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20多年來,溫州經濟發展的每一步,幾乎都與質量意識有關。溫州人有著慘痛的質量教訓,並因此形成了深厚的質量情結,這種情結甚至已經融入了產品的設計理念中了。
對溫州商人來說,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質量上,則企業盛;質量下,則企業衰。
1.敗於質量,亦成於質量
質量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也是商戰製勝的根本。事實證明,一家企業如果在質量上過不了關,那麼無論它有多麼悠久的曆史,多麼龐大的家業,多麼先進的管理,都是無濟於事的,企業最終都會走向失敗。隻有搞好質量,才有可能奢談別的一切。
曾幾何時,溫州商人中的一些人為了掘取最大限度地利潤,占領市場,曾偷工減料,造假弄假生產出成千上萬的假冒偽劣商品。尤其是皮鞋行業,不少消費者吃過溫州“開口牌”、“斷底牌”皮鞋的虧,低劣的產品質量傷透了消費者的心,也讓生產這些偽劣產品的企業品嚐了被市場拋棄的苦果。看著風生火起的溫州市場因此而走上沒落之路,溫州商人那時真正明白了“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滋味。
由於質量的緣故,溫州商人被市場拋棄,被消費者厭惡,成為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可貴的是溫州人並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繼續沉淪,而是在冷靜反思中吸收了教訓,並總結出隻有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走品牌化之路,不斷強化消費者對產業品牌的印象,企業才能長盛不衰。溫州著名企業家王振滔在這一方麵有著極為慘痛的和深刻的再認識。
1980年,王振滔剛滿16歲,還隻是毫不起眼的木匠學徒,他背著鋸子、刨子等木匠用具在九省通衙的武漢三鎮的街頭巷尾扯著嗓子大聲吆喝,招攬著生意,眉宇間夾雜著少年的憂愁。王振滔出身於清貧之家,那時候的溫州人家庭生活大多困難。為了為家分憂,給清貧的家庭賺得一些錢,王振滔很小便背井離鄉,出外謀生。那時的王振滔,看著城裏人腳上發亮的皮鞋,心裏羨慕萬分,穿一雙皮鞋竟成了他當時的夢想。
經過數年的艱苦勞作,走街串巷。王振滔存了一筆不大不小的積蓄。憑著這點積蓄,加上向親朋的籌借,王振滔走上了創業之路,這時,他心目中所想的不僅是自己要穿上一雙皮鞋,還要辦一個生產皮鞋的企業,這當然是因為當時溫州刮起的做鞋風的影響。僅憑著3萬塊錢,創業初期困難自然重要,但王振滔認真考察市場,精心購置生產設備,誠懇聘請精通皮鞋生產工藝的師傅。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永嘉奧林鞋廠”的招牌在開業的鞭炮聲中掛了起來。
牌子看起來不小,但王振滔的鞋廠嚴格來說仍然隻能稱作皮鞋作坊。為了打開銷售渠道,年輕的王振滔背上自己廠子出產的皮鞋重返武漢三鎮,推銷著產品也推銷著自己。不少商場和鞋店對王振滔生產的皮鞋頗為滿意,但因為當時國營體製的運作模式,因而拒絕經銷他的皮鞋產品。四處碰壁的王振滔病急“亂”投藥,想出了個在當時來看非常與眾不同甚至有些膽大包天的辦法:租用國營商場的櫃台,專櫃專賣,不與他人摻攪,賣自己生產的皮鞋。這樣做的好處首先是商場省略承擔購進和售出的風險,而顧客可以找櫃台承租人買貨退貨,由此商場的責任便小到為零了。王振滔的專櫃專營,在當時的武漢尚屬於“破天荒”,打破了營銷常規。這一嚐試同時也開創了個體商戶經營與國營單位合作的先例。
當時,顧客對國營店麵的信賴程度非常高,王振滔的店銷售又提供了款式和色彩的多樣化,這都是有吸引力的因素。不僅如此,作為生產商的王振滔還堅持親站櫃台,直接聆聽顧客對皮鞋質量、式樣、色彩的反饋意見,這對於及時調整生產計劃,無疑大有幫助,也為國營廠家所不具。就這樣,靈活多變的營銷模式加上親切真誠為顧客服務的態度,為王振滔的皮鞋專櫃贏得了驚人的銷售成績,他的1個櫃台的月營業額竟比商場10個櫃台的總額還高。溫州個體經濟的優勢讓國營商場學到了很多先進的營銷經驗。
但就在王振滔的生意進行的如大如荼時,一場突初起來的災難讓他陷入病苦的深淵之中。1987年8月8日,這是很多溫州商人尤其是溫州鞋商刻骨銘心的日子。由工商行政部門查獲的眾多有牌無牌的溫州產的偽劣皮鞋,這天在杭州市武林門廣場被工商行政管理人員點火焚毀。望著這批質量低劣的皮鞋化為滾滾煙塵,消費者無不拍手稱快。隨後不久,全國範圍內也展開了專項治理整頓溫州產品的活動。這一消息對國內消費者來說固然是好事,但對此刻在武漢商場經營皮鞋專櫃生意正火的王振滔來說卻是無疑一個晴天霹靂,是任他千張嘴萬條舌也無法為自己辯難的一劫。王振滔剛生產出的價值20萬元的皮鞋被悉數沒收,工商管理部門以5元一雙的低價全部處理掉了這批產品。
