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清肝,養肝,明目。

主治:各種眼病及與肝有關的病症。

9 耳

解剖:耳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組成。外耳和中耳是收集和傳導聲波的裝置,內耳是接受聲波和位覺刺激的感受器。

定位:雙腳腳底第4、5趾的額竇反射區至中節趾骨底麵及內、外兩側。左耳反射區在右足,右耳反射區在左足。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補腎,開竅,聰耳。

主治:各種耳病、眩暈等。

11 斜方肌

解剖:斜方肌位於項部與背部,參與肩胛骨的活動。

定位:足掌前半部,眼、耳反射區下1橫指寬,自甲狀腺反射區至肩反射區之間的橫帶狀區域。

手法:食指刮壓法。

功用:舒筋活絡,祛風除濕。

主治:落枕、頸背酸痛、手臂酸麻等。

12 甲狀腺

解剖:位於頸前部,可以分泌甲狀腺素和儲存碘,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維持機體的正常生長發育。

定位:雙腳腳底腳趾與第2趾蹼處沿第1蹠骨頭向內呈L形帶狀。

手法:拇指推壓法或食指壓刮法。

功用:調節激素分泌,平衡陰陽。

主治: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失眠、心悸、情緒不佳、肥胖症等。

13 甲狀旁腺

解剖:甲狀旁腺位於甲狀腺的後方,可以分泌激素,調節人體鈣磷代謝。

定位:足底第1蹠趾關節前方凹陷。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補腎養腎,柔肝養筋。

主治:甲狀旁腺功能異常、心髒病、過敏性疾病、白內障、皮膚病、婦科病等。

14 肺和支氣管

解剖:肺位於胸腔內,是氣體交換的場所,支氣管是氣體出入的通道。

定位:雙腳斜方肌反射區下方1拇指寬處,支氣管反射區與肺反射區重疊,並由肺反射區延伸至第3趾中節末端的索帶狀區域。

手法:拇指指腹推壓法。

功用:補氣益氣,清熱解毒。

主治:肺與支氣管的病症、鼻病等。

15 胃

解剖:胃大部分位於左季脅內,小部分位於腹上部。

定位:雙腳第1蹠骨體部蹠趾關節後,約1橫指寬的區域。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降逆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胃部疾病、厭食、消化不良、糖尿病、膽囊等疾病。

16 十二指腸

解剖:位於右上腹,上接幽門,下連空腸,呈C字形包圍著胰頭,起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作用。

定位:位於雙足的足底第1蹠骨近端,胃反射區的下方。

手法:食指拳頂法。

功用:養氣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十二指腸疾病、消化不良等。

17 胰腺

解剖:位於胃的後方。對人體內糖、蛋白質及脂肪的代謝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定位:雙腳腳底第1蹠骨,胃反射區和十二指腸反射區間。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降糖清胰。

主治:胰腺疾病、消化不良、糖尿病等。

18 肝髒

解剖:位於胸腔右上腹,是人體最大的腺體,能參與消化、代謝、解毒。

定位:右足第4、5蹠骨的底麵,上界被肺反射區覆蓋。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疏肝利膽,清熱解毒,補益肝血。

主治:肝髒疾病、血液病、眼病等。

19 膽囊

解剖:位於肝右葉下方,主要功能為儲存和濃縮膽汁,對食物進行消化。

定位:右足底第4、5蹠骨之間,肝反射區的下方。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清熱化濕,利膽止痛。

主治:膽囊疾病、肝髒疾病、失眠、消化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等。

20 腹腔神經叢

解剖:腹腔神經叢位於人體腹腔各器官的周圍,是支配人體內髒活動的最大神經叢,可以調節胃腸功能。

定位:雙足底第1到第4蹠骨體處,分布在近蹠骨底處(腎上腺反射區下1橫指)附近的橢圓形區域內。

手法:食指刮壓法。

功用:調理三焦,提高痛閾。

主治:主要用於消化係統、神經係統的疾病,可以緩解自主神經的張力。

21 腎上腺

解剖:腎上腺位於腎髒的上端,左右各一。腎上腺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維持人體糖和蛋白質的代謝平衡。

定位:雙足底第2、3蹠骨體之間,距蹠骨頭近心端一拇指寬處。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補腎填精,活血祛風,抗過敏。

