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興元年七月八日,正當王衝等人忙著為新皇還都北京操辦行頭之時,南方來報,朱由崧在一些將領的唆使下拒絕退位並將阮大铖革職查辦,任命馬士英為內閣首輔,史可法為兵部尚書,前往徐州率領江北四鎮總兵進軍山東,“北伐中原”;同時,命令寧南侯左良玉代表“朝廷”與李自成談判,避免兩線作戰,集全國之力會攻山東,以發揚“攘外必先安內”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爭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取山東作為來年北伐的橋頭堡。王衝接到消息後,立即向朱慈煥請旨出兵,朱慈煥任其為平叛大將軍,都督五省軍事(即北明朝廷實際控製的五個省份:北直隸、山西、山西、山東布政使司以及朵甘都司),立即出兵山東評定叛亂。
實際上,王衝早已計劃好將這場統一戰爭分為三步走,第一步當然是先消滅來犯之敵,穩固自己在山東的統治,可能的話,將淮北的地區納入囊中;第二步,在安定北方的前提下出兵南征,這是最關鍵的一步,要兩路出兵,分別進攻南直隸和河南,一舉消滅南方叛軍和農民軍主力,將戰線推移到長江一線;第三步就是掃尾階段,動用軍事和政治雙重壓力,徹底平定南方,到時候在全力與女真作戰,大事可成。因此,第一步是以防禦為主,兵力不能太過分散,要時刻小心北方清軍的進攻,於是王衝設置了四個大軍團:京師近衛軍團由張紹忠任總指揮,徐繼業任副指揮,負責防衛長城以南、太行山以東的大片區域,指揮所設在宣府;河東軍團由馮雙禮任總指揮,陸鐸任副指揮,負責防衛山西一帶,以及對關外額哲的察哈爾汗國進行援助,指揮所設在太原;西北軍團李廷玉任總指揮,副指揮為韓如今,負責朵甘都司(青海、甘肅一帶)和陝西的防衛,以及對四川南明軍隊的策反工作,指揮所設在西安;中原軍團由王衝親自指揮,吳建業任副指揮,是北明最精銳的部隊,負責豫北、山東一帶的防衛以及對闖軍和南明軍隊的的作戰以及策反,指揮所設在濟南。
這時多爾袞的軍隊還停留在永平等待阮大铖的好消息,現在知道王衝的動態後也恍然大悟:看樣子自己要坐收漁利了。眾將不解,詳細詢問才知道多爾袞的想法:現在王衝首先要維護的是他所扶持的政權的正統地位,因此麵對南方明軍的進攻必定會給予最為徹底的反擊,因此,晉軍主力也就隨王衝南下山東了,雖說現在我軍麵臨所謂的明軍兩大軍團,但實際上這兩個軍團中有一半是地方部隊而非王衝嫡係,但是你看人員安排卻發現,高層職位全部被晉軍將領占據了,這肯定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既然有不滿我們就有機會,策反也就有了可能。這時便有部將詢問:“那我們現在要不要撤回關外啊?”多爾袞大笑:“他的精銳都去南方了,還有什麼資格和我談條件叫我撤兵?以這個近衛軍團現在的實力,能守住北京就不錯了,難不成敢和我這二十餘萬滿洲精銳對決?諸位大可放心,隻要守住山海關,我軍便有了主動權,現在之所以不攻打北京,主要是怕王衝和南方明軍聯合起來,等他們在山東鬥得差不多了,我們在突襲北京,必定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