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腹部按摩減輕吐奶
出生兩周後,許多寶寶會經常吐奶,男寶寶的情況更嚴重些。吐奶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小寶寶的胃呈水平狀、容量小,入口的賁門括約肌彈性差,易導致胃內食物返流。寶寶如果吃奶較快,會在吃奶的同時咽下大量空氣,平躺後這些氣體會從胃中將食物一起頂出來。
新媽媽給寶寶喂奶後,不要馬上把他放躺下。最好是豎抱寶寶,讓他趴在自己肩頭,同時輕輕用手拍打寶寶後背,直到寶寶打嗝為止。這樣寶寶胃裏的氣體就被排出來,不會吐奶了。寶寶吐出的奶要擦淨,更要防止流到耳朵裏引起發炎。
對於吐奶,最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法是腹部按摩。腹部按摩可通過神經係統促進胃泌素分泌,增加胃腸蠕動;同時使胰島素水平升高,促糖脂等物質代謝,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新媽媽給寶寶按摩,一般為每隔4~6小時一次,夜間可延長至6小時以上。每次按摩均在喂奶後半小時進行,以肚臍為中心,手指並攏,順時針運行,時給予腹部一定壓力,速度適中,每次按摩時間5~10分鍾。吐奶減輕後,按摩次數減至每日2~3次,直至吐奶現象消失。
2、給寶寶更到位的擁抱
家人應該多抱抱寶寶,抱的時間越早,次數越多,越能更好地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和智力發育,還能增進親子情感,促進寶寶的個性發展。當然,如何抱寶寶本身也是個技術活。
新生寶寶的抱姿:出生不久的寶寶,頭大身子小,頸部肌肉發育不成熟,不足以支撐起頭部的重量。如果豎著抱寶寶,他的腦袋就會搖搖晃晃;而且寶寶的臂膀很短小,無法扶在媽媽的肩上,無法取得平衡。因此,在抱寶寶之前,最好用包被將他的身體裹起來,隻露出頭麵部。然後將寶寶斜抱在你的左(右)肘部,你的一側手掌展開放在寶寶的腰臀部,護住寶寶下半身,讓寶寶的頭和肩部位於你的手臂和前胸之間,另一手自然協助。這樣寶寶會感覺比較舒服,你也省力,還便於與進行寶寶麵對麵感情交流。
抱的時長:媽媽在抱寶寶時,最好能建立起“經常抱,抱不長”的態度。也就是說,經常抱抱寶寶,每次抱3~5分鍾即可,讓寶寶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愛,使他有安全感。千萬不要一抱就抱很久,甚至睡著了還抱在身上,這樣會養成寶寶不抱就哭的不良習慣,也會給你在今後的養育過程中增添不少困擾。
注意事項:
抱寶寶時,媽媽不要與寶寶靠得太緊密,因為你的臉上、頭發中及口腔內的病菌很容易給寶寶嬌嫩的皮膚構成威脅;如果想豎著抱寶寶,最好用手托住他的頸部,抱緊他,以防寶寶從包被中滑出;不要搖晃寶寶,因為如果力度過大,很可能給寶寶頭部、眼球等部位帶來傷害,而且你也會感到手臂特別的酸疼;抱寶寶時,要經常留意他的手、腳以及背部姿勢是否自然、舒適,避免寶寶的手、腳被折到、壓到、背部脊椎向後翻倒等,給寶寶造成傷害。
2、正確處理寶寶皮膚褶爛
當新生寶寶剛剛降臨時,那緞子般細滑的皮膚,讓您情不自禁地想親吻,可是過不了多久,寶寶皮膚出現的一些問題就會令你著急,不知所措。比如第2~3周,新媽媽可能會在寶寶的腋窩、腹股溝、臀縫、四肢關節屈麵(肥胖兒的會陰部、頸部)等褶縫處發現有皮膚發紅、糜爛,或表皮剝脫,病變處皮溫較高,縫中積液並發生臭味等情況,嚴重的情況下還可繼發細菌感染。這些正是新生兒皮膚褶爛的症狀。
出現皮膚褶爛的原因是新生兒皮膚相互摩擦,積汗與分泌物過多,局部熱量不能散發,引起充血。寶寶過胖,環境炎熱、潮濕,護理時衛生工作做得不夠到位時,寶寶更易發病。 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首先就要保持褶縫處皮膚清潔幹燥,肥胖嬰兒要勤洗澡,浴後用細軟布類將褶縫中水吸幹,撲以適量爽身粉,使其滑爽。勤換尿布,保持腹股溝、會陰、大腿跟部等處的幹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