主治:腎上腺疾病、各種感染、心律不齊、休克、過敏性疾病、風濕病、糖尿病等。

22 腎髒

解剖:腎位於脊椎兩側,腹膜後方,具有生殖、泌尿和內分泌功能。

定位:雙足底第2、3蹠骨體之間。

手法:食指刮壓法。

功用:補腎填精,壯陽,溫經通脈,醒神開竅,清熱利濕,利尿通淋。

主治:泌尿係統疾病、各種腎病及與腎有關的疾病。

23 輸尿管

解剖:位於下腹腔,左右各一,上連腎盂,下連膀胱,具有輸送尿液的作用。

定位:自腎反射區斜向足底內側,至舟狀骨內下方,呈一長形弧狀的條帶區。

手法:食指刮壓法。

功用: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瀉火解毒。

主治:尿路結石、前列腺炎、排尿困難等泌尿係統疾病。

24 膀胱

解剖:膀胱位於人體下腹部,是儲存尿液的器官,具有氣化的作用。

定位:足內踝前,舟狀骨下, 展肌內緣旁。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清熱瀉火,通利小便,解毒。

主治:膀胱炎、泌尿係結石及泌尿係其他疾病。

25 小腸

解剖:位於腹腔,上起十二指腸,下與大腸相接,是消化、吸收食物最重要的場所。

定位:位於雙腳腳掌中部凹進區域。

手法:刮壓法。

功用:消食導滯,健脾行氣。

主治:小腸炎症、腹瀉、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心律失常、失眠等。

26 盲腸和闌尾

解剖:盲腸位於右下腹,是大腸的起始部,上接小腸,下連升結腸。盲腸的內下方就是闌尾。

定位:右足底跟骨前緣外側,第4、5趾間的垂直線上。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消炎,加強腸蠕動。

主治:盲腸炎、闌尾炎、下腹部脹氣等。

27 回盲瓣

解剖:位於小腸(回腸)通入盲腸的入口處,能延緩小腸內容物進入大腸,使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

定位:位於右足底跟骨前外側,盲腸和闌尾反射區的遠心端。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導滯,通便,消食等。

主治:腸炎、便秘、下腹部脹氣等。

28 升結腸

解剖:升結腸位於右腹部,上接盲腸,沿腹右側上升到肝右葉下轉左。升結腸具有吸收營養物質、運送廢料的功能。

定位:右足足底小腸反射區的外側,與足外側緣平行,從足跟骨前緣至第五蹠骨底的帶狀區域。

手法:用食指中節偏橈側麵由近端向遠端壓刮。

功用:行氣,通便。

主治:結腸炎、便秘、腹瀉、腹脹等。

29 橫結腸

解剖:橫結腸位於中上腹部,是大腸的一部分,能夠吸收營養物質、運送廢料。

定位:雙足足底中間,相當於胰、十二指腸反射區水平線上橫越足底的帶狀區域。

手法:食指刮壓法。

功用:導滯,通便,止瀉。

主治:便秘、腹瀉、腹痛、結腸炎等。

30 降結腸

解剖:位於左上腹,與橫結腸相連接,沿腹部左側下降之左下腹,與乙狀結腸相連接,具有吸收營養物質、運送廢料的作用。

定位:位於左腳腳底外側第5蹠骨沿骰骨外側至跟骨前緣,相當於胰、十二指腸反射區平麵至跟骨前緣外側的豎帶狀區域。

手法:食指壓刮法。

功用:導滯,通便,止瀉。

主治:便秘、腹瀉、腹痛、結腸炎等。

31 直腸

解剖:位於左下腹,具有運送大便從肛門排出的作用。

定位:左腳腳底跟骨前緣呈一橫帶。

手法:食指刮壓法。

功用:清熱,補虛,通便,消炎。

主治:乙狀結腸炎、直腸炎、便秘等。

32 肛門

解剖:位於消化係統管道末端,上接直腸,具有控製和排出大便的功能。

定位:位於左腳腳底跟骨前緣,乙狀結腸和直腸反射區的末端,腳展肌外側緣。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消痔,止血,通便。

