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影響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正如斯特斯.林賽所說,“一個國家能否繁榮,文化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因素,因為文化影響到個人對風險、報償和機會的看法”;“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文化價值觀確實是重要的,因為它們影響到人們對進步的想法”。馬克斯·韋伯也指出:“不是思想,而是利益(物質的和思想的)直接支配人的行為。但是,觀念創造出的‘世界圖像’,時常像扳道夫一樣決定著由利益驅動的行為的發展方向。”文化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當然,社會發展也必定會影響作為其組成部分的文化發展,不同的社會發展觀,不僅會形成不同的文化發展觀,而且也會使文化產生不同的力量。

所謂“社會發展觀”就是“用的眼光看社會發展”,“文化發展觀”就是“用的眼光看文化發展”。不同的“社會發展觀”必然會用不同的眼光審視文化發展,必然會伴隨著相應的“文化發展觀”。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文化運動”一直是“政治運動”的代名詞,文化也就成為“政治”的詮釋工具;與以“物”為中心、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觀相對應,是作為經濟建設“附庸”的文化發展觀,文化僅僅為“經濟唱戲”發揮“搭台”的功能。

科學發展觀要求從“發展”、“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等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整個社會的發展,順理自然地也要求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作為社會發展重要組成部分的文化發展,以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文化的力量:

第一,著眼於當今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發展態勢,著眼於經濟轉型升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新發展優勢的時代要求,提升國家和區域的文化軟實力。

從世界範圍看,產業下遊化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一國經濟從人均低收入進入人均高收入的發展過程中,第一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重會持續下降,第三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會持續上升,而第二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會先升後降。推進科學發展,要求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而“經濟文化一體化”的趨勢,恰恰體現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這些新要求。

著眼於“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發展態勢,就是要強化經濟發展中文化的、科學技術的、信息的,乃至心理的要素的作用,不斷地增強經濟發展中的文化含量,從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就是要使文化具有經濟力,成為社會生產力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文化的產業屬性和商品屬性解放出來,把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使文化產業進入當代經濟發展的整體機製之中,發揮文化產業在“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中的作用。

第二,著眼於培育和弘揚創業創新精神,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相適應的思想道德觀念和文化核心價值,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推進科學發展、社會和諧以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需要人們的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都經曆一個大的轉變。正如英格爾斯所說,“一個國家,隻有當它的人民是現代人,它的國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的人格,它的現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管理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獲得了某種與現代化發展相應的現代性,這樣的國家才可以真正稱之為現代化的國家。否則,高速穩定的經濟發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會得以實現。即使經濟已經開始起飛,也不會持續長久。”在這裏,英格爾斯闡發了人的現代化、新型社會主體的培育,對社會現代化的功能和作用。中外曆史已經表明,現代社會創業、創新動機、意誌、熱情的強化,現代市場秩序的擴展和經濟的發展,無疑是與從傳統鄉村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文化精神大變革相伴隨的。按照桑巴特的觀點,現代資本主義精神來自於猶太教“數量計算”(quantitative calculation)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