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從以農業經濟為主過渡到以工業經濟為主是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工業化是一個國家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

對於工業化的概念與內涵,國內外已有不少相關論述,但尚未形成統一表述。一般而言,工業化具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工業化是指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A.K.Bagchi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描述:“工業化是一種過程。首先,一般來說,國民收入(或地區收入)中製造業活動和第三產業所占的比例提高了;其次,在製造業和第三產業就業的勞動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趨勢。在兩種比例增加的同時,除了暫時的中斷以外,整個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該定義簡明易懂,很多著名經濟學家如劉易斯、庫茲涅茨、錢納裏等人均持類似觀點。例如,庫茲涅茨認為,工業化是“產品的來源和資源的去處從農業活動轉向非農業生產活動的過程”(庫茲涅茨,1989);錢納裏認為,“工業化是指以各種不同的要素供給組合去滿足類似的各種需求增長格局的一種途徑”;德國經濟學家魯道夫·呂貝爾特從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進行描述,“在機器時代破曉以後,隨著紡織的機械化,隨著蒸汽機作為一項新的能源,隨著從單件生產過渡到係列生產,再過渡到大規模生產,人類社會才開始了巨大的變化,我們稱之為工業化”(魯道夫·呂貝爾特,1983)。

廣義的工業化“首先表現為生產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變革;然後表現為這一過程引起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變動;最終導致並表現為人們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上的變化;在一定情況下將導致整個經濟體製或社會製度的改革和變化”(車瑩,2008)。它包含了國民收入和就業結構中工業比重的持續上升,農業比重的連續下降,工業生產方式和觀念滲透到全部經濟領域的一係列過程。著名經濟學家張培剛在其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及後來的書籍中,首先將工業化定義為“一係列基要的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並說,“這種基要生產函數的變化,最好是用交通運輸、動力工業、機械工業、鋼鐵工業化部門來說明”。後來,張培剛又將其修正為:“工業化指國民經濟中一係列戰略性生產函數(或生產要素組合方式)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他認為工業化的內涵相當豐富,不僅包括工業自身的機械化、現代化,還包括農業的機械化、現代化,以及國民經濟結構各個層次相應的調整和變動(張培剛,2002)。傑弗裏·W.哈恩認為,工業化是“一個在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麵發生不同於傳統社會的變化的過程”。

此外,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工業化可分為傳統工業化與新型工業化。傳統工業化主要以蒸汽技術和電氣技術等兩大傳統工業技術為主導技術。新型工業化以信息技術和信息化作為最重要的核心與支撐技術(孫孝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