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我們是一個生活方式(1 / 3)

生活的入口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各種元素的圖示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隻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這是木心先生的一首詩,叫《從前慢》。“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讀起來讓人覺得日子悠悠過,文藝又愜意。它讓很多讀者有共鳴,因為“慢”曾經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也是現代都市人向往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種生活情趣,與個人風格有關。

生活方式是精神層麵的追求,比如“吃飽不餓”是一種生活方式,“不僅要吃飽,還得出門旅遊,提高生活品質”這也是生活方式。不僅如此,它還是現實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是“車,馬,郵件”。

“從前慢”中的“慢生活方式”,郵件很慢,有事需要和遠方的人溝通,花上半天時間手寫一封信,送到十字路口的郵筒裏投遞,等上十天對方收到信。再等上半個月人家的回信才到你手上。

互聯網時代的生活方式是打開電腦,半小時甚至半分鍾寫完郵件,點擊“發送”,一秒鍾後送到達對方郵箱。也有可能,是一個電話打給對方,半分鍾便解決了問題。還有可能,是我們打開微信,發一段語音,解決了問題還省了電話費。

看起來人人都可以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但很多時候,恰恰是技術的發展引導著我們對追求生活的方向和行為特征。

電話電腦沒有出現以前,與遠方溝通隻能通過寫信,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當微信出現後,我們用微信對講,便成為微信用戶的行為特征,成為他們滿足自身溝通需求的方式。

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技術的基礎上。前兩次技術革命,讓讓我們從田園牧歌式的“慢生活”方式走向了水泥森林中的“快生活”。第三次科技浪潮也重新刷洗了我們的生活。比如,我們原本在書桌旁的時間被zakker等閱讀應用占據,許多本應在PC上完成的工作也被智能手機分擔。交朋友的“過程”也變得更簡單了一些,理想的狀況是拿出手機搖一搖,或者看看附近的人。

生活方式與價值選擇

當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人們的選擇時,它意味著我們選擇了某種價值觀念。

選擇公共交通上班,低碳生活,說明我們認可“環境保護”;堅持每天鍛煉,多吃蔬果少煙酒,說明我們同意“生命在於運動,健康最重要”。因此,讓人們接受一種生活方式,歸根到底是要讓人們接受某種“價值”。

微信說自己是一種生活方式,也就是要創造像“健康”“環境保護”那樣幾乎無可替代的價值,無論用戶在何時點開,它都能提供有意義的信息和服務。微信從通訊起步,當時它看起來有些笨拙,難以撼動“打電話”和聊QQ,盡管它一直在強調自己可以保護隱私,能降低通信壓力。

但就算十天半個月不點開它,又能如何呢?可有可無而已。所以那時的微信缺少“非你不可”的氣質,無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不斷迭代後的微信增加了插件,QQ離線助手,郵箱助手,漂流瓶,語音助手,騰訊閱讀,新聞,一直到後來的公眾平台……我們看到了微信“平台化”的野心。

在公眾平台的引入,微信十分謹慎。它所推薦的優質平台,如“招行”,“南方航空”等,都以服務為旨,而不是簡單的消息推送。微信喊著“我不是營銷平台!”也是在表明自己的立場,不願意淪為網絡營銷或千篇一律無的笑話網站。當微信在說自己是“一個生活方式”時,它是在說:我希望你的行為特征因為微信發生改變。

你可以不用再發短信打電話,直接用微信的語音通話功能進行溝通和人際關係的經營;

不用再依賴PC收發郵件,而是隨時隨時打開微信裏的QQ郵件助手處理信息;

不必再安裝其他的通訊類APP,直接用微信的通訊錄管家管理聯係人;

你可以用微信滿足生活的其他需要,比如通過微信的公眾平台訂航班,管理銀行帳戶,用它的各種功能插件看新聞,讀書,用它的掃一掃獲得商家的會員卡和優惠信息……這就是微信帶來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