主治:痔瘡、肛裂、肛門下垂、便秘等。

33 心髒

解剖:位於胸腔的前縱隔內、左右肺之間,2/3在正中線的左側。

定位:中心點在左足第4、5蹠骨之間,肺髒反射區後方。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補氣,養心,生血。

主治:心髒病、高血壓、休克、失眠、盜汗、肺部疾病。

34 脾髒

解剖:左上腹部,有儲血和免疫的功能。

定位:左足底第4、5蹠骨基底部之間,距心反射區正下方1橫指。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健脾化濕,統攝血液,增強免疫力。

主治:發熱、炎症、貧血、高血壓、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皮膚過敏等。

36 生殖腺

解剖:男性生殖腺睾丸位於陰囊內,左右各一,是生產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的器官;女性生殖腺卵巢位於骨盆內,左右各一,是生產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

定位:位於足底,足跟部的中央。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補腎益精。

主治:性功能低下、不孕症、月經不調、前列腺肥大、子宮肌瘤等,可抗衰老。

53 頸椎

解剖:位於脊椎的最上端,由7節頸椎體構成。頸椎能支持頭部,保持全身平衡。

定位:雙足腳趾根部內側紋盡頭處的凹陷區域,腳趾趾關節後。

手法:用拇指推法或雙指鉗法。

功用:舒筋,活血,通脈。

主治:頸椎病、酸痛、落枕等。

【足內側反射區】

38 髖關節

解剖:連接軀體與下肢的運動關節。

定位:雙腳內踝及內踝下緣的弧形區域。

手法:拇指推掌法。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髖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臀肌損傷、肩關節疼痛、下肢癱瘓及各種關節疾病。

49 腹股溝

解剖:腹股溝位於下腹部兩側的三角區域。男性的精索、女性的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腹壁在此形成一條裂隙。

定位:雙腳內踝尖上方2橫指脛骨內側凹陷中。

手法:拇指推掌法。

功用:溫腎壯陽。

主治:腹股溝部疾病、疝氣、淋巴結炎、生殖係統疾病、性功能低下等。

50 子宮或前列腺

解剖:男性前列腺位於膀胱下方,分泌乳白色的弱堿性液體。女性子宮位於盆腔周圍,是受精卵發育及胎兒成長的場所。

定位:雙腳跟骨內側,內踝的後下方近似三角形區域,前列腺敏感點在三角形直角頂點附近,子宮頸敏感點在三角形斜邊的上段。

手法:拇指指腹推壓法。

功用:補腎益精,活血養宮。

主治:子宮病變、痛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性功能低下等。

51 陰莖、陰道、尿道

解剖:男性尿道起於膀胱,終於陰莖頭,具有排尿和排精的作用。女性尿道與膀胱連接,僅有排尿功能。女性的陰道與子宮連接,是女性的性交器官,還具有導入精液、排出月經及娩出胎兒的功能。

定位:足跟內側,自膀胱反射區斜向後上方延伸經距骨止於內踝的後下方。

手法:拇指指腹推壓法。

功用:消炎解毒,通淋利尿。

主治:泌尿係感染、會陰部病症等。

52 直腸和肛門

解剖:直腸位於盆腔內、骶尾骨的前方,上接乙狀結腸,下端終於肛門,是大腸的末端,起著暫時儲存、排出糞便的作用。

定位:雙腳脛骨內側,踝後溝內,從內踝後方向上延伸4橫指的帶狀區域。

手法:拇指推掌法。

功用:寬腸,通便,消痔,解毒。

主治:痔瘡、直腸炎、便秘、腹瀉等。

54 胸椎

解剖:胸椎位於脊椎的上端,由12節胸椎體構成,上接頸椎,下連腰椎,可以支撐軀體,保持全身平衡。

定位:位於雙腳足弓內側緣,第1蹠骨頭下方到第1楔骨前。

手法:用拇指推法或食指壓刮法。

功用:舒筋,活血,通脈。

主治:胸椎病變、肩背疼痛等胸背部病症,心、肺、食管等胸腔內器官疾病。

55 腰椎

解剖:腰椎位於脊椎的中下端,由5節腰椎體構成,上接胸椎,下連骶骨,可以保持全身平衡,具有軀體轉動的作用。

定位:雙腳足弓內側緣,第1楔骨至舟骨,上接胸椎反射區。

手法:用拇指推法或食指壓刮法。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腰背酸痛、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坐骨神經痛,以及腰椎其他疾患、腹腔和盆腔內的病症等。

