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青澀青春戀的苦果(2 / 3)

在青少年的世界中,假如有兩個“生死不渝”戀人說好共赴黃泉,當其中一位先走一步後,如果另一位卻不敢跟上,隨其而去,其結果就是兩人可以同生,但不可以共死,於是,為了兌現他們當時的承諾,另一個也就會隨之而去。是的,自殺豈是容易之事,沒有天大的勇氣與徹底的絕望是很難去付諸行動的。但是,自殺是個特別愚蠢的選擇,殉情雖比自殺說得更加的冠冕堂皇,但結果無非還是雙雙死,生命的消亡從某種角度講都是可悲的,無論怎麼樣的死法。奉勸早戀中青少年們,不論如何也要珍愛生命,把握好再去談戀愛。你們要知道:愛情的最終結果決不是死亡,早戀的代價也不是付出寶貴的生命!

有的青少年誤以為,隻有他當時愛我,我就應該把自己的全部給他,於是,他們就過早地偷吃禁果,殊不知,真正的愛情是要背負責任的。如果你擁有了你渴望的那個伴侶,那麼,從此你就多了一份責任,甚至對家庭的責任。但是,這些責任我們現在還負擔不起,所以,對愛情青少年一定要慎重對待,我們不要不計後果地做必須負責任的事情。不要深信“車到山前必有路”,路是人走出來的,開辟道路的過程的艱辛,你們是無法承受的?太多的代價足以把我們摧毀!

人生之路長,每一步都重要。任何人千萬不要被早戀所傷,所毀!收放自如,張弛有度。愛情是一門藝術,我隻知道它是藝術,卻對其不甚精通,好比是我能夠感受到一幅畫的美,卻無力做出那麼美的畫。

每個人都是天上飄下來的雪花,互不相識,有些雪花,落到地上就化成水,結成冰,便再也無法分開,可是冰總有一天會化成水,還會隨著河溝往各方走,這是早晚的事。

一個對愛不了解的人和人談戀,往往這個人會受到傷害。小月就是這樣一個女孩子,不懂愛情是什麼隻是感覺他是自己的白馬王子。小月需要明白的是,不能對愛的人太好,否則,到最後傷害的還是自己,如果,你們的愛情沒有得到你想要的結果,也不要過分地傷心,這樣隻會對自己不利,應該正確地去麵對,不要再沉迷於這個漩渦裏。

3.無奈的一見鍾情

一見鍾情在文學作品中是富有戲劇性和充滿浪漫詩意的一個主題,而在報刊中,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關於一見鍾情結苦果、釀悲劇的警世故事。社會的婚姻指導也常以此來告誡青少年戀愛要慎重、理智,那是因為一見鍾情往往憑借直覺,是盲目性較強的心理吸引,而這種在瞬間萌發的戀情雖可撞擊出熾熱的火花,但並不都可靠、持久。下麵是萍萍的一次“豔遇”經過……

萍萍是某職業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她本是個開朗的女孩兒。但是,最近一段時間裏,她都生活在惡夢裏,她看到學校中一些人成雙成對地進出校園,她的內心經常有一種失落感。在夢中,她夢見自己非常地孤單,非常淒苦,卻始終找不到自己鍾愛的人,她的孤單感在夢中不斷以數萬倍的速度複製,直到將我全身的每一根神經都布滿,使我在惡夢中難以負荷,直到驚醒,心髒急劇地在跳,在痛……日複一日,萍萍知道自己已經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那段時間裏,她的體重在急劇地下降,年輕的臉總也掩飾不住內心深深的疲憊感及憂鬱的神情。但是,那次短暫的不期而遇,徹底改變了她沉悶的心境。

那是星期六的早晨,她和媽媽一起在家附近的一家早餐館吃早餐,對麵的餐桌旁是兩位學生樣的青少年,在用湖南口音講話。於是,萍萍就帶著好奇,扭頭看了看那兩位男孩兒。其中一個男孩兒長得異常清秀,很帥氣。萍萍立刻感到身上有一種觸電的感覺。當她正出奇地看那位男孩子時,那位男孩也看了一眼,向萍萍回以淺淺地笑,後來,每當萍萍回憶起這一幕,她的心裏就有一種異樣的東西在蕩漾,她已被那位男孩所深深吸引……

後來,萍萍經常到那家早餐館吃早餐,總想與他再次邂逅,但是,奇跡並沒有發生。後來,萍萍的夢境出現了少有寧靜,盡管她沒有夢見那位“白馬王子”,但至少沒了那惡夢的追逐,心髒也不再那麼緊張地無序地跳了,對萍萍來說,那真是一個神奇的藥方。

心理透析

上述事例中萍萍的情況就屬於一見鍾情。有關實驗表明:一見鍾情需要多久,答案是30秒。根據英國專家所進行的大規模快速約會實驗,如果在30秒內無法讓異性印象深刻,那麼就注定成為“無緣人”。

一般情況下,男性經常被批評隻重視女性的外表,但實驗的結果卻恰好相反,對於外表,女生則比男性更挑剔。也就是說,男性如果想獲得女孩的芳心,隻有幾秒鍾的時間,因此,想要有一見鍾情的狀況,開場白異常地重要。

通常情況下,鍾情的青少年男女初次相見,除了對對方良好的學識和風度、優美的身體儀表、得體的進退談吐等外顯人格特征表示悅納、接受、欣賞外,異性交往在審美標準上的“生理效應”也是激發情感的重要因素。可以認為,陷入一見鍾情的青少年男女,一般都伴有一定的親近、愉悅、愛慕等情感的或生理的體驗與感受,這正是異性相吸的“自然”基礎,對於那些“身份”相當的青少年男女更是如此。

