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和“信息革命”的概念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被提出,但直到21世紀初才在真正意義上被人類實現。數字時代是信息革命的物質基礎,隻有以電子管計算機、晶體管計算機、微處理器、嵌入式係統模塊、智能傳感器為代表的將模擬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的載體的誕生,加上互聯網、無線移動網絡為代表的信息傳輸的媒介,才能推動信息革命的真正到來,到達這一曆史性的時刻人類僅僅用了40年時間。
2000年,世界上以各種方式儲存的信息當中隻有四分之一的信息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而到了2013年地球上存儲的信息預計會達到1200艾字節(1200×1018),當中僅有不到2%的信息是以非數字形式存在的,此消彼長的變化讓正在閱讀此書的讀者體驗到了自己生活在數字時代的真切感。文字是記錄人類文明的工具,最早出現在石壁和甲骨上,後來紙張的發明促進了人類曆史文明的快速積累和文化的交流,人們開始頻繁地以信件、圖書、報紙來傳遞想要交流的信息。計算機的出現讓人們開始以一種更為高效和持久的“0”和“1”的數字形式記錄信息,從此我們可以更加快捷地編寫、修改、保存、複製、攜帶、加密信息,而不用擔心紙張保存文字帶來的諸多不便,比如笨重、非環保、出版耗時長等。
信息不僅僅用來保存,更重要的是用來交流,通過信息的傳遞達到交流的目的,人們才能汲取眾人之所長,補己之短,激發靈感,在現有的知識基礎上創造出更先進、更輝煌的文明,這一切的實現離不開有效發達的信息傳遞媒介。互聯網的誕生是數字信息通信科技發展的分水嶺,它讓人們足不出戶,彈指一揮間就可以將以前根本無法傳遞的大量數據從地球的一端通過海底光纜或者海事衛星傳遞到地球的另一端。這一曆史性的革命極大激發了人們的熱情,盡情地在互聯網所編織的無邊的信息海洋裏搜尋自己所關心的信息,如饑似渴地汲取他人的勞動成果為知識的再創造做準備。
正是有了互聯網作為在數字時代信息高速傳遞的主幹網這一網絡骨架,加上人們在數字時代創造力的高效提升,還有人們對物質文明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促使了移動互聯網的誕生,這是繼互聯網之後又一嶄新的信息革命,讓數字時代的信息傳遞延展到了“最後一千米”。現在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打開自己的智能手機、掌上電腦或是其他移動終端,以3G移動通信網絡或是Wi-Fi的形式就能輕鬆接入互聯網,運行以前隻能在台式電腦前完成的工作、娛樂、生活上的應用,讓人們變得更為移動和高效,徹底擺脫了數據線的束縛,讓人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和開放。
信息技術的每一次變革都給生產力帶來了大幅度的提高,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這一切的發生離不開數字化“大數據”的積累。人們每時每刻都在產生海量的數字信息來進行彼此的交流,比如網絡搜索引擎公司穀歌每天要處理24拍字節(24×1015)的數據,其容量是美國國會圖書館所有印刷製品量的上千倍;最大社交網絡公司臉譜網每一名注冊用戶每天點擊“喜歡”或留言的次數將近30億次;視頻網站YouTube每月有8億注冊會員上傳超過1小時的視頻資料;國外與新浪微博同等的工具Twitter用戶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長,到2012年每天發布微博超過4億次。人們在這場信息革命中的角色較之以前由單一的信息吸收者變成了既是吸收者也是創造者,而且信息的創造者變得越來越平民化、實時化。地球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場史無前例的信息革命中來,大家對信息所關注的廣度和深度也急劇提高,對於感興趣的物體或信息都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數據來幫助他們去了解和分析問題。數據量的爆炸式增長催生了“大數據”的產生,它是人類一種嶄新的處理信息的能力,以此提供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和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比如全民電子健康醫療和人性化、定製化的網上購物及生物DNA排序等。“大數據”的到來依托於物聯網和雲計算,物聯網的發展催生了海量數據產生的平台,雲計算讓每一個人成為大數據的消費者成為可能,多種信息技術的融合必將在不遠的將來推動信息產業上又一次重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