56 骶骨和尾椎

解剖:在脊椎末端,由5節骶椎骨組合而成,上接腰椎,下連尾骨,保持全身平衡。

定位:雙腳足弓內側緣,起於舟狀骨後方,經距骨下方到跟骨前緣。

手法:拇指推法或食指壓刮法。

功用:活血,通絡。

主治:骶椎挫傷、會陰部疾病、坐骨神經痛、頸椎病、失眠、便秘、不孕症等。

57 內尾骨

解剖:尾骨內側位於脊椎的尾部,由4~5塊退化的尾椎骨結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遊離,具有保持全身平衡的作用。

定位:雙腳足弓內側緣,沿跟骨結節後內側呈“L”形區域。

手法:食指勾掌法。

功用:活血,通絡,消痔,止痛。

主治:骶尾部挫傷、坐骨神經痛、神經衰弱、痔瘡、生殖係統疾病等。

62 坐骨神經

解剖:從盆腔經大轉子與坐骨結節之間達股後,下降至 窩上方分為脛神經與腓總神經,支配肌肉運動及感覺。

定位:內側坐骨神經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內踝關節後方,沿脛骨內後緣上行至脛骨內側髁下,外側坐骨神經反射區位於雙足足外踝外緣沿腓骨前側上行至腓骨小頭處。

手法:拇指推法。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腰扭傷、膝腿疼痛、中風、糖尿病等。

【足外側反射區】

10 肩關節

解剖:肩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肩可做多方向較大幅度的運動。

定位:雙腳外側第5蹠趾關節後凹陷處。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通經活絡,祛風除濕,止痛利節。

主治:肩關節疼痛、肩周炎、手臂無力、肩背痛、頸椎病、上肢癱瘓。

35 膝關節(下肢)

解剖:膝由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及髕骨構成,主管下肢的屈、伸活動。

定位:位於雙腳外側跟骨前緣,骰骨、距骨下方形成的半圓形凹陷處。

手法: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止痛。

主治:膝關節損傷、骨質增生、膝關節炎等。

37 下腹部

解剖:腹部肚臍以下的區域。

定位:位於雙腿腓骨外後方,自外踝向上延伸4橫指的帶狀區域,與足內側的直腸及肛門反射區相對應。

手法:拇指推掌法。

功用:補腎益精,活血通經,利便。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腹痛、腹脹以及髖、膝、肘、踝、腕等關節疾病。

