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作者簡介

李子遲,原名肖飛,生於湖湘之地,中國人民大學畢業,曾係大學教師,現居北京,自由撰稿人、圖書策劃、兼職講師。著書40餘種,大學與大學生方麵主要有《大學該怎麼讀》、《大學校園裏的“第四隻眼”》、《與愛一起成長:中國當代大學生情感檔案》、《去香港上大學》、《中國“超級”大學》、《誰是你心中的“唯一”:中國招牌大學335所》等。

內容提要

本書回憶中國大學在晚清民國時期的整個進程,包括那時的大學、大學教師、大學生們,包括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那些驚心動魄的場麵,那些流芳青史的運動,那些意義非凡的事件,那些艱難、曲折、複雜、漫長的辦學曆程,那些或快樂有趣或感人肺腑的校園小插曲,那些振聾發聵、空穀足音的思想和言語,那些山水秀麗、樓宇精致、書聲朗朗的校園。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關於1949年以前中國大學的百科全書;是中國近、現代大學發展史的“民間版”、“通俗版”、“故事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朝聖之路。

過去的大學,是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當校長的北京大學,是梅貽琦當校長的清華大學,是羅家倫當校長的中央大學,是竺可楨當校長的浙江大學……過去的大學是有人願意了解的,是有人刻骨銘心的。

1949年之後,隨著環境的改變,過去大學的環境也隨之改變,一些大學消失了,如燕京大學、光華大學;一些大學改變了,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過去大學的流風遺韻,隻留在曾經在那裏讀過書的人們殘存的記憶或者後人的感念之中。

歲月如歌,往事悠悠。那些日子雖然已經逝去很久遠了,如煙似雲般杳遼、縹緲,卻像一座豐碑高高佇立著,輝映古今,光芒耀眼,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因為,那正是我們的魂,我們的根啊!

自序

那個年代,他們沒有電視看,沒有進口大片看;沒有電子遊戲玩,不懂得什麼是“尋秦記”“誅仙”“蜀山劍俠”“東方不敗”“2012”;沒有手機、MP3、MP4;沒有電腦,上不了網,用不了QQ、MSN、E-MAIL、視頻聊天;沒有什麼明星演唱會,“四大天王”還未出世,更無法參加“超女”、“快男”、“紅樓夢中人”之類大型選秀;連戀愛也是羞羞答答、期期艾艾、偷偷摸摸、戰戰兢兢(而且根本沒有經濟條件),更不會有同居、流產、包二奶、傍大款、在校結婚、租房賣淫、愛滋病……這些“先進”行為。

那個年代,他們不知道“論文”甚至“著作”還可以抄襲;不知道操作技能比綜合素質更重要、分數比能力更重要、關係比分數更重要、找工作比學習更重要;不知道課程要及格、論文要通過,要評優、獲得獎學金、留校保研還可以賄賂(用交情、討好、金錢甚至肉體)老師;不知道應聘簡曆裏還可以貼一張個人彩色照片,甚至是性感的、半裸體的所謂“寫真”;不知道要想有好的名譽和前程,便得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一路讀下去。

那個年代,他們關注的主要是國家、民族、人民、曆史、文化、科學、自由、民主、平等、尊嚴等,而對權勢、地位、名氣、功績、金錢、利益、穿著、打扮、娛樂、享受之類並不感興趣。要是什麼戲子、歌手來了校園(當然,梅蘭芳並不是一般的戲子),一定門可羅雀,無人問津;相反,要是學者、作家的講座、演說(當然,那個時候的學者、作家是真正的大師),大家則趨之若騖,座無虛席。

那個年代,他們的學習、生活條件非常寒傖、清貧,吃不飽、穿不好、睡得差、沒錢用、有錢也沒有什麼東西買;校園、教室、宿舍、課桌、床鋪……都是破破爛爛的,陳舊不堪;房裏冬天沒有暖氣,冷得直打哆嗦,夏天沒有空調,熱得汗流浹背;出行沒有飛機、火車、地鐵、輕軌、磁懸浮、公共汽車、打的、小車……,基本上是“11路”(靠步行)。

那個年代,他們不時處於戰火危機或政治災難之中。因為朝代更替,因為鬼子入侵,因為軍閥混戰,因為政府無能,偌大的國土,連一張課桌也容不下。他們背井離鄉,顛沛流離,東奔西跑,爬山涉水,千裏迢迢,躲進山溝裏、樹林裏、岩洞裏、村莊裏,以及西南偏遠地區,非常艱難、辛苦;甚至非常危險,上有敵機轟炸,下有大軍追蹤,而且饑寒交迫、野獸橫行、山高水深,隨時麵臨死亡。此外還有大量政治與軍事風波、是非與利益衝突,遭到昏君、佞臣、貪官、梟將、武夫、黑商、地痞、匪徒、歹人、強盜、鬼子、漢奸……的排擠、鎮壓、屠殺、殘害。

