
從小我就非常內向,平時見人就臉紅,更為嚴重的是,我幾乎不敢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每當老師上課提問時,我都把頭埋在書裏,不敢抬頭與老師的目光對視。而一旦被叫起來回答問題,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有時還渾身發抖。我記得有一次班會,老師要求我上台給大家唱首歌。我低著頭半天發不出一點聲音,我感覺全班同學的眼光都盯著我,那一刻我恨不能從地縫裏鑽進去,雖然大家鼓掌給我鼓勵,但我最終還是一聲沒出從台上跑了下來。現在想起那件事還覺得很丟人。我現在都快初三畢業了,還是沒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因為我一和別人說話就很不自然,會臉紅。為此,我非常苦惱。
心理密語
上述例子聽上去似乎有些極端,但事實上,在我們身邊,被害羞的無形鎖鏈困在原處、不能與他人很好交往的人為數不少。美國的社會學家秦姆巴杜教授曾曆時六年對數以萬計的對象進行了心理調查,統計結果表明:40%的美國人認為自己有怕羞的特點。令人吃驚的是,其中包括前總統卡特和卡特夫人、英國的查理王子、電影明星凱瑟琳·丹尼佛、卡羅·伯納特和巴勃拉·華爾特斯、運動員弗蘭特·林恩……這些名人在公眾場合顯得意氣風發,揮灑自如,但實際上他們內心也隱隱受著羞怯心理的煎熬。
那麼羞怯是怎麼來的呢?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羞怯是一種由不正確的自我暗示引發的心理障礙,緣於神經活動過分敏感和後來形成的消極性自我防禦機製。一般情況下,過於內向和抑鬱氣質的人,特別在大庭廣眾下不善於自我表露;自卑感較強和過分敏感的人也會由於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顯得縮手縮腳,表現得不自在。
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同學,羞怯心理表現為:與陌生人接觸時感到壓力,感到難為情;與人交談時,心裏發慌,前言不搭後語,結結巴巴;不善於結交朋友,不能與人融洽相處;在公共場合不能流暢地表達個人意見;感到自卑,對失敗憂心忡忡。如果羞怯心理得不到及時的疏導與校正,會導致性格孤僻,成為健康成長的障礙。心理學家認為,根據羞怯心理形成的原因,中學生羞怯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主要表現為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過分注意自己的缺點,常以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比如,自己不善言辭卻偏偏與出口成章、口若懸河的同學相比;自己家境貧寒卻總是與家境優越的同學相比,越比越自卑,越來越心灰意冷。大多數有羞怯心理的同學都是這種情況。
2.這樣的同學自我意識強,總想給老師和同學留下好印象。因此,他們特別關注自己的言行以及別人尤其是老師對他的評價,敏感而多疑,遇事小心翼翼,膽戰心驚,如臨深淵。美國一位心理學家說:“他們常常擔心被別人否定。對他們來說,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是一幕幕演出。他們認為別人在一刻不停地對他們的所作所為進行評價。他們總把別人看做是自己的法官。自然,他們同周圍的人在一起,就會感到不自在。”
3.由於父母管教過嚴或教師教育不當,或遭受過不幸經曆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羞怯。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學生在單、雙杠周圍徘徊,卻從不敢跳上去一試身手。又如,一些學生因羞怯而不敢向老師反映、請教問題。
4.有些學生刻意追求某種結果,卻總擔心達不到,從而產生膽怯心理。比如,參加競賽或考試時,論實力有較強優勢,足以獲得好成績,可一到賽場或考場上,他就患得患失,心理緊張,影響正常發揮,造成不必要的失誤。
心靈鑰匙
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害羞,他們害羞的原因通常都有如下幾點:過度缺乏自信;認知方麵的錯誤;虛榮心作怪,怕丟麵子;對安全感的過分追求。當找到症結所在,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調節。通常情況下,隻要堅持一段時間主動訓練,大多數人最終都會克服這種心理障礙。
克服羞怯的訓練可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先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鍛煉與人交往,然後再逐步增加情境的陌生性與難度。克服羞怯的心理,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首先,要接納羞怯。
羞怯的人想擺脫羞怯,其結果是越想擺脫,反而表現越明顯,逐漸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要接納羞怯的表現,采取“隨它去”的態度,帶著羞怯去做事,認識到羞怯隻是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可能有這種體驗,這樣反而有助於使自己放鬆下來,克服羞怯心理。
其次,多爭取鍛煉機會。
針對自己怕羞膽怯的心理,可以有計劃地采取一些訓練方法。例如在大庭廣眾的場合,全神貫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多結交個性開朗、外向的朋友,學習他們泰然自若的風度舉止。當出現不安時,可以不斷地給自己積極的暗示:“沒什麼可怕的。”采用這種方法克服羞怯也十分有效。
最後,要增強自信。
羞怯的根源部分在於看不到自己的優點,總認為自己無能,害怕不能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實際上,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隻要學會欣賞自己,增加交往的勇氣,就會表現得更加出色,也會博得更多人的喜愛和肯定。一味地在意別人的看法,往往會限製了自己,使羞怯心理越來越嚴重。
小貼士
心理學家提出了如下10種具體有效的克服羞怯心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