58 外尾骨

解剖:尾骨由4~5塊退化的尾椎骨結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遊離,保持全身平衡。

定位:位於雙腳跟骨外側,沿跟骨結節後外側呈“L”形區域。

手法:食指勾掌法或單食指扣拳法。

功用:活血,止痛,消痔。

主治:坐骨神經痛、骶尾部挫傷、生殖係統疾病等。

60 肘關節

解剖:肘是由肱骨下端和橈、尺骨上端構成的複合關節,包括肱尺關節、肱橈關節、橈尺近側關節,主管上肢的屈伸活動。

定位:雙腳外側第5蹠趾關節後凹陷處。

手法:雙食指扣拳法。

功用: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止痛利節。

主治:肘關節外傷、肘關節酸痛、網球肘等。

【足背反射區】

39 上身淋巴結

解剖:指肚臍以上、頸部以下,包括胸部與上肢的淋巴結,是重要的免疫器官。

定位:雙腳外踝與腓骨、距骨的凹陷處。

手法:拇指指腹按壓法。

功用: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

主治:各種炎症、發熱、頭痛、免疫功能低下等。

40 下身淋巴結

解剖:指肚臍以下,包括腰部、盆腔部及下肢的淋巴係統。下身淋巴結是重要的免疫器官。

定位:雙腳內踝與脛骨前肌肌腱形成的凹陷。

手法:拇指指腹按壓法。

功用: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

主治:各種炎症、發熱、下肢水腫、踝部腫脹、蜂窩組織炎等。

41 胸部淋巴結

解剖:胸部淋巴結包括胸導管、乳糜池、胸腺等。胸腺是一個淋巴器官,兼有內分泌功能。

定位:雙腳腳背第1、2蹠骨之間,延伸至第1、2趾蹼處。

手法:拇指推掌法。

功用:扶正祛邪,增強機體免疫力。

主治:各種炎症、發熱、胸痛、免疫力低下。

42 內耳迷路

解剖:內耳迷路位於內耳,由構造複雜的彎曲管道組成,故稱為內耳迷路。內耳有前庭神經,能傳導平衡感覺衝動,也稱平衡器官。

定位:雙腳腳背第4、5趾蹼至第4、5蹠趾關節之間。

手法:拇指推掌法。

功用:平肝益腎,調理陰陽。

主治:頭暈、暈車、暈船、梅尼埃病、耳鳴、耳聾、高血壓、低血壓等。

43 胸(乳房)

解剖:胸的上界位於由胸骨頸動脈切跡,鎖骨肩鎖關節至第7頸椎脊突的連線,胸的下界相當於胸廓下口。

定位:雙腳腳背第2、3、4趾蹼至第2、3、4蹠骨底的似圓形區域。

手法:拇指推掌法。

功用:清熱解毒,抗癌護胸。

主治:胸痛、乳腺炎、乳腺癌、乳汁不足、失眠、更年期綜合征等。

44 橫膈膜

解剖:是胸腔和腹腔之間的圓頂形扁薄的闊肌,分隔胸腔和腹腔。

定位:雙腳腳背第1至第5蹠骨底部與楔骨、骰骨之間,橫跨腳背的帶狀區域。

手法:食指刮壓法。

功用:降逆和胃。

主治:腹脹、嘔吐、消化係統疾病、循環係統疾病、呼吸係統疾病、哮喘等。

45 扁桃體

解剖:扁桃體位於咽喉處,由淋巴組織構成,是一個重要的免疫器官。

定位:雙腳腳背腳趾近節趾骨,腳長伸肌的左右兩側。

手法:拇指指腹按壓法。

功用:消炎,增強機體免疫力。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咽炎、喉炎、鼻炎等。

46 下頜

解剖:下頜位於下牙的根部,齶骨與下頜骨的連接處,包括下頜三叉神經分布區。

定位:雙腳腳背腳趾趾間橫紋後方的帶狀區域。

手法:拇指推掌法。

功用:通經,活絡,止痛,美容。

主治:牙痛、口腔潰瘍等。

47 上頜

解剖:上頜位於上牙的根部,齶骨與上頜骨的連接處,包括上頜三叉神經分布區。

定位:雙腳腳背腳趾趾間橫紋前方的帶狀區域。

手法:拇指推掌法。

功用:通經,活絡,止痛,美容。

主治:牙痛、牙齦炎、口腔疾病、腮腺疾病等。

48 喉、氣管、聲帶

解剖:喉位於頸前部中間,上方借韌帶連於舌骨,下方接氣管。喉是呼吸道,又是發音器官;氣管是略扁平的圓桶狀管道,具有彈性,上端與喉相連,向下進入胸腔;聲帶是位於喉腔兩側的一對彈性粘膜皺襞。

定位:雙腳腳背第1、2蹠趾關節處。

手法:單食指勾掌法。

功用:調理氣血,瀉火清音。

主治:咽炎、咳嗽、扁桃體炎、聲音嘶啞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氣管炎、哮喘、中風不語等。

59 肩胛骨

解剖:肩胛骨位於背部的第2至第7肋骨之間。肩胛骨是呈三角形的扁骨。

定位:位於雙腳腳背第4、5蹠骨間延伸到骰骨處稍向兩側分開的帶狀區域。

手法:雙手拇指推壓法。

功用:活血,通絡,止痛。

主治:肩周炎、肩部酸脹疼痛、肩頸綜合征、肩關節活動障礙等。

61 肋骨

解剖:肋骨,第11、12對肋軟骨,遊離於腹壁肌層中,也稱為浮肋。

定位:內側肋骨反射區位於足背第1、2楔骨與舟骨之間,外側肋骨反射區位於骰骨、舟骨與距骨之間。

手法:拇指指腹按壓法。

功用:寬胸理氣,平肝止痛。

主治:胸悶、胸痛、胸膜炎、肋軟骨炎、肋骨損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