可是,他們仍然克服困難,不怕犧牲,堅持學習,立誌成材;他們憂國憂民,關心天下,挺身而出,參與運動;他們不但學知識、學能力,還勤於思考、頭腦睿智;他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為民請命”“舍身求法”“埋頭苦幹”“拚命硬幹”,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他們熱愛祖國傳統文化,保持民族優良美德,具有豐富的感情、善良的為人、樸實的本色、單純的理想。五四運動以來,他們更是關注天下興亡、不憚以身作則,成為社會進步的先驅和驕傲。在屢次曆史關鍵時刻,都曾閃現過他們的身影。

他們當中,湧現出了許多民族脊梁、社會精英、曆史偉人、各行人才。他們是社會改革的先鋒、民族振興的希望,是未來的驕傲、國家的棟梁。他們為曆史的進步、國家的發展、中華的崛起“拋頭顱,灑熱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沒有他們,哪有我們今天的繁榮局麵?

那時學校裏沒有什麼大樓,非常樸素甚至簡陋,卻有巍巍大師熙熙攘攘而來。(現在倒是大樓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越來越華麗,卻哪裏能見到大師的身影呢?隻有“老板”、“商賈”、“戲子”、“活動家”。)

他們就是我們的先輩,過去的大學教師、大學生,中國近、現代的優秀兒女。

本書回憶中國大學在晚清民國時期的整個進程,包括那時的大學、大學教師、大學生們,包括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那些驚心動魄的場麵,那些流芳青史的運動,那些意義非凡的事件,那些艱難、曲折、複雜、漫長的辦學曆程,那些或快樂有趣或感人肺腑的校園小插曲,那些振聾發聵、空穀足音的思想和言語,那些山水秀麗、樓宇精致、書聲朗朗的校園。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關於1949年以前中國大學的百科全書;是中國近、現代大學發展史的“民間版”、“通俗版”、“故事版”;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朝聖之路。

鍾叔河在他所編的《過去的大學》一書《序》裏寫道:“過去的大學,是蔡元培、蔣夢麟、胡適當校長的北京大學,是梅貽琦當校長的清華大學,是羅家倫當校長的中央大學,是竺可楨當校長的浙江大學……”過去的大學是有人願意了解的,是有人刻骨銘心的。

陳遠則在他所編的《逝去的大學》一書《序》裏寫道:“1949年之後,隨著環境的改變,過去大學的環境也隨之改變,一些大學消失了,如燕京大學、光華大學;一些大學改變了,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過去大學的流風遺韻,隻留在曾經在那裏讀過書的人們殘存的記憶或者後人的感念之中。”

因為是草創階段,因為沒有共產黨的領導,這些過去的大學當然不會是革命的,不能成為今天辦學校的樣板。但是,它們畢竟是父輩和祖輩們努力的成果,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的前驅。看一看過去的大學是什麼樣子,過去的校長是怎樣當的,過去的教師是怎樣教的,過去的學生是怎樣學的,他們有過哪些失敗的教訓,又有過哪些可取的經驗,這對於今天的校長、今天的教師、今天的學生,以及一切關心學校教育的人們,難道不是既有興味又有益處嗎?

歲月如歌,往事悠悠。那些日子雖然已經逝去很久遠了,如煙似雲般杳遼、縹緲,卻像一座豐碑高高佇立著,輝映古今,光芒耀眼,是我們永遠不應該忘記的。

因為,那正是我們的魂,我們的根啊!

李子遲

20010年1月

前言何謂大學?

博洛尼亞大學

巴黎大學

牛津大學

劍橋大學

哈佛大學

嶽麓書院

聖約翰大學

北洋大學堂

南洋公學

京師大學堂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乃有大師之謂也。”——清華老校長梅貽琦

大學是國家的高等教育學府,是提供教學和研究條件、授權頒發學位的綜合性高等教育機關。她選拔具有高中以上學曆者進行教育和培訓,並以考試、考核的方式檢驗其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現在的大學,一般包括一個能授予碩士和博士學位的研究生院和數個專業學院,以及能授予學士學位的一個本科生院。綜合性大學還應包括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國際關係與對外交流學院、成人教育學院、遠程網絡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