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發、以情動人
2008年8月26日,是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第二天,希拉裏作為紐約州參議員在當天做了壓軸演講。一開場她便將自己的身份定位於“一名自豪的母親、一名自豪的參議員、一名自豪的美國人、一名自豪的奧巴馬(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支持者”,隨後便是一場有感而發與以情動人的演說。
“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個收養了兩個患有自閉症孩子的單身媽媽,她沒有醫療保險,卻發現自己患上了癌症。她在已經掉光了頭發的頭上寫下我的名字,要我為醫療保險事業繼續戰鬥;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個身著海軍陸戰隊製服、等待醫療保險好幾個月的年輕戰士,他要我照顧他軍中的兄弟,因為很多人還待在伊拉克的炮火聲中;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個告訴我他媽媽收入微薄的男孩,充滿憂慮的他對家庭的未來不知所措……”
希拉裏的一番話讓在座聽眾的心都感受到了劇烈的撞擊,這些類似的事情在每一天中都會發生,人們或是留意或是忽略,但是當這些事件被希拉裏用動人的語言複述出來後卻產生了比起本身更加令人動容的效果。
她繼續說道:“我想讓你們問問自己:你們僅僅是為了我而競選嗎?還是為了那些一邊和癌症抗爭、一邊艱難撫育孩子的媽媽,那些年輕的戰士……”當這番以情動人的開場演說完後,希拉裏話鋒一轉,呼籲大家幫助候選人奧巴馬,此時眾人的情緒已經被希拉裏帶向高潮,這時的呼籲恰到好處:“不要考慮麥凱恩(共和黨總統競選人)。奧巴馬才是我們的候選人,他必須成為總統。”
前總統克林頓也位居聽眾之席,他聽著妻子動情的演講,看著妻子激動的手勢,也被深深震撼,甚至幾度淚盈眼眶。當希拉裏的演講結束後,奧巴馬第一時間向她撥通了感謝電話。事實證明,在奧巴馬競選美國總統的過程中,希拉裏的動人演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俗話說:“言為心聲”,如果一場演講的內容是來自於演說者內心,那麼,這種真情實感往往會變成撥動聽眾的情感之弦,演講越是真實越是動人越能夠與聽眾產生共鳴。
姚躍是我國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學的一名身高僅1.2米的殘疾少年,他在2004年5月12日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全球兒童論壇會,當時隻有十六歲的他在會場上發表了以“做個普通人”為題的演說,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和掌聲。
“今天,我們關注一切與兒童生存、教育等有關的問題,可是,有一群兒童卻被人們忽視了。他們有的生活在黑暗中,有的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裏,有的就像我這樣身高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自卑,更因為社會沒有提供適合我們殘疾人學習、生活的條件,使得我們隻能待在家裏……殘疾不是不幸,隻是不方便而已。普通人可以以一種普通的方式生活,正常地接受教育,可我們由於校園的無障礙設施不完善,總是被普通學校拒絕……呼籲世界給我們提供與普通人一樣的平等環境,讓我們做個普通人!”姚躍情深意切地講道。
這位身殘誌堅的少年,用最動人的演說獲得了場下經久不息的掌聲,同時對於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裏的殘疾少年帶來了極大的鼓舞,一句“讓我們做個普通人!”表達出了他最真實的感受,也喚醒了所有人的悲憫之情,正是這種帶有感情色彩的鼓舞和呼籲,讓這次的演講獲得了巨大成功。
有感而發與以情動人是演說者獲得聽眾支持和認同的可行之路,也能夠為聽眾帶來最深遠的影響,所以演說者應當重視“情景交融”的運用。
常用的修辭手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演講活動往往集合了實踐性、藝術性於一身,它之所以能夠在特定的時間內闡明深刻的道理,帶給聽眾啟發和教益,除了演講本身精益求精的特點之外,還包括了演說者喜、怒、哀、樂等濃烈或深沉的情感表達,這種情感的外顯方式有很多,而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就是漢語修辭手法的運用。
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夠為演說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不但可以幫助演講者闡發觀點、表達思想,而且能夠起到畫龍點睛、傳導情感的效果。盡管演講的方式和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其中都或多或少對情感表達有一定的需求,這樣才能夠讓演講內容體現出邏輯性與藝術性的並存。當然,不同的情感表現也需要有不同的修辭手法,以下便對常見的演說修辭手法進行歸類:
一、比擬。
比擬是人們交流中最常用的的修辭,是將人比作物、將物比做人,或將甲物比作為乙物。比擬在演說中的運用,能夠讓演說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活力,從而也可以達到寄情於物的目的,引起聽眾的共鳴和深思。
例如:“教師是紅燭,將全部心血化為光焰,照亮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靈;教師是春蠶,為謀求人類的幸福,吐盡最後一口絲;教師是園丁,用知識的雨露去澆灌幼苗。”這一連串的比擬深刻、形象地描繪了教師甘於付出的情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強烈,有很好的抒情色彩,將模形擬象的描繪和精彩的論述恰當融為一體,形象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