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青不回來,但周平帝和周皇後給李家的賞賜更加豐厚。
全京城的人都看到陛下對李家信任有加。
趙家那邊也是如此。
趙大將軍坐鎮西北城,穩定後方,給西雲府那邊提供足夠的糧草。
第二年開春,周平帝開恩科。
雖然明年才到三年之期,但西運府那邊太大了,重新劃分之後,高達十六縣。
縣令就需要十六個。
這還不包括其他各種各樣的人才,另外,不合格的官員,就下來,有能力的人上。
大周上下的讀書人,都十分高興。
這些舉子從全國各地來京城考試。
家裏貧窮的舉子,沒有盤纏,可以去當地的官府借錢,朝廷出路費。
隻為求賢。
在殿試的時候,考題很簡單,全部都是圍繞西雲府,另外還有算術題,農桑等。
反正四書五經,還有各種策論公文,在科舉考試的時候,已經考過了。
能榜上有名的,都是天之驕子,滿腹經綸。
這個殿試,就要考實務。
這些官員都要下放到西雲府,在那邊做事,否則根本就沒必要開恩科啊!
有的人覺得去年最熱的就是西雲府,開恩科也是跟西雲府那邊缺少官員有關係,因此就特別關注。
因此在殿試的時候,成績比較好。
有的人在農桑和西雲府當地風土人情的題目上,居然還作詩,一看就是讀書讀得有點迂腐了。
周平帝對下麵的官員很寬鬆,不怕官員有功利心。
功利心,在某些方麵也可以理解為上進心。
他通過科舉考試,是為了選拔官員,替他管理四方。
可不是為了選擇文采好的詩人。
因此這次文采斐然的那些人,眼睛隻盯著書本,對外物不在意的讀書人,名次靠後。
反倒是那些務實的,甚至家貧的貢士,在農桑上比較關注。因此回答得比較接地氣,還能說說如何治理。
這樣的人名次靠前。
成績一出來,原本名次好的,有的十分靠後,成了同進士,表示不服。
周平帝也很光棍,直接把試卷張貼出來,讓那些考生自己看。
讀書人屬於最聰明的那一撥人,從試卷的內容看,就知道陛下的目的。
在算術題上作詩,顯擺你文采好啊?
在農桑題目上,還作詩,雖然詩才很高,但你答不對題,誰給你分啊?
原本鬧鬧哄哄的科舉舞弊,就這樣結束了。
在這三百人安排去西雲府之前,必須安排進一步學習。
比如小學數學,必須考核合格。
比如西雲府的地理地貌,風土人情等,也必須合格。
如此才能有資格,去西雲府赴任。
能考上進士的人,都是人尖子,聰明絕頂。不僅記憶力好,理解能力也很強。
兩個月之後,七成以上都合格了。
直接被派往西雲府,按照每個人的特點和能力安排工作。
這些人的到來,大大解決了西雲府這邊用人難的問題。
剩下的三成,用了一個月,更加努力地學習,終於考核通過,也去了西雲府。
這些人怕去晚了,好位置都被搶光了。
重新劃分的十六個縣,官員終於配齊了。
縣學也都開辦起來。
不僅教授四書五經,而且還要教數學和一些雜學。
這是大周皇帝親自下令,禮部督辦的。
時隔一年半,西雲府徹底成為大周的領土,原來的農奴全部成了大周百姓。
這些農奴原來要把八成以上的東西上交給領主,自己得到很少。
現在隻需要上交兩成給官府,自己得到很多。
經過一年多的休養生息,到了收稅的時候,大周的官員果然嚴格按照兩成的標準繳稅。
這些人看著羊圈裏,牛圈裏的牛羊,紛紛哭了。
他們終於明白自由民的珍貴。
他們有了房,有了產業,有了自由。
也就是在這時候,所有西雲國原來的農奴,都紛紛跪在地上,朝著數千裏之外的皇帝磕頭。
生生世世願意做大周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