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公元1328年-公元1398年)安徽鳳陽人,幼時給地主放羊,17歲時因父母、長兄相繼去世而到皇覺寺當了和尚,因饑饉又遊方求食,曾在淮西流浪三四年。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參加濠州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
明朝朱元璋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他奉命南略定遠,招降驢牌寨壯丁3000人,又夜襲元軍於橫澗山,收精兵2萬,隨即進占滁州。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進兵和陽,渡江攻下太平、溧水,溧陽等地。這時,韓林兒在亳稱帝,他接受了韓林兒的官職、封號,軍隊皆以紅巾裹頭,亦稱香軍。
朱元璋軍紀嚴明,又知人善任,文士如馮國勝、李善長等都為他出謀劃策,勇猛善戰的如常遇春、胡大海也都來投奔他。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占領東南重鎮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府,被韓林兒封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控製了安徽東部和江蘇西南部,擁有10萬大軍,成為紅巾軍內部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從至正十六年至十九年間(公元1356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以應天府為根據地,不斷向外擴充其勢力。這時,在他北麵是韓林兒、劉福通,西麵是徐壽輝,東麵是張士誠,唯有皖南、浙東一部分地區駐守的元兵勢力較弱。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胡大海分別攻占寧國、徽州、池州等地,次年又親自率兵攻克婺州。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繼續攻占衢州、處州,皖南以及浙東的東南部地區也為朱元璋所控製。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元璋羅致了浙東名士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人,特別是劉基、宋濂在朱元璋開創的事業中起了顯著的作用。從此朱元璋進一步取得東南地主階級的支持,進一步鞏固了他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朱元璋也注意恢複農業生產,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他以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在各地興築堤防,興修水利,預防旱澇,經營農田。又設管理民兵萬戶府,仿古代寓兵於農之意,選拔強壯農民,使其“農時則耕,閑則練習”,還屢次蠲免田賦。這些措施皆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他統治的地區,農民生活比較安定,軍糧也有充足的供應。
在朱元璋占領浙東等地時,韓林兒、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正遭遇到察罕帖木兒等地主武裝的襲擊,徐壽輝又為部將陳友諒所殺。陳友諒力量雖強,但“將士離心”,“政令不一”,明玉珍也隻是割據四川,偏安一隅。占據蘇州的張士誠和浙東慶元的方國珍,早已歸附了元朝。他們在所轄地區之內隻知霸占田產、奴役佃戶、腐化享樂、不關心人民疾苦,因而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這種形勢極有利於朱元璋的發展。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軍攻占太平,直入集慶,在江東橋為朱元璋所敗。朱元璋複率軍反攻,先後攻克饒州、安慶、洪都等地。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陳友諒與朱元璋會戰於鄱陽湖,陳友諒中箭而死,全軍大敗。第二年,其子陳理投降,至此,朱元璋解除了西方最大的威脅。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把兵鋒轉向蘇州張士誠。他采取了“翦其肘翼”的軍事部署,派將攻占久被張士誠控製的高郵、淮安等地,一麵又東向湖州、嘉興和杭州,殲滅張士誠軍的主力,然後進圍蘇州。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蘇州城破,張士誠被俘自縊而死,三吳平定。據守慶元、溫、台一帶的方國珍也遣使歸降。同年,又分別派將攻取廣東、福建,朱元璋已占有東南大部分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冬,他派人到滁州,迎韓林兒到南京,在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渡江時,把韓林兒沉入長江水中,正式結束了龍鳳政權。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在應天府即皇帝位。次年(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定國號明,改年號洪武,定都應天府。
朱元璋在南征的同時,開始遣兵北伐。公元1367年,朱元璋發布討元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還宣布蒙古色目“願為臣民者,與華夏之民撫養無異”,並要求將士“克城勿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子女,獲有遺孤孩還之”。十月,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伐。徐達按照朱元璋製定的“先取山東,撤其屏蔽,移兵兩河,破其藩籬,拔潼關而守之,扼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自克,鼓行而西,雲中、九原、關隴可席卷”的作戰方針,先抵淮安,於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攻占山東全境,再領兵西進。公元1368年三月攻下汴梁,又派偏師馮勝西進攻克潼關,防止李思齊東來。五月,朱元璋親至汴梁督師,七月,明軍會集德州,步騎舟師沿運河北上,至大沽(今天津市),二十八日占領通州,大都震驚。元順帝聞訊後攜妃、太子北逃。八月,北伐軍入大都,元朝政權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