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年間,有一劍客,姓氏上官,其名無人知曉。因其劍法高超,時人稱之“上古之奇招,地仙之神劍”,世人故名曰“上官仙劍”。上官仙劍的劍法傳傲世武林,曾一人匹敵於蒙古千騎。他不但劍法高超,而且心寄蒼生,體恤百姓,是百姓心中當之無愧的“俠者”。
傳世間還有一位大師,號曰“玄清大師”。據玄清大師武功不及上官仙劍,但頗懂世間奇術,尤善醫毒之術。玄清大師尊於道家思想,喜隱居之樂,不常出沒於江湖之中,故世人多聞其名,少見其人。
與上官仙劍相比,還有一位行動更多的俠者,世人亦不知其名,隻知其麵部有一“鐵麵具”,故名“鐵麵俠”。又其以驚世掌法“蒼龍掌”成名,又名曰“蒼龍俠”或“蒼龍”。與上官仙劍的鮮出於人世不同,蒼龍不但名傳下,而且多做扶危濟貧、懲惡揚善之事,其正義的事跡更是傳為一段佳話……
時蒙元朝政統治中原,蒙元暴政使中原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
一日,上官仙劍、玄清大師於蒼龍在揚州一帶會麵,並切磋一段武功……事後,三人就中原境況談論一番。上官仙劍先言道:“汝等可有一言況於下蒼生?”
“吾言為人之道!”蒼龍先言,“為人者,不做盜奸之事,不動傷害理之思,僅守庶民之道,民也,非俠也;懲惡揚善,攘除奸凶,然未置下於心,俠也,非英雄也;唯不行惡,除暴行,且心懷下,以黎民蒼生之泰然為己任,此英雄也。”
“由是也,然以己之力終不能解救蒼生。”玄清大師曰,“唐太宗嚐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解救下,唯民心所向也。蒼生即救,不過改換一朝一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民心不變,世間輪回不變。不如回歸故土,遠離俗世喧囂,此永生之道也。”
上官仙劍思考了一會兒,言道:“正如二人所言,為人應有君子之道,而一人之力也不能扶正民心。但人心所向,即‘中原一合’,正因有君子、義俠、英雄於世,下才有正義之道、統一之心。唯喚起黎民正義之心,下乃順應正義之道。或言‘人人皆有義心,人人皆為英雄’!”
三位武林至尊的警示名言流傳於世,為後人所讚頌。而爾後三人的命運即如各自所言,上官仙劍為喚醒世間正義之心,開山立派,名曰“追風派”,廣收世間弟子;玄清大師隱居於五台山,終不出世,但他門下依舊培養了幾代弟子,讓其行遊於世間;蒼龍依舊懲惡揚善,行俠仗義……
就這樣過去了幾十年,人們對於他們的記憶最多在三人的警世格言上。之後,上官仙劍也近終年,二十年後,玄清大師也無疾而終,而蒼龍在遊行於世間十餘載後,早也不知下落,杳無影訊……
武林之中人才輩出,然時過境遷,歲月無痕,對三位老前輩還有記憶的,恐怕隻有武當派的掌門人張三豐。然張三豐也如玄清大師一般,不理世俗喧囂,因此也鮮於人世。但風風雨雨幾十年,武林中依舊閃現著鮮活的身影,最有影響力的,當屬追風派的首席弟子陸清風。爾後的武林忽有“武林四聖”和“武林七雄”之稱,這陸清風就屬武林四聖之一。而到陸清風,不得不提起另一個人,那便是與陸清風同為武林四聖之一的女俠客郜英。
先陸清風,陸清風是武林中鮮有的曠世奇才,二十歲時武功便已蓋過武林群雄。他不但熟用追風派的九大劍法,自創的絕世刀法更是一絕,江湖人稱“刀劍雙俠”。然而,由於追風派的掌門人上官仙劍思想保守,墨守成規,早已製定‘本門弟子不得學習或自創本門以外的武功’的幫規,陸清風被逐出追風派,據還曾與追風派一群人反目成仇。但陸清風本身性格放蕩不羈,不願受太多的束縛,便不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其實,陸清風自創的刀法剛猛無比,自稱“斷魂刀法”,武林之人見識過的,提起來無不心驚膽寒。到郜英,有一次陸清風在遊玩華山時遇到了郜英。郜英在當時算得上武林中的絕代佳人,陸清風第一眼見到她的時候,就愛上了她。然而郜英並不領情,她向陸清風下出賭注,若是陸清風比武勝過了她,她便嫁於陸清風。陸清風心想自己堂堂“刀劍雙俠”,會贏不過一個從來不顯擺武功的弱女子?於是陸清風答應了。然而結果相反,是郜英贏了。
比武是在華山之上,許多武林人士也捧場助威。郜英從來不在外人麵前顯擺武功,但其實郜英也是一個武功奇才。比武那,郜英使出了自己的自創劍法“神龍九變劍法”,與陸清風的“斷魂刀法”碰在了一塊,雙方大戰五百回合,最後郜英以微弱的優勢勝出。那場比武可謂是“驚地泣鬼神”,看過的人都將這場博弈銘記於心。爾後,陸清風反過來向郜英下賭注,稱若是將來二人都有了自己的弟子,再讓弟子在十年一屆的“英雄試劍會”上一較高下,郜英也答應了。二人的終極賭注傳遍了武林上下,爾後世人將這次的賭注題名曰“江湖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