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序言

自從公元1644年多爾袞下令不準漢人越過山海關進入東北這塊滿族人的“龍興”之地以來,關裏的漢人為了生計不得不“闖關”進入東北,因而有了“闖關東”一說。在舊社會,山東有限的土地上聚集著幾乎是全國各省中最多的人口,他們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在貧困中苟延殘喘,少數人不甘命運的安排,就憑著一股‘闖’勁兒,他們攜兒挈婦,以肩挑車載甚至靠沿路乞討的方式輾轉萬裏來到關東這塊地廣人稀尚有生存空間和發展機會的白山黑水間謀生,成為原籍山東的關東人,在我心目中這或許是“闖”字號人物資格最老的一代;解放後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東北的經濟建設先於關裏而苦於缺乏人力,國家號召關內特別是人力資源過剩的山東農村參與了史無前例的“支邊”運動,人們陸續流入百業待興的東北,他們在工、礦﹑鐵路﹑農墾﹑林業等部門就工,不久即安家立業,由一個世世代代的山東農民當上了東北某個單位的工人,他們是“闖”族中的前代人;還有的是在三年自然災害年代延續到文革間,個別不甘貧困的人零星地流落東北,找個地方落腳謀生,這些獨立生存能力適應能力最強的人被稱之為“盲流”,用今天的時髦語言就是所謂“漂族”,在東北三省城鄉各個角落無不有他們的足跡和身影,我認為這一群體應當就是現代“闖”字號。有關資料載,在清軍入關之初,關東的滿洲人隻剩下300萬人,到1860年關裏的闖族們的陸續進入,東北地區有了1800萬人,人數增加了六倍之多;經過民國初期的離亂,山東、河南等地人民大量進入東北地區,人口有了3000萬之多,在東北三省,山東人闖關東人數不少於三千萬,超過世界許多國家的全國人口,在人類遷移史上所罕見!

多少年來山東至關東的這條“闖”路上的人絡繹不絕從未間斷。不論在何年何月何種方式從山東進入關東的,這個龐大的群體經過歲月風浪的淘洗,通過命運﹑機遇和人為的奮鬥使這些人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逐漸拉開了距離,成功者做高官當大款,大部分做了平民百姓同鄉之間有了階級,不管在哪一階層,他們的共同點卻是未因動蕩與漂泊而耽誤繁衍生息並以此穩定了局麵站住了腳,他們有一個最鮮明的共同點,那就是每個人都無法擺脫山東人與生俱來的生活習性和語言習慣以及關裏人的其他諸多特征。這個群體的人一經接觸就準確無誤地引為同鄉而一見如故。

切莫看輕了已變得不完全像山東人卻也實在不是東北人的這些老鄉,古老的中華民族看重和依戀的是世世代代居住過的故鄉故土故人,與一生在遊牧與遷徙的吉普賽人相反,人們對自身環境以外的地方充滿陌生﹑神秘甚至恐懼感,大部分人不肯輕易背井離鄉,有的人在饑荒年代寧在家中餓死也不肯外出謀生,隻有為數不多的不甘貧困﹑敢於覬覦和窺視外部精彩的世界並具有披荊斬棘勇於創新的人,才會使自身命運豐富多彩、改變人生軌跡。這需要勇氣和信心以及敢於吃螃蟹的膽量!你想,一棵生長多年的大樹,一旦將其連根拔起遷挪於異地,無疑會傷害其根幹枝葉,就別說水土的差異﹑氣候的不同﹑地理環境的影響都足以令他曆經九死一生的嚴峻考驗!幸運的勉強活下來亦數年難以恢複原來根深葉茂的繁榮,還有的半死不活最後變態出現異常或畸形,但會有少數在生死考驗中如同鳳凰涅槃一樣脫胎換骨獲得新的生命力,展現出奇異的輝煌,比原來根更深葉更茂長成參天大樹。最起碼,凡能踏上關裏至關東這條“闖”路融入這一龐大的群體的過程就是篩選優劣的過程,比舊時代的科舉製度和現代的高考製度更嚴厲更殘酷,因之闖族的群體是本民族最優化的群體。當你接近他們就會知道此言不謬。他們在異地他鄉吃苦耐勞敢於鬥爭敢於創新的抗爭精神﹑堅韌不拔寧折不彎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意誌,尤其是在外闖蕩中同甘苦共患難的團隊作風﹑耿直大氣豪放等優秀品質,你不得不承認這一群“闖”字號人物無疑是這個民族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