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衛矛科
本科植物含55屬約850種,分布於世界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我國有11屬200餘種,分布於全國各地,西藏產31種(包括2變種)主產於藏東南部和南部地區。
西藏所產植物種類較豐富的是衛矛屬其中燈油藤種子油具有鎮靜和安定作用。近年來,衛矛科很多植物的廣泛藥理作用,尤其抗癌活性已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例如,美登木素及其多種酯類中提取物,是目前很有希望的抗癌藥物。該屬西藏產1種,即紅色梅丹。南蛇藤屬的種子油可作工業用油,種子可入藥。
(1)獨子藤單籽南蛇藤
常綠藤狀灌木,高達10米。葉厚紙質至革質,幹後褐色至綠褐色,闊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10-15)厘米,寬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鈍,側脈4-6對,顯著;葉柄長5—10毫米。聚傘花序圓錐狀排列,長10—15厘米,分枝總狀。雄花黃綠色;花萼裂片卵形至半圓形;長約1毫米;花瓣長圓形,長2.5毫米,寬2毫米;雄蕊長約2.7毫米,著生於花盤之下,花藥卵形,具紅色點。雌花:萼片、花瓣同雄花的,但花瓣較小;不育雄蕊長1毫米;子房近球形,漸窄成花柱,柱頭3裂,反折。果長2厘米,寬1厘米,種子1粒,圓柱狀。果期8月。
產墨脫。生於海拔830米的山坡常綠林中。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海南島)、福建;印度、緬甸、巴基斯坦及越南也有。
種子可搾油,供工業用。
(2)燈油藤紅果藤
落葉性攀援灌木,高達10米,幼枝常被毛。葉紙質,圓形、闊卵形、倒卵形至橢圓形,長(6-15)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尖鈍,基部稍鈍,邊緣有鋸齒,兩麵無毛,側脈5—7對;葉柄長5—15毫米。圓錐花序頂生,長5—15厘米;花淡綠色,直徑3—4毫米;花梗長3—5毫米,基部具節;萼片圓形;花瓣長圓形,長2—2.5毫米;雄蕊伸出;子房球形,在雄花中為柱狀,柱頭3裂,每裂再裂為2。果近球形,直徑7—10毫米,3裂,有種子3—6顆;果月幹時外麵有橫皺紋。花期4-6月。
產察隅(沙馬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及台灣;不丹、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度尼西亞也有。
種子入藥。能緩瀉、催吐、興奮,治療風濕麻痹等症。
(3)西南衛矛
喬木或灌木,高5—10米。葉紙質,兩麵粗糙,長圓狀橢圓形、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4厘米,寬3—7厘米,先端突尖或漸尖,基部鈍或闊楔形,稀近圓形,邊緣具細鋸齒,側脈7—8對,在兩麵十分凸起,沿豚被短硬糙毛或變無毛;葉柄長1.5—3厘米。聚傘花序腋生,有5至多花;總花梗長1—2.5厘米。花白綠色,直徑約1厘米,4數;花瓣長圓狀披針形;花絲細長,長3毫米,花藥紫色;花桂短而明顯。蒴果粉紅帶黃色,倒圓錐狀或倒三角形,直徑1厘米,4深裂,角鈍;種子每室1-2粒,紅棕色,假種皮橙紅色。花期3—6月;果期7―9月。
產察隅、墨脫。生於海拔1600—2300米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甘肅、陝西;印度、錫金、日本也有。
(4)大花衛矛黑杜仲野杜仲
半常綠喬木或灌木,高達10米。葉近革質,長倒卵形,狹長圓形至狹橢圓形,長4-10厘米,寬2—5厘米,先端圓鈍或急尖,稀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細鋸齒狀,側脈細密;葉柄長5—10毫米。聚傘花序有花5—7朵;總花梗長5厘米。花黃白色,直徑2厘米;花瓣圓形;雄蕊花絲細長;花盤直徑1厘米,肥大;子房每室具胚珠6—12粒。蒴果近球狀,常具4條窄翅狀棱。
產西藏南部。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甘肅、陝西;緬甸、不丹、尼泊爾、印度也有。
樹皮可以提硬橡膠;也可入藥。性味平,微苦、澀。具有軟堅散結、祛風濕、通經活絡之效。可用於治療淋巴結核、跌打損傷、腎虛腰痛、風濕經痛、閉經等。
(5)紫花衛矛
