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學”首先是亞裏士多德著作的編著者、呂克昂學園的第十一代繼承人安德羅尼科奉獻給亞裏士多德的一個書名。由於這本書排在亞裏士多德Ta Phusika(《物理學》)一書之後,所以被安德羅尼科等後世弟子稱為“Ta Meta Ta Phusika”,即“物理學之後”。因此,英文metaphysics一詞來自兩個希臘文,即meta和phusis。前一個詞表示“之後”或“之外”,後一個詞中的u現在已經被y所取代,表示“自然”之義。不僅是英文,其他西方語言中“形而上學”一詞也來自這兩個古希臘詞彙的結合,因此無論是法語中的“la metaphysique”、德語中的“die Metaphysik”還是意大利語中的“la metafisica”在詞形上都十分相似。由此,研究自然即宇宙萬物的基本法則的學者被稱作為physicists(物理學家),而研究自然之外即超出自然經驗的對象的學者則被稱為metaphysician,即形而上學家此處,形而上學家因瓦根(Peter van Inwagen)認為,“形而上學”的希臘詞源所強調的未必就是超自然經驗的意涵,而僅僅是指“物理學之後”這一基本意義。漢語學界則用《周易》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語進行了十分妥帖的翻譯,但更為側重指出其關於“超越具體有形事物之上”這一意涵。

什麼是形而上學?從研究主題上看,形而上學是對超出自然經驗的終極實在的研究。首先,何謂“終極實在”?“實在”(reality)必然與“現象”(appearance)一詞相互闡釋才具有意義,“僅當有一個會引起誤解的現象要被‘揭穿’或‘看透’的時候,我們才會談到‘實在’”。因此在一般意義上看來,實在也就是事物的本質和真理,終極(ultimate)實在就是事物的終極真理,形而上學因而必然是關於終極真理的探詢。一個理智健全、受過一定哲學教育的當代人一般會將“是否具有終極真理”的問題立即視作偽問題,但問題的複雜性在於,即便是否定了終極實在或終極真理的存在,也並沒有使形而上學的主題消失——從而使形而上學思維消失。何以如此?如果你試圖否認終極真理的存在,指出你透過現象所看到的本質不過就是一種“深刻”的現象,會有另一種更深刻的“現象”來取代它,卻沒有什麼終極的真理來等著你發現。即便是這樣一種否認,卻也從相反的方向揭示出了一個終極真理,即終極真理是由現象的無窮序列構成的——每種現象背後的實在本身隻是進一步的現象。這是一種形而上學思維本身產生的邏輯吊詭,它總是在尋求一個最後的句號,而這個句號可以為一切現象提供終結性的解釋。

不僅一切現象的終點或最終解釋是形而上學探詢的主題,就亞裏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學》一書中所談到該門學問的目的而言,現象發生的起點也是形而上學所追尋的目標。亞裏士多德在其書中將形而上學稱作“第一哲學”,係屬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是一切事物、一切現象得以發生的第一因或初始因。現象或事物發生的起點這一問題,也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隻是在形而上學處,“雞”與“蛋”被“心”與“物”或“意識”與“物質”這樣的不同代碼所代替。“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就被“到底是物質還是意識構成了事物發展和現象發生的第一因”的問題所取代。尋求第一因和最初的闡釋,尋求起點和起源(英文origin或德文ursprung),也是形而上學的探詢目標。事實上,一切形而上學的最初起點往往也就構成其終點,結果往往就包含在了原因之中——比如,就宗教形而上學而言,上帝既是萬事萬物的原因(創世說),萬事萬物最終也歸於上帝(審判說)。第一因也即終極因,因此關於形而上學真理的原初想象被概念化為“太一”,這顆名叫“太一”的“真理之核”與現象及事物紛繁複雜的“多”相對立。

對既是初始之因,也是最終之果的發現,對“終極真理”的發現,是形而上學研究的主題。進一步的問題是,這個形而上學的“棗核”是否可以不依賴於一切事物、一切現象、一切經驗而自在?換句話說,既然這個終極真理超出自然經驗,是一種超驗的存在,那麼它是否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即與我們這個由萬事萬物組成的、現象的、自然的世界斷然有別的世界?如果我們迅速檢閱從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理式形而上學(理式世界)、中世紀神學形而上學(神的世界)到現代康德形而上學的“物自體”概念(thing in-itself)的話,那麼我們發現這些“終極真理”並不存在於我們的世界,雖然我們的世界被認為是由之派生的。“真實的世界”同時也是至善和至美的完滿世界,淩駕於我們這個充滿了謬誤、偶然、謊言、危險乃至毫無意義的的世界之上。就本質優於現象,真理派生事物而言,形而上學所尋求的世界是對現象世界以及我們實際生活世界的譴責和否定。形而上學“真實的世界”有什麼特點?在時間範疇上,這個世界占據絕對的時間,能夠曆萬古而不變;在空間上,這個世界往往構成“彼岸世界”,屬於另外一個世界;在屬性上,具有普遍性(universality)、永恒性(eternity)和必然性(inevitability)等特點。

如果終極因、第一因乃至真理所占據的那個世界,是形而上學所致力研究的主題和本體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形而上學如何認識並發現這個本體?也就是說,形而上學的設問方式是怎樣的?因瓦根為我們展示了形而上學最為基本的三個問題,並為這三個問題給出了兩套答案,而且非常清晰地表達了為他自己所“堅信”的其中一套答案。

首先,關涉到“終極真理”答案的基本問題有三個:

“1、世界的最一般特征是什麼?它所包含的是什麼樣的事物?世界像什麼?

2、為什麼世界存在——更明白的說,為什麼會有問題1的答案中所描述的特征和內容的世界?

3、在世界中我們的位置是什麼?我們人類是如何適應它的?”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本體論問題,這個問題也就是海德格爾所謂“存在者的基本特征”的問題,它尋求一個最具有普遍性的答案;第二個問題則是對前一個問題的進一步設問,即為世界尋找一個存在的根本理由,是關於世界存在的起始因(causa prima)問題;第三個問題事實上是關於人的目的或意義的提問,同時也包含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因瓦根隨後指出:“假設我們的這三個問題是這樣的問題,它們的答案是關於世界的終極真理,如果我的這個假設是正確的,我們就可以將形而上學定義為給這三個問題提供答案並在各種發生爭執的答案中進行選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