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課堂上,老師提問:“雪化了變成什麼?”“變成水!”大家異口同聲。一個小女孩回答:“變成了春天!”這個回答是多麼富有想象力,又是多麼富有藝術性。
有一個父母問孩子:“樹上有 5 隻鳥,被人用槍打死一隻之後,樹上還剩下幾隻鳥?”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當然是想讓孩子回答:“一隻也不剩下,都被槍聲嚇跑了。”
孩子回答:“還有 3 隻。”孩子解釋:“爸爸被打死了,媽媽嚇跑了,剩下 3 個孩子不會飛。”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回答,又是極其現實的回答。
類似於上述的回答很多很多,他們都在規定答案以外做出了更好的、更有人情味兒的回答,他們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的選項。這就是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從小到大,每個人每個階段都麵臨著各種選擇,在學校的考試裏,我們要從“A、B、C、D”四個選項裏麵,選出一個或者多個正確答案。那如果你對這四個選項都不滿意呢?你是不是有第五個選項——“E”?現實生活中,“A、B、C、D”就是明文規定或者別人做過的事情,而“E”則是你自己的那個打破常規的選擇。
常規並不都是正確的,常規很多都是老朽的,如果一切按照常規,沒人去打破,那麼我們今天應該是還生活在樹上的。所以,年輕人,你有更多選擇“E”的機會和能力。
成功者和平庸者的一個區別就在於,平庸者是不敢打破常規的,而成功者是敢於打破常規的。很多常規,在開始製訂的時候可能是有用的,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就有可能成為阻止人們健康發展的包袱,或者成了另一代人成長的枷鎖。常規一旦成為人們精神裏戴慣了的腳鐐,摘下來是很不容易的。
國王為了挑選繼承人,給兩個兒子出了個難題:“給你們兩匹馬,白馬給老大;黃馬給老二。你們騎馬到清泉邊去飲水,誰的馬走得慢,誰就是贏家。”
老大想用“拖”的辦法取勝,而老二則搶過老大的白馬飛馳而去。結果,弟弟勝了,因為他騎的是老大的馬,自己的馬自然就落到了後麵。
在這次比賽中弟弟運用了“創造性思維”,跳出平庸、出奇製勝!
當哥哥失利了之後,心中不服說,弟弟取巧就算了,還使用蠻力,屬於犯規。國王說:“我沒有設立什麼規矩啊。”哥哥還是不服,說如能再比一次,不準用搶的,弟弟如還能贏就甘願認輸。
國王看看弟弟,弟弟表示可以再比一次。於是哥哥和弟弟又準備開始比了,這回還是比賽馬,誰的馬走得慢誰贏。這次讓哥倆到馬棚裏自己挑馬。結果哥哥率先跑進馬棚,挑了匹病歪歪的蹩腳馬,弟弟卻不緊不慢隨便找了一匹馬。這回哥哥心裏暗暗冷笑,“小樣,看你這回怎麼贏我。”
比賽開始了,一聲號令,隻見一匹馬好似離弦之箭,瞬間到達河邊,大夥定神一看,原來是老大騎著這個蹩腳馬,而老二在後麵晃晃悠悠,原來號令一響,老二在老大的馬屁股上戳了一劍。結果還是弟弟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