灌木,高2—5米。延長枝平滑,縮短枝有葉痕。葉膜質,卵形或長圓形,長3—7厘米,寬2—3.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寬楔形,稀為圓形,邊緣具細鋸齒;葉柄長3—8毫米。聚傘花序側生或腋生,有花3—數朵,總花梗長53厘米;小花梗長1.3厘米。花4數,直徑7—8毫米;萼片圓卵形或近半圓形;花瓣深紫色,長約4.5毫米,寬2—2.3毫米;雄蕊無花絲或極短;蒴果具狹翅。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產洛紮。生於海拔3000米的山地雜木林中。分布於雲南、四川、貴州、湖北、陝西。
木材供製小家具;樹皮纖維可用於製繩、造紙等。
(6)血色衛矛石率子
小喬木或灌木,高3—6米。幼枝紫褐色或灰褐色。頂芽灰色,長6—7毫米,芽鱗卵圓,邊緣褐色膜質,齧蝕狀。葉膜質或紙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4-8厘米,寬2.5—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尖細鋸齒或重鋸齒;葉柄長5毫米。聚傘花序腋生;總花梗長1.5—3厘米;小花梗長5毫米。花白色,4數;花萼4淺裂;花瓣長卵形,長2—3毫米;花盤方形;雄蕊無花絲。果具4翅,翅呈三角形。
產吉隆、定日、定結、亞東、墨脫、波密。生於海拔2400—3500米的山地冷杉林緣,櫟林中或灌叢中。分布於雲南、四川、甘肅、陝西、河南、湖北。
種子可以榨油。供工業用油。
79.鳳仙花科
本科含3屬500—700種,主要分布於亞洲和亞熱帶及非洲,少數種類在歐、亞溫帶地區和北美。我國有2屬約200種,西藏產1屬,32種3變種。
西藏產鳳仙花屬其中多數種類供觀賞;有的全草供藥用,有活血散瘀,利尿解毒等功效;種子可榨油。
(1)銳齒鳳仙花
一年生草本,高達70厘米。莖堅硬,直立,無毛,有分枝。葉互生,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5厘米,寬2—4.5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銳鋸齒,側脈7—8對,兩麵無毛;葉柄長1-4厘米,基部有2個具柄腺體。總花梗極短,腋生,具1-2花,花梗細長,基部常具2剛毛狀苞片;花大或較大,粉紅色或紫紅色;萼片4,外層2個半卵形,頂端長突尖,內麵2個狹披針形;旗瓣圓形,背麵中肋有窄龍骨狀突起,先端具小突尖;翼瓣無柄,2裂,基部裂片寬長圓形,上部裂片大,斧形,先端2淺裂,背麵有明顯的小耳;唇瓣囊狀,基部延長成內彎的短距;花藥鈍。蒴果紡錘形,頂端喙尖。種子少數,圓球形,稍有光澤。花期7—9月。產波密(易貢,紮木)林芝、墨脫、察隅。生於山坡灌叢或林下,或山穀水溝邊,海拔1000—2650米。分布於雲南西北部及中部;印度東北部、尼泊爾、錫金、不丹及緬甸也有。花可入藥。具有通經活血,利尿功效,治經閉腹痛,產後瘀血、下死胎,小便不利及毒瘡癰疽等症。
(2)鳳仙花指甲花急性子
一年生草本,高達1米;莖直立,粗壯。葉互生,狹披針形或披針形,長4-12厘米,寬1-3厘米,頂端長漸尖,基部漸狹,邊緣具銳鋸齒,側脈5—9對;葉柄長1-3厘米,兩側具數個腺體。花大,粉紅色,紫紅色、白色或雜色,單生或數個簇生於葉腋;花梗短,被密短柔毛;萼片2,寬卵形,被短柔毛;旗瓣圓形,頂端凹,具小尖,背麵中肋具龍骨狀突起;翼瓣寬,有短柄,基部裂片近圓形,上部裂片寬斧形或近圓形,頂端2淺裂;唇瓣舟形,被疏短柔毛,基部急狹成內彎的細距;花藥鈍;子房紡錘狀,被密絨毛。蒴果紡錘狀,被密茸毛。種子多數,球形,黑色、無毛。
拉薩庭院常有栽培,供觀賞。廣布於印度、馬來西亞和東南亞至東亞。
全草和種子入藥,具有活血通經,軟堅消積,利尿解毒之效。種子又可榨油,油中含鳳仙花甾醇。此外尚有揮發油、氧基酸、蛋白質及多糖類。體外實驗,對胃淋巴肉瘤細胞表現敏感。並能抑製多種致病性細菌。主治食管癌,賁門癌等。
(3)槽莖鳳仙花
一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莖直立,粗壯,圓柱形,具顯明的槽溝,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節上常具疏腺體。葉對生或上部輪生,橢圓狀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20厘米,寬2—5.5厘米,頂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稍不等側,邊緣具圓齒狀鋸齒,側脈8—12對;葉柄長1.5—3.5厘米,有疏腺或無腺體,基部有紅色或紫紅色具柄腺體。花較大,多數排成近傘房狀總狀花序;總花梗長3.5—9厘米;花梗上端膨大,基部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的苞片,粉紅色或紫紅色。萼片2,斜卵狀心形,具小尖頭;旗瓣近圓形,背麵無幾龍骨突,頂端具彎喙尖;翼瓣寬,無柄,基部裂片;斧形,尖,上部裂片寬斧形,鈍或稍尖;唇瓣囊狀,基部驟狹成內彎的短距;花藥鈍。蒴果短棒狀,下垂,頂端喙尖。種子倒卵圓形,真皺紋。花、果期8—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