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球上的粉塵比月球岩石還要古老
從對靜海收集的塵土分析的結果來看,關於月球年齡的問題確實變得讓人頭痛。根據化驗結果,月球上的塵土要比岩石還要久遠10億年。這個現象在邏輯上幾乎不可能。因為通常情況下,塵土是由它旁邊的岩石退化而來的,而化學分析結果竟顯示,月球的粉塵並不是來自於其附近的岩石,而是來自其他的地方。
3.月球“大鍾”
在“阿波羅”登月探險中,當登月艙著陸並拋棄第三級火箭時,登月艙都重重地撞擊到了月球堅硬的表麵。每一次撞擊都感覺月球像一隻大鍾被敲擊一樣,振動持續了一至四個小時。NASA不情願地指出月亮是真空的。可是,除了從聲音上來判斷外,關於月球是真空的這種說法,並沒有其他令人信服的證據。
4.月亮的陰影區
據早期的天文觀測者們推測,月球的陰影區為一片幹涸的海洋。可是這些“月海”很奇怪的集中於月球的一側。宇航員們發現那些月海區域的表層極難被鑽透。對那裏采集的塵土分析顯示那些地區有地球上極其罕見的金屬如鈦、鋯、釔、鈹。這些發現讓科學家們很震驚,同時也感到一籌莫展,因為要想使這些金屬熔化,需要大量的熱量和極高的溫度(約4500度)以使它們與周圍的岩石結合。
5.不生鏽的純鐵
前蘇聯和美國都進行過登月活動,而他們帶回的月球塵埃中都含有純鐵的顆粒。前蘇聯人宣稱由遙遠月球探測器“佐德20”號取回的純鐵顆粒在地球上幾年後也不生鏽。純鐵不生鏽在地球上聞所未聞。不過地球上也有一個令人難以解釋的例外:印度新德裏有一根純鐵的柱子,從不生鏽,至今也沒有人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6.月球的放射性
雖然月球具有極強的放射性,但當“阿波羅13”號宇航員在使用熱探測器時發現了異常高的讀數。這表明在亞平寧山脈以下有高溫熱流。事實上,一位月球研究專家承認,當我們看到這些數據後都驚呼:“喔,上帝,這塊地方將被熔化!它的核心一定很熱”。但那卻是謎。因為月球的核心根本不熱,反而很冷。根據推測,月球是中空的。月球表麵的輻射“令人難堪”的高,而且原因不明。地球的這些熱核輻射材料,如鈾、釷、鉀從何而來?如果是從月核而來(盡管這不可能),又是如何來到月球表麵的呢?這些對於我們都是難解地迷。
7.在幹燥的月球上空有大量的水蒸氣雲團
從幾次對月球的挖掘實驗都可以看出月球是個極其幹燥的世界。一位研究月球的專家講過,它比地球的戈壁灘還要幹燥100萬倍。早期的阿波羅計劃根本找不到一點一滴的水。但是“阿波羅15”號發現月球表麵有259千米大的水蒸氣雲團。萬分震驚的和窘迫的科學家們猜想兩個被登月宇航員拋棄的水箱可能是雲團的起因。可是事實上,兩個水箱是不可能製造出這樣龐大的雲團的。他們甚至還想到宇航員們排在月球上的尿液,但這些數量極少的尿液更不可能會產生出如此巨大的雲團,這些雲團好像是來自月球的內部。
8.月球玻璃狀的表麵
從多次進行的登月探險活動中可以看出月球表麵是一層玻璃狀的物質。這個現象提示了月球曾受過高溫熱源的烘烤,專家們分析結果證明這種現象可能是由於大量小隕星的撞擊。有一種看法認為,一次三萬年以前的猛烈太陽的火焰產生了這些變化。有專家稱,月球的這種玻璃狀表麵與核武器造成的效果十分相似,而月球表麵的這種高核輻射性與這一解釋相吻合。
9.月球的怪異磁場
早期對月球進行研究的專家聲稱,月球的磁場很弱或月球上根本就沒有磁場,但是從月球帶回的月岩顯示它們被很強的磁場磁化了。這對NASA的科學家們又是一次衝擊。因為他們以前總是假設月岩是沒有磁性的。對於月球的這種很強的磁場來源,至今沒有科學家能給出合理的解釋。
10.奇異的高密度物質團
據早期月球軌道的觀測顯示,在瑪麗亞山區的下麵聚集著一些高密度的物質。NASA還報告這些高密度物質區還引起飛越其上空的飛船式探測器微微向下俯衝並加速。這顯示月球下麵有隱藏的結構。科學家們還指出這些物質具有極高的密度,狀態如牛眼睛一般。有科學家指出,至今沒有人知道這下麵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
4.月球上的月球車
月球車是對月球進行考察時的專用車輛,它可以在月球表麵行駛,幫助月球考察和收集分析樣品。它的學名是“月球探測遠程控製機器人”,公眾已經習慣叫它“月球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後,人們便開始了飛向地外天體的準備。然而,在對月球表麵進行探測的過程中,空間采取什麼樣的運輸工具才有可能在月麵上進行實地考察呢?於是,產生了月球車。通過月球車可以將月麵考察的珍貴資料帶回地球,科學家再進行分析研究,這對人們認識月球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月球車的種類
1.無人駕駛月球車