無幸受累,遭此冤狂,對則入海的王振滔來說簡直是致命的。為了討個公道,這個當年在武漢三鎮走街串巷的倔強的溫州人,借了幾萬塊錢,與他賴以成長的城市的有關部門打起了官司。經過繁瑣的訴訟,雖然隻贏回了區區2000元錢,卻舒了慪在王振滔心中的一腔怨氣,為王振滔和他的奧林皮鞋挽回了聲譽。
這次經曆當然使王振滔感觸甚深,他認識到企業的產品如果沒有過硬的質量、沒有叫響的品牌、沒有廣泛的信譽,幾乎就成了可以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合法的權益既然得不到保障,也就絲毫沒有前途可言。產品要有過硬的質量保證,這是天經地義的,是做人的良心體現,但有了質量還不夠,還必須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有了後者,不僅可以在打假風中免遭枉屈,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可以據此得到生存和發展的保障。
保證質量是前提,擁有品牌知名度是保障。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王振滔覺得要形成品牌影響力,首先就得擴大規模並且提高基礎設施的先進性。而也正是擴大生產規模這一追求,促使王振滔在經營理念方麵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因受資金限製,當時,王振滔采取了股份合作製形式,說服親友以及一些相熟的溫州小企業主聯合投資,共同創建了新的企業。這一企業形式為打造產品品牌備足了後勁,開辟了道路,當年生產出的質優款新的皮鞋在市場上贏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聲譽,也為新生的企業創造了100萬元的產值。嚐到了擴大規模、企業上檔次、增大技術含量的甜頭的王振滔,1992年再次擴建廠房,一年後又與外商合資,建立了奧康鞋業有限公司。同年,該廠便獲得了“浙江省工業企業最佳經濟效益”第一名的佳譽。
1995年,躊躇滿誌的王振滔又聯合10多家溫州的中小型企業,組成了集團公司,為國內皮鞋領軍人物之一。1997年,該集團產值高達1.8億元,企業擁有2000多名員工,下屬分支機構20多家,並榮膺為國家級無區域性大型集團公司。借著企業進步發展的良好勢頭,王振滔專程赴意大利考察取經,世界著名鞋業王國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手段更堅定了王振滔開拓進取的信心。正是由於這種信心作用力,1999年底一座占地4萬平方米、建築麵積達4.5萬平方米的具有現代化整套製鞋先進設備的廠房投入使用。“奧康鞋業”至此已經在國內國際上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品牌。
當回想自己的創業之旅時,王振滔感觸最多的就是質量和品牌這兩個詞。回想起1999年12月15日,王振滔在杭州市郊中村焚燒2000多雙假冒奧康皮鞋的宣傳策劃活動,而這正是他為提高奧康打造“奧康”品牌所作的努力的一部分。
質量永遠都有提高的空間、品牌影響須要不斷積累,功成名就的王振滔並沒有滿足於現狀,如今“奧康鞋業”的營銷網絡,已在全國鋪開,700多家專賣店生意興隆。而王振滔的目標則是,到2007年,“奧康”專賣店建到2000家。國內腳跟既穩,深謀遠慮的王振滔怎肯輕易放棄國外更為廣闊的市場呢?其實從1998年起,“奧康”的觸角已經開始伸向國際市場,那一年奧康集團的出口額已達5000多萬元。在中亞地區以及俄羅斯,“奧康”的營銷網絡逐年健全,市場占有率穩步攀升。
王振滔利用合資的方式,不忘將“奧康”的生產轉向世界聞名的鞋的王國。而以意大利生產廠為基點,開拓並占領西歐的皮鞋行業市場,正是王振滔的下一步目標。具有美國經濟首都之稱的紐約,也是雄心壯誌的企業家的天堂,“奧康”的第一家國外代理專賣店2002年在紐約初露尖角,上市運營。與此同時,王振滔還與貝帝尼等國際鞋業設計專家中的扛鼎人物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意大利建立了設計中心,力求“奧康”不斷出新,時刻挺立在時尚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