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2008年的PE熱與2000年的VC熱不盡相同。2000年的VC熱屬於“創業板拉動型”,它的出現基於兩個原因,一是中國準備推出麵向中小企業的創業板市場,二是中國市場受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VC機構創造的投資神話鼓舞。那一時期,VC概念剛進入中國內地,很多人對此還是一知半解,政府的資金成為投資主流。而2008年的PE熱屬於“財富效應型”,民間資金的參與熱情遠高於2000年的VC熱,最直接的原因是它們受到了中國企業在美國和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帶來的可觀收益的激勵,以及即將推出的創業板的利好。從2007年來看,國內PE領域的非政府資金已經接近70%,資金總量是2002年的4倍多,民營企業和個人的投資量增加很快,已經成為股權投資市場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國本土的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目前有“三多三少”現象:小的多,大的少;熱錢多,經驗少;PE多,VC少。
首先,國內的PE和VC,仍處於發展初期,專家理財的觀念還正在形成中,所以投資機構募資難,規模小。雖然投資機構的數量不少,但大多是管理資金規模幾千萬元的小型機構,全國管理10億元以上資金的投資機構沒有幾家。這也導致很多機構的持續投資能力、經驗積累都還不夠。
其次,由於熱錢多,有經驗的管理人少,投資多傾向於追逐IPO項目。現在市場上流傳的投資賺大錢的故事太多,大家都在講“過五關斬六將”,卻很少有人講“敗走麥城”。人們看到的都是些成功的經典案例,都在計算著投資上市後幾十上百倍的收益,少有人看到那些失敗的案例。這個以前隻有外資一枝獨秀的投資領域,被錢追逐著:錢是“熱”的,投資也溫度不低,導致Pre-IPO項目競爭激烈,投資價格攀升很快。市場上到處流傳著投資一兩年後就上市的故事,人們都在以炒股票的心態做PE,希望熱錢能通過IPO在短時間內帶來“快錢”。
另外,LP(有限合夥人,為PE的出資者)和GP(普通合夥人,為PE的管理者)界限不清晰,LP都想當GP,認為出錢的人就是管理的人,簡單地認為有錢就能作投資,導致投資領域的專業性不強。
第三,私募股權投資有VC“PE化”、PE“Pre-IPO化”,即投資階段後移的傾向。隻要有可能去IPO的項目都變成了“靚女”,投資者蜂擁而上,“風投”變為“瘋投”,熱錢追著項目走,項目隨著價格上,甚至有些中介機構建議企業采用招標的方式來進行融資。價格和關係成為PE投資實力的一部分,相比較而言,早期項目卻少有投資者問津。2007年,有80%的投資投向了項目發展的中後期,很多以VC為主的機構也進入了PE領域。熱了PE,冷了VC,形成“PE投資靠酒量, VC投資靠膽量”的尷尬局麵。
不過,投資後移傾向的出現,也不能都怪PE及VC們,因為說到底,還是“錢”的屬性決定了“投”的屬性。
中國本土私募投資機構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拿短錢幹長活”,很多資金都來自於房地產和前幾年股票市場中賺來的快錢,真正的長線資金如社保和保險基金,才剛剛開始進入直接投資領域,行業內的主流資金還是企業和個人的快錢,有限合夥製也剛剛開始在PE和VC投資中采用。人們都太著急,恨不得所有投資都像做股票,今天聽到消息明天就能套現發財。我們基金的LP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咱們今年有幾個能上市,能有幾倍的回報”,而其時基金成立還不到一年。這樣的問題讓我覺得哭笑不得的同時,卻也能夠理解。因為對中國民營企業家來講,這是他們第一次將自己一分一角賺來的錢交給別人來管理,他們能這樣做,在中國投資領域就已經意義非凡了,7~10年才能有回報,對民間資本來講或許時間確實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