這種月球車是由輪式底盤和儀器艙組成,它是靠太陽能電池和蓄電池聯合起來供電的。這類月球車的行駛是靠地麵遙控指令。1970年11月17日,蘇聯發射的“月球”17號探測器把世界上第一台無人駕駛的月球車——“月球車”1號送上月球。此車約重1.8噸,在月麵上行駛了10.5公裏,考察了8萬平方米的月麵。此後蘇聯的“月球車”2號又在月球行駛了37公裏,向地球發回了許多幅具有巨大價值的月麵全景圖。
2.有人駕駛月球車
阿波羅號
這種月球車是要由宇航員駕駛才能在月麵上行走的車。主要用於擴大宇航員的活動範圍和的體力消耗,可隨時存放宇航員采集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標本。這類月球車的每個輪子各由一台發動機驅動,靠蓄電池提供動力,輪胎在-100℃低溫下仍可保持彈性,宇航員操縱手柄駕駛月球車。1971年9月30日,美國“阿波羅”15號飛船登上月球,兩名宇航員駕駛月球車行駛了27.9公裏;隨後“阿波羅”16號、17號又相繼攜帶月球車登月,利用車上的攝像機和傳輸設備,向地球發回了宇航員在月麵上的整個活動的情景。
中國的月球車
中國月球車
早在2005年,“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就對媒體披露,航天部門已經出台了關於“嫦娥工程”用月球車的技術參數和需要完成的科研任務,向全國公開競爭,擇優選用。此前,見諸報端的至少有7家高校和科研單位在從事月球車的研製,它們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航天科技集團第五研究院第502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和國防科技大學,“每家都有絕活”。雖然這個規模很大,但航天部門所掌握的數據卻要遠遠超出這個規模,他們手頭上掌握的國產月球車模型不低於40輛。
2007年10月24日,受到中外人士極度關注的“嫦娥一號”已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直入月球。中國探月工程已進入實施階段。2012年,中國的第一個軟著陸器將登陸月麵。探月工程開啟了中國深空探測事業的大門。自此,一係列的深空探測器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而“月球車”則是其中的首發隊員。
攻克月球車製造難點
難點1:重力
相比地球來說,月球的重力很小,約是地球的1/6。這便意味著,質量為50千克的東西,在地球上所受重力約500牛。到了月球表麵則變成約80牛。因此,這就使得月球表麵的土壤十分鬆軟,而鬆軟的土壤則會降低月球車的行進效率。
難點2:路況
月球表麵的路況極為複雜,路麵崎嶇不平,有石塊、有隕石坑,還有坡。在這種情況下,月球車在輪子的設計上就要費一番功夫。為保證月球車的順利行駛,輪子就要能克服重重障礙,既不能打滑,也不能翻車,還要保證後退、轉彎、爬坡等樣樣在行。
難點3:溫度
輪胎的材料是具有極高的要求的,要克服月球在自轉期內極大的溫差。月球在一個自轉周期內,溫差可以達到310℃,如此大幅度的溫度變化會使橡膠迅速老化,所以月球車輪胎必須要采用特殊的材料。
難點4:人工智能
月球車並不是個簡單的行駛工具,它更多的是個智能機器人,需要具備獨立處理各種環境的能力。由於距離太遠,無法通過遙控的方法處理反饋信息。月球車需要配置若幹個傳感器,在得知周圍環境、自身姿態、位置等信息後,通過地麵或車內裝置,形成三維地形圖。進而進行方向的編輯,以便勾畫出要到達目標點的路徑,並指導和控製月球車到達目的地。
難點5:電力供應
月球晝夜的變化是由其自轉引起的。月球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27天略多。因此,月球晝夜間隔大約相當於地球上的14天。因此這也就是說,月球車最多可連續工作14天,而當進入月夜後,由於無法通過光能發電,就會進入休眠狀態,等到14天後,又能自動醒來。
在2012年,“嫦娥工程”將會實現“落地”這一重大任務,而要想順利完成這一任務,月球車、著陸器將會發揮重要作用。“月球車,從軟著陸器上跑下來,然後要在月球上走,這裏麵有好多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反複強調其中的技術難關。與此同時,為了解決以上這一係列製造月球車難的問題,我國的科研研究人員正在絞盡腦汁製造中國版的月球車。
5.月球的成分及資源
據研究,在45億年前,月球的表麵是一片液體岩漿海洋。科學家認為組成月球的礦物克裏普礦物(KREEP)展現了岩漿海洋留下的化學線索。KREEP實際上是科學家稱為“不兼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無法進入晶體結構的物質被留下,並浮到岩漿的表麵。研究月球時,KREEP是個很方便且重要的線索,從中可以看出月殼的火山運動曆史,同時也可以推測出彗星或其他天體撞擊的頻率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