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菜鳥入林(1)(1 / 3)

時間:約莫一年前

地點:贏家周刊

“你對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有什麼自我期許?”

麵試官看著周奕,“黃金時間”隻剩5分鍾。嘴炮這麼久,周奕第一次覺得,他想真心回答這個問題。

話說從頭:

周奕,朋友都叫他小奕。出身於平凡家庭,畢業於平凡大學,跟大多數人一樣,隻是個平凡人。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剛退伍的他接下來會找一份平凡的工作,然後會有一個平凡的家庭,過著平凡的一生……

不過現在,作為一個職場新人,周奕的工作卻找得不太順利。

正確地說,應該是嚴重不順利。相繼在幾個人力資源網站投遞履曆幾個月後,周奕的第一份工作,到現在還是沒有著落。

“你,有沒有人罩?”周奕每次看到電視上的這則廣告,都覺得自己很心虛。

廣告中的主角最起碼還能從口袋裏掏出幾張證照,但周奕的口袋裏卻隻有駕照。尤其在周奕填寫履曆表上的專長技能時,他覺得更慚愧。

嗯,工作經驗嘛,在麥當勞打工勉強算吧?語言能力嘛,雖然具備雙語能力,但卻是國語加閩南語;至於個人擅長的計算機應用程序,Windows和Office就別說了,唯一值得一提的大概就隻有打字速度吧。想到這裏,他覺得應該由衷地感謝MSN,在線聊天是他的一大撒手鐧!

履曆要填的項目很多,但周奕能填上的卻很少。

填到後來,整份履曆唯一讓周奕覺得驕傲的,隻剩下個人照片。因為網站上麵寫著:“經調查,招聘公司會依據不同性質的職務要求,將照片列為必看的項目之一。”

周奕隻好祈禱照片不但會被看到,而且最好審閱履曆的人是個女生。

如果周奕知道,企業篩選一份履曆平均隻花34秒,那麼他的履曆會幫企業省下不少時間——因為沒啥可看性。所以退伍已經三個多月了,周奕也主動投遞了一百多份履曆,響應率卻低得可憐。很多他所投遞的履曆,甚至完全沒有被企業開啟,連34秒都省了。

“最起碼看一眼照片吧!”周奕歎了一聲。

就算通過34秒的考驗,好不容易盼到了麵試機會,也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企業麵試平均在19分鍾內,就決定要不要錄用麵試者。

19分鍾用來大便綽綽有餘,但要用來說服一個陌生人,證明自己是個可靠、樂觀、有耐力又有擔當的求職者,難度卻相當高。

所以總結起來,周奕得祈禱自己的履曆通過34秒的考驗,然後在“黃金時間”內麵試成功,20分鍾內定生死。

光想想,就讓周奕頭皮發麻。

投履曆沒響應,就像是海難生還者漂浮在汪洋大海裏,等待有船隻把自己拉上去;而麵試失敗,則像是有船隻放了一根繩子下來,你以為要拉你上船,結果他們看了看,又狠狠地把你一腳踢回海裏。

所以到現在,周奕一共被踢下船七次。

可不是嗎?

第一次麵試,周奕去應征一家公司的企劃助理,談完之後,周奕滿心期待,一個星期後就收到一封感謝信函:

“非常感謝您參加本公司企劃助理的應征,麵試人員對您各方麵的優秀條件,均感覺印象深刻。(重點來了)可惜因為應征者眾多,考慮實際工作內容與職務需求,在我們經過審慎的評估與艱難的決定後,很抱歉未能提供您前來本公司服務的機會。”

最精彩的應該是這一句:“對您,我們頗有遺珠之憾,希望您諒解。”

看到這封感謝信函,周奕忽然覺得這文法似曾相識:“你很優秀,但不適合我們。”想了一下,這不就是好人卡嗎!這和周奕的第二個女友寫的分手信長得一模一樣。

收到好人卡都讓人感到格外難過,不管是談戀愛還是找工作。

為了讓自己在“黃金時間”表現更好,周奕特別去找了在電視台工作的師兄喝咖啡,順道問一問有哪些細節需要注意。

“最重要的是心態!”師兄說,“把麵試當做去試鏡就對了!”

“試鏡?難不成當做自己在演戲?”周奕嘟囔著。

“對!麵試就是你的獨角戲。”師兄讚許地點點頭,“麵試官要錄取的,是他心中期待的角色,並不是真實的你。”師兄點起了一支煙,接著補充。

“要記住,你隻有19分鍾爭取麵試官的好感。“黃金時間”這個理論,周奕就是從師兄那兒聽來的。

怪不得!像前一場麵試氣氛還蠻好的,快要結束的時候麵試官瞄到周奕的成績單,順口問了一個問題:“你大一的語文怎麼會被當掉呢?”

周奕沒有提防,老實地回答:“因為當時都在打工,有時候會忘記去上課……”

麵試結束,謝謝你今天跑一趟過來,請到櫃台領取好人卡,不送了!

“你白癡呀,怎麼會這麼講話呢?”師兄差點兒嗆到。

“不然你會怎麼回答?”周奕有點兒不服氣地反問。

“應該回答說我原本打算讀研究生,就讓語文當掉,想延後一年再畢業,準備考試,但後來我還是決定直接進入職場磨煉,於是就把語文補修完畢業……”師兄吸了一口煙。

忽然之間,周奕好像有點兒開竅了。他或許是一個拙劣的演員,但師兄卻是一個優秀的導演。

於是在現場,周奕與師兄兩人開始演練了起來。

“周奕先生,請問你的優點是什麼?”

“我覺得自己是個完美主義者,做任何事情我都想做到最好……”

“周奕先生,你的缺點是什麼?”

“我常常覺得自己太過追求完美,有時候會有點兒偏執……”

“周奕先生,你有沒有印象最深刻的失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