青少年朋友們都知道:初次見麵就有好感或者誌趣相投的情形,在很多情況下,在同性間也會產生,但這種感受是有別於彼此愛悅的異性在初次見麵就有的那種體驗。若“一見鍾情”是異性間首次相見便彼此愛慕的話,那麼“一見如故”則可以說是同性間初次相識就情投意合。不過,這種情投意合既可能是誌同道合、相見恨晚,也可能是奸邪相愛、臭味相投。從表麵上理解,一見鍾情與一見如故這兩種心理現象雖然在心理這程上是極其相似的,但是在生理機理與情感內容上卻有很大的不同。

青少年“一見鍾情”的幾個特點

青少年的一見鍾情有“先入為主”的特點。這裏所指的“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對方的外表。當青少年朋友們邂逅一異性時,對方的容貌、風度、談吐等外在形象和氣質喚醒了他們潛意識中的美的偶像,使原來朦朧的潛意識清晰起來,與現實中對方的形象應合,於是便自然而然地進入了美感共鳴狀態,產生“踏破鐵鞋無覓處”、“有緣千裏來相會”的驚喜。

由“一見”就成為戀人的青少年是由於當事人經過長期的積累及思想的整理後,所形成了善於捕捉、挖掘、感受對方內蘊美的高級審美直覺。這種認知克服了低級直覺的缺陷而滲透了理性因素,雙方在“一見”的瞬間似乎就溝通了情感交流的渠道,並經過必要的深交、協調,彼此鍾愛。但現實生活中這種所謂的“首因效應”而看錯人,看錯對象的卻大有人在。

國外一些社會心理學實驗也證明:對於初交的異性而言,對方的美貌具有特別的誘人的魅力。如果自己在一場舞會結束後,被試者回答是否希望再次同對方相會時,與再相會有關的隻是對方的容顏,而不是其他如智能、性格、氣度等,美貌者是異性最希望再次約會的對象。因為人們一般認為,美貌者還有其他好的屬性,如自信、自強、性格開朗、性情溫和等。但是,這種所謂的“光環效應”的可靠性對於沒有戀愛基礎的青少年來說隻是一個未知數。

如何對待“一見鍾情”

有一項調查:在一項對5000多位已婚男女的抽樣調查統計中,初訪者中有14.1%的人認為自己與配偶是“一見鍾情”,而雙方是否一見鍾情對夫妻婚後的感情和幸福感無明顯的影響。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戀愛時都著重追求浪漫,異性之間不期而遇的奇緣有增多的趨勢。但是,青少年一定要明白,一見鍾情隻的自己的一種愛情錯覺,並不能給自己帶來長久的幸福,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當時瞬間的感覺。

青少年由於各方在都還不成熟,在戀愛時未必能把握成熟的戀愛標準和審美情趣,直至自己在青春期就懵懵懂懂地墜入了一見鍾情的潛網。因此,需要給自己潑點冷水,要以時間來深化彼此的了解,全麵考察對方的內在品性,尤其對不利條件和缺陷都要有清醒的認識。

青少年朋友們,假如你已成為一見鍾情的俘虜,不必驚慌、擔憂,因為這畢竟是一種美好的經曆和緣分。但同時也不要為對方的外在美蒙蔽,而要多一些理智和清醒,少一些“情人眼裏出西施”的幻覺,在雙方的互動中增進溝通、融合個性,以便使自己作出更好的選擇,避免因自己的一時衝動的而釀成草率的結果。

4.是友情還是愛情

青少年無論在家裏、學校或是社會同樣都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際交往。這種廣泛的交往範圍,他們既有同性知己,又有異性朋友,然而,這種類型的人比那些少交朋友或隻有同性朋友的人在個性發展方麵更完善,思維情感更豐富,自製力更強等,他們都具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容易養成積極樂觀、慷慨大方的性格。這些人際關係的交往不僅影響著青少年心理及個性的形成與發展,而且直接影響著青少年今後成長的道路。

故事一:尹某是一個初三年級的女生,在過16歲生日時,邀請了十幾位同學作客。文藝委員還唱了一首尹某最愛聽的歌來助興。尹某望著文藝委員,聽著他娓婉動聽的歌聲,聯想到文藝委平時對她的熱情和主動幫助,突然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特殊感受。從那兒以後,她一看到文藝委便不知所措,她想見他,又怕見他。並且,她認為文藝委員不管是上體育課跑步還是下課她與別人講話時都處處留心著自己。

故事二:趙剛與同班的一女生相戀,他們常常形影不離,一起上學,放學一塊回家,好象有說不完的話,一到星期天,他們就千方百計從家裏跑出來,逛公園、看電影、滑旱冰等等。不管幹什麼,隻要兩人在一起都覺得特別開心。但不知為什麼,過段時間後,兩人在一起似乎沒什麼話可說了,一塊玩也沒什麼興致了。因此,趙剛就開始懷疑他們倆之間是否真的是愛情。

心理透析

一個人進入青春期以後,了解異性、接觸異性以至愛慕異性,逐漸成為內心的一種渴望和需要,這是很自然也是很正常的,沒有這種渴望和需要反而不正常。

對於青少年來說,異性之間的交往很重要。目前,有不少青少年困惑與異性交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男女生的交往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日常生活中必須的,這有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