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文學批評的本質反思與內在價值追求(7)(1 / 3)

有純粹的歌唱,也有通過講故事來歌唱,歌唱可以通過音樂的旋律來抒情,達成與音樂和舞蹈的統一,也可以通過講述完整的故事來抒情。歌唱與舞蹈和表演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戲劇詩”,亞裏士多德把純粹的文學的總體特性概括為“詩”,並根據文學的不同特性,分成“抒情詩”、“敘述詩”和“戲劇詩”。人類文學最初發展的時候,一方麵,為了照顧民眾的需要,形成了各種語言活動方式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另一方麵,從人的天賦才能出發,自由地想象和歌唱。按照語言的現實審美發生條件,語言隻可能有三種文學活動方式:一是以韻律和意象為主體的抒情詩,它可以留給人們意象記憶與韻律記憶,進而體驗自然意境。抒情詩沒有完整的人物形象,隻有歌聲和韻律,隻有哲理的詩句,這裏歌唱者與聽眾共在;二是以講述的形式敘述人類的曆史現實活動,構造完整的故事情節,創造完整的人物形象。詩句本身並不是必然的,這裏,要有敘述者,敘述者、敘述對象和敘述文本構造出獨特的世界。三是通過表演和情節將曆史故事展示在舞台上,給人生動的視覺圖像。這裏,表演者站在舞台,劇本創作者退居幕後,它需要多人的合作,是集體創作與個人創作的結合。縱觀文學的曆史道路,大致形成了三種基本的文學文體,這些作品在特殊的文學活動中形成。

詩性語言媒介,是文學的基本特征,詩的語言與非詩的語言,詩性的文學活動與非詩性的語言活動,通過文學語言自身區別開來。當然,類詩性的文學語言,有時也可能達成詩性語言的效果,這是由於它們堅持了抒情性、敘述性和表演性,即在語言效果上相似。從本質上看,文學與非文學之間,可以通過語言自身予以區分。人類要歌唱,人類要講述,人類要表演,文學活動本身,根源於人的這三大生命本質性要求。文學批評的文體意識,是由文學創作自身決定的,隻有從文體出發,才能真正地理解作者和作品,一切為了在文學性活動獲得最大的精神滿足和快樂。每一文體都有自身的要求,文學創作者往往有著非常明顯的文體意識,例如,寫詩時創作者就按照詩的創作律法,寫小說時就依照小說的創作律法,寫散文時有散文的律法,寫劇本時則遵循戲劇的律法,批評家在進行文學批評時,必須有清醒的文體意識,甚至要比作家還清醒。

文學批評文本的創建,體現了文學批評家的文學思想與判斷過程。文學批評者,必須閱讀文學文本,想象文學情感,體驗文學美感,進而,選擇詩性的視角,形成自己的獨立而自由的判斷。閱讀文學文本的過程,就是對文學的感知過程,不同文體的文本,在文學欣賞或接受時,感受是不同的。詩歌接受與欣賞,與詩歌文體給予人的感受有關,詩歌是歌唱的,詩歌的語言,構成詩歌的節奏,構成了意象和韻律世界。詩歌中隻有抒情主體,詩歌離不開“我”,感受詩歌,就是感受抒情詩的我,感受抒情詩人的神話想象世界和生命記憶世界,特別是關於自然生命和生活美景記憶。在抒情詩中,關於愛情、哲理和生活的抒情最為重要,詩歌欣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與詩人的思想進行親切的生命交流。詩歌批評,必須對詩歌的總體認識,形成對詩歌的獨特理解,不僅要對現成的詩歌觀念或民族詩歌傳統觀念進行理解,而且要在世界詩歌範圍意義上理解詩歌。詩歌的哲學性與詩歌的宗教性,就可以得到很好理解,這是詩歌走向深度的重要方式,與此同時,從民族詩歌的歌唱勞動、歌唱愛情中,也能看到,詩歌與現實生命歡樂有著密切的聯係。詩歌就是要歌唱,同時,也要沉吟,所以,詩歌的理解,決定了我們對詩歌的體驗。理解詩歌,不僅要向情感方向發展,而且要向理性思想方向發展,這樣,“詩歌批評”就會顯示從未有過的美感。如果說,詩歌欣賞與理解,重在通過意象形象理解思想與情感,那麼,小說欣賞與理解,重在通過形象理解生命與曆史:人的生活與人的曆史,人性的衝突與人性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