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唐王李淵敦請羅藝到太原議事,都被其找了一些借口予以拒絕,而且在其境內各處駐紮有重兵,竟是隱隱對李唐軍隊有所防範。而這一次更是對李淵的命令不理不顧,置若罔聞。
李淵對羅藝不滿,由來已久,但身處大隋威壓之下,卻不得不容忍羅藝的囂張跋扈。到了這時候,李淵心裏明白,想讓羅藝全軍出動,拚了血本為他抵抗大隋軍隊,那基本上就是天方夜譚了。但隻要幽州能保持中立,不讓那些駐紮在遼東的大隋軍隊從後麵包抄埋伏,對他李唐軍來說,已經是意外之喜了。於是,對羅藝的陽奉陰違,李淵也表現的十分大度,甚至為其準備了不少軍械糧草,以期拉攏。
但羅藝畢竟是羅藝,身處涿郡多年,手下精兵悍將,戰鬥力比起李唐軍隊來說,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沒有泛起絲毫野心。這也不能怪他沒有進取之心,而是幽州地麵的形勢讓他也是束手無策,根本沒有太多發揮的餘地。
北有突厥人時不時入境侵襲,南有王伯當大軍虎視眈眈,西南方向,又要常常麵對李唐軍隊的覬覦之心。而幽州一帶,並不是什麼富裕的地區,想養活他的這群驕兵悍將,根本就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
但從去年早些時候開始,遼東的王猛暗中派人與他取得聯係,自然就是為了要勸降與他。若是能歸降大隋朝廷,當不失王侯之榮耀。
羅藝也不是傻子,對於李唐軍隊更沒有效忠的意思,這一腔的心事,自然是有些觸動。雖然沒有與遼東軍實地接觸,但羅藝依稀也聽說了中原的消息,如今的大丞相楊戈,居然是楊氏宗室子弟,恐怕不日就將登基稱帝,坐上皇帝的寶座。
到那時候,楊戈必定盡起大軍,討伐李唐。屆時自己何去何從,真是兩難的問題。但羅藝在涿郡已經呆了無數時日,對來去如風的突厥人卻是心生恐懼,覺得楊戈的遼東軍未必真能打過突厥人。
對於羅藝的這番顧慮,早已在楊戈以及諸位謀臣的計劃之中,於是王猛親自帶給羅藝口信,言說隻要羅藝能保持中立,並對突厥人嚴防死守,不讓其從涿郡通行,那麼到時候擊敗李唐軍後,幽州軍就立下了大功,到時候也不會忘了羅藝的功勞。
得到了王猛的回信後,羅藝大喜過望。對他來說,這自然是最為穩妥的辦法。隻要楊戈一日不擊敗李唐軍,他的幽州軍就是絕對安全的所在。即便兩軍最後決出了勝負,他羅藝也能從容的選擇其中的勝者。無論如何,對他羅藝都不會有任何弊端的。
但羅藝卻是沒有想明白,若是滅了李唐,難道楊戈身為大隋皇帝,會眼睜睜的看著幽州軍宛若獨立王國一般?那是決計不可能的事情,羅藝的軍隊,肯定是要收回來的。他此刻卻沒能想清楚這一點,也導致了最後不能正確把握局勢,最後落得淒慘的結局,終生也隻是個孤獨侯爺罷了,並沒能得到重用。
沒了羅藝鐵騎的幫助,但還有十萬突厥人。李唐軍隊這兩年來,整日整頓軍隊,為的就是這最後的決戰。有了十萬突厥人的參與,唐王李淵也增添了不少的信心。
但事情有利即有弊,突厥人本就是草原牧民出身,部落之間的屠殺搶掠對他們而言,無疑就是家常便飯。此刻大軍南下,打得旗號就是襄助李唐軍隊,抗擊大隋軍隊。這一路而來,這些突厥人更是不知道收斂,沿路之上所經過的郡縣,不少人家都被突厥人搶掠的幹幹淨淨,哀嚎聲不絕於耳。突厥人卻不以為意,依然我行我素,根本對李唐境內子民沒有半分佑護之意。
唐王李淵自然知道突厥人前來的種種惡行,但此時此刻,他最需要的就是突厥人的兵馬,自然不敢對突厥人的惡行多說半句,也隻是隱約的向處羅可汗提了幾句,祈求對方做事情不要太過了。
處羅可汗也是個識大體的人,雖然心中不以為然,但還是當即下令,讓所屬兵馬收斂各自行為,這才避免了李唐境內的一場浩劫。
但是在李唐內部,針對突厥人的惡行,卻是起了一番爭執。
此時在李唐軍內,大世子李建成,長期在太原府內,並沒有太多機會領兵出征。掌握軍權的乃是二世子李世民與三世子李元吉,此外還有一支軍隊也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從秦嶺輾轉歸來的娘子軍主力,其主帥正是紅娘子李秀娘。
除了這幾人之外,還有李神通李孝恭等較為傑出的李家子弟,也是分別統帥重兵,各自駐紮在境內要害位置。
唐王府內,議事大廳濟濟一堂,正在商議軍情大事。唐王李淵正高坐在上頭,滿臉無奈的看著前麵空地上的兩個兒子。
李建成與李世民麵麵相對,正在爭辯不休,而兩人爭論的焦點正是有關突厥人的。(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