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在各種類型的文學作品中,無疑是娛樂性最強的,最受廣泛人群接受的。胡瞻很清楚,如果現在發表一些哲學思想,政治研究之類的東西,以他黑鐵二級的級別,自是不具權威,難以獲得關注與認可的,很多人甚至根本不會把全文讀完。
但小說不同,大家對小說的觀感最直接,打開小說,看上幾眼,精彩我就看下去,不精彩我就放棄,對等級的關注其實並不高。這就仿佛胡瞻前世的地球上,網文界,大神們牢牢占據著位置,但同時,每一段時間都會有新神崛起,有的人甚至可以一書封神,無他,小說寫得好看而已。
胡瞻現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讓別人喜歡他的作品,進而關注他。胡瞻的前世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專業人士對某件事發表看法,無人問津,可影視圈的明星大腕出來點評幾句,卻立刻應者如雲,這是人氣的作用。
故而,胡瞻打算做的,就是先當“明星”,再做“專業人士”。當然,他要做的這種明星,與地球上那些可大不相同,他要做的專業人士,與地球上那些,無視事實真相,為權財而搖旗呐喊的權貴走狗,更是不同。
既然決定了小說,胡瞻就要思考第一部的創作。別人在寫小說的時候,要仔細思考寫什麼樣的題材能夠獲得大眾的青睞,而胡瞻無須為此苦惱,前世的經驗已經告訴了他市場的需求,雖然世界不同,但好作品往往不分地域。
胡瞻更需要考慮的是,前世那麼多好的小說,該把哪一部拿出來。
前世的華夏,誰的作品讀者最多,跨年齡段最廣?無疑是一個名字——金庸。金庸的小說不但幾乎每個華夏人都讀過,即使在海外,也廣受歡迎,甚至有諸多國家爭相授予他各類榮譽稱號。
金庸是通俗小說領域的絕對的大師,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說雅俗共賞,市井的挑夫走販喜歡,高堂之上的文人墨客一樣喜歡。他的小說不靠無病**與亂拋狗血吸引讀者,不做虛華的辭藻堆砌,而是在如夢如幻的武俠世界裏,塑造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清新淡雅的筆鋒,如溪流,如清風,讓人將感情寓於書中,與書中人物共患難,同呼吸。
胡瞻看了這個世界的小說,武俠小說亦是不少,論想象力,論裏麵描述的招式之眩亂,不輸於地球,但這些武俠小說卻一向不溫不火。這個世界的作者們找不到緣由,將其歸於市場對這一體裁的不認可。胡瞻為他們找到了真正的原因。
他們筆下的武俠小說與人物,重武,不重俠。主人公往往獲得奇遇,修成無上神功,之後或是一報家仇,或是稱雄武林。但什麼是俠?所謂言必行,行必果,己諾
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千裏誦義者也。荀悅曰,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金庸自己對俠的描述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俠,是要有擔當的!
俠的文化是根植於華夏人的血脈裏的,故而現在的網文裏,我們常可見到主人公拯救世界的情節。而在國外,也有羅賓漢,超人等角色深入人心,這些同樣是俠。
金庸共寫了十五部小說,胡瞻自不可能全部拿出來,他可不想被人視為一個固定類型的武俠作家,這將不利於他今後的長久發展。故而,他挑出了金庸小說中最受歡迎的幾部,《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鹿鼎記》。想一想,又去掉了《鹿鼎記》,《鹿鼎記》是金庸小說的最頂點,巔峰之作,封筆之作。但可惜,胡瞻對這部小說隻簡單一閱過,諸多情節很難記清,隻好無奈放棄。
而其他幾部,胡瞻決定按書中年代排序,一一發布。
第一部,《天龍八部》,這是金庸小說中胡瞻最愛的一部,他看的很仔細,也記得很清楚,憑借他幾乎過目不忘的功夫,他可以一字不差的將這部小說重寫出來。當然,有一些修改是必要的,這個世界並沒有地球上的曆史傳承,所以在故事背景上,他需要做出一些修改或是交代,一些曆史典故也需要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