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無”者表示它是本體,非具體,而本體不落有無之對待。此不落對待而絕待之本體相對於先天後天來說是中天,中天表示先天即在後天中。它的方法論是三而一,一而三,一三兼舉,不一不異。
方以智關於太極的這些描述,繼承了中國哲學史上關於本體與萬物的關係的思想,也與方氏家學一脈相承。他的太極二儀四象八卦一時具足,三百八十四實有者中皆有虛無者存,與王弼關於大衍義的思想是一致的。不過王弼強調一是多的根據,一是多發生作用的所以然;方以智強調的是一即多,多即一。這一思想與理學家講的“衝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也是一致的,不過理學家多就道德立論,方以智則用之表達他純形上學的觀點。
在方以智這裏,太極是天地萬物的統括,天地萬物的總體。總體不是個體的機械相加。太極是把天地萬物視為一個互相關聯、個體不能孤立地在其中活動的總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太極又是萬物的統轄和主宰。方以智說:
謂之本不動者,非靜也,於穆不已也。幾先知幾,貫則為一,小其大,大其小,虛其實,實其虛,而無大小虛實矣。並無三征矣。生成合,生成分,分合合分,分即是合。聽百家之各專互勝,而統常變之大常者,通自在也。知所以之天,以安其不得不然之天。(《東西均·三征》)
就是說,太極本體是“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的,它超絕動靜,它在萬物運動之先,又在萬物運動之中。當然這個“之先”,不是指時間上的,而是邏輯上的。它離一切法,而貫一切法。它是萬物大小、虛實、分合的根據,但這個根據實際上沒有參與具體事物的任何活動,而是任萬物之自為。萬物之自為而共成一太極,這就是“聽百家之各專互勝”。太極以不統而實統之,它知萬物之必然,而安萬物之不得不然,非有任何造作於其中。它是或舒或卷自在無礙的。所以方以智的太極本體是形式的,不是有實際內容的;它是思辨的產物,不是實證的存在。太極不是萬物的集合,也不是萬物的來源,它是對萬物做總體性思考而得到的一種慧識。這個慧識表明方以智已突破實證存在的層麵而進入形上學領域。
3.“所以”在方以智這裏,萬物的存在和性質都是有根據的,都有它的“所以”。太極是一切存在的根據。太極是最高的“所以”。他說:“深表兩間之所以然曰太極。”(《周易時論合編·圖象幾表》)在他看來,萬物都有其必然性,這個必然性出於其本性,不是外在的東西給予的,也就是說,萬物“莫非然”。而此“然”背後有“所以然”。太極就是“莫非然中之所以然”(《易餘·絕待並待貫待》)。這個“所以”既用來表說本體,又用來表說事物間的聯係,而在表說本體中,它既指宇宙論的本體,又指本體論的本體。因為具體物既是有起始的,又與他物“共成一天”;既可以把它看做一個被生的東西,又可以看做一個獨立不依的存在;既可以把它看做無目的、無意欲的氣化物,又可以看做有性格、欲望與意誌的能動體。因為“所以”有許多不同的規定性,故每一種規定都有不確定的性質,都可以說不得已而名之。方以智對“所以”的描述,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的:
推論“所以”,始以一卵蒼蒼為太極殼,充虛貫實,皆氣也。所以為氣者,不得已而呼之。因其為造化之源,非強造者,而曰“自然”。因其為天地人物之公心,而呼之為“心”。因其為生之所本,呼之為性。無所不稟,呼之為“命”。無所不主,呼之為“天”;共由曰“道”,謂與事別,而可密察曰“理”。(《易餘·目錄》)
“一卵蒼蒼”,即渾天說之宇宙,宇宙間之物皆以氣為基元,故氣即“所以”。因“所以”為萬物的根據,故為造化之源。而“所以”對於具體物的支配和統轄是無意誌和目的的,故又叫“自然”。“所以”無私意造作,並且對萬物一例看,無輕重厚薄之別,所以又叫“公心”。因為“所以”乃一物之本質屬性,故稱其為“性”。其他“天”、“命”從主宰、稟受言,“道”、“理”從共由、條理言,各有所謂。以上這段話從各個不同的側麵全麵描述了作為萬物根據的“所以”。這些側麵合起來,就是“所以”的屬性與功能。這裏的“所以”實際就是太極。但太極與“所以”在語言上擔負的表達任務不同。有時“所以”等同於太極,如方以智說:“以故新其號曰‘太極’,愚醒之曰‘太無’,而實之曰‘所以’。”(《東西均·反因》)但二者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功用。總的說,太極重在言本體,“所以”重在言根據。“所以”指現實的功用,而太極則不能發生現實的功用,它表示邏輯關係。也可以說,“所以”是太極的使命的擔負者,它是太極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
方以智的太極觀念,是儒釋道綜合的產物。從儒家說,方以智受邵雍、周敦頤和朱熹的影響最大,他曾說:“邵子以太極為無名公,最妙。周子論始終、虛實、有無、道器之大綱,則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有之前為無,無之前為有。……有卦爻與無卦爻對,而太極無對也。”(《東西均·三征》)這裏對邵雍、周敦頤“太極”概念的吸取甚為明顯,方以智的太極即太無的思想,受周敦頤“無極而太極”的影響;太極與兩間之物即一即萬、舒卷自如的思想,受周敦頤“物則不通,神妙萬物”及朱熹“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的影響,但清除了周敦頤“陰陽一太極,太極本無極”的宇宙發生論因素。方以智關於太極的思想也受了佛教華嚴宗的影響,他嚐說:“華嚴歸於事事無礙法界,始結一真法界。”(《東西均·全偏》)一真法界即太極,事事無礙法界即萬有。一真法界即在事事無礙法界中,一真與萬有自在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