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寫了一本小書—《外交人生:我的回憶和感悟》,講述了我從事外交工作以來的若幹片斷。做這件事是受到外交部一些老同誌的影響和啟發,他們雖然離休或退休,然勤於思考,勤於寫作,發揮著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這是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我想,自己同他們有類似的經曆,不妨也試一試,或許會有點用處。
在確定寫作內容時,我不斷在思考:一個人的成長,或能取得一些成績,總是得益於多方麵的幫助,外交幹部當然也不例外。《外交人生》那本書的內容比較寬泛,沒有局限於外交外事方麵。我的本意是想從不同側麵交代自己學習和工作的經曆,去感悟那些曾使我得到鍛煉的事件和環境,去感念那些曾幫助和影響過我的領導、同事和朋友。
在朋友的鼓勵下,我寫了現在這本題為“西交民巷23號院隨想”的新書,回憶、思考、敘事,可視為《外交人生》的續篇。其中少數幾篇在《外交人生》一書中曾有過,吸收到本書時作了較大的修改和補充。
人不能沒有自知之明。像我這樣離開外交第一線多有時日的人,怎麼可能對當前形勢和外交工作說得頭頭是道、鞭辟入裏、語驚四座呢?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去寫呢?說實話,這是職業習慣使然,腦子閑不住。把事情說得很透徹,不甚現實。憑著過去的一些積累和現在的一些思考,對自己感興趣或關心的問題談點粗淺的看法還是可以做到的。
這本新書用了相當多的篇幅講素質能力、品質修養和人生哲理方麵的內容,因為這是我平時偏愛的一些題目。上了年紀的人對人生和事業的感悟和年輕人是不同的。一件事情,一個道理,對於一個曆經歲月磨煉的人或涉世未深的人來說,其理解和含義是有差別的。我在書中講了不少熟識或不熟識的人的故事,原因是我當初接觸他們的故事時確曾被感動過,隨手寫下我的感想,時不時拿出來看看,他們留存在了我的記憶深處。現在我把這些感想轉述給其他朋友,使更多的人受到啟發,這是我的願望。
我自認為是一個重感情的人。有關家鄉、母校、同事、親友的文字,是心語真情的流露,表達的是一種撕扯不斷的情緣。如果讀者通過我的敘述發現不同人身上體現的真善美,那我就相當欣慰了。
我撰寫和彙集這些文稿,不是要表達什麼宏論高見、要言妙道,而是想坦露退休後的內心感受和真實的生活狀態,進而表達對樸素、健康人生的追求。我覺得,離退休其實是另一種新生活的開始,不必那麼悲觀和消沉。人生的這一段誰也繞不開,都是早晚的事。能把離退休生活過得充實、快樂的人是明白人。究竟怎麼過?過法有多種。盡可能理性地思考經曆過的事,並用一種端正、積極的心態觀察和看待今天發生的事情,這個方法好,因為它不背思想包袱。這是我的看法,並以此要求自己,雖然做得不一定都好。
讀者可能奇怪為什麼用“西交民巷23號院隨想”作為書名,這對與我一起共事的朋友自然不是個問題。西交民巷和東交民巷同為北京的名街,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記憶。而今天門牌標著“23號”的這個大院、這組樓宇,是全國人大機關辦公區之一,是我過去多年和現在辦事、辦會、辦文的地方。全國人大領導十分關心我們這些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同誌,在23號院為大家保留了設施完善的辦公室,使我們始終有一種“家”的感覺。我的這些書稿從醞釀到寫作都是在這裏進行的。自認為,以“23號院隨想”為書名,能較為貼切地表達我的這份感情和緣分。
付梓在即,不免惶恐,不知讀者如何看待這些內容沒有什麼新奇、文字談不上精美、道理遠非深邃的文章。我本人不敢有什麼奢求,隻希望這冊小書能起到與大家交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