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曾經在午門鄭重其事的立了一塊大鐵牌子。上麵寫的一行鄭重其事的字:後宮及宦者不得幹政,逾者斬。
這塊鐵牌的有效期,也就在高皇帝執政期間。不得不說,大明朝出了太多重量級的太監和宮妃。太監就不說了,劉瑾,王振、魏忠賢等人,都是大腕,後妃裏,如前期的萬貴妃,後期的鄭貴妃,也都是笑傲後宮,叱吒風雲的人物。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規矩在製定規矩的人仙逝後,也便不再是規矩了。
凡事都有兩麵性,都是雙刃劍。同一件事,或者有利,也就有弊,說到太監幹政,就不得不提一下,成祖皇帝時候,靖難之役中立有大功,後來用親提一支寶船艦隊七下西洋,威震海內外,揚盡大明威風的內宮監首領,三寶太監鄭和。至今,據說國內最牛的船還叫做“鄭和號”。
後妃是老婆,太監是奴仆。就看這個皇帝能不能合理搭配這些關係。 成祖無疑是成功者,後來的大明皇帝們就稍差些。一直到魏忠賢的出現,達到了頂峰,整個朝廷一片烏煙瘴氣。
慶幸的是,現在的張皇後,後來的懿安皇後,是一個好人,一個毫無爭議的好人。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後果實在是不能設想。祖宗的規矩,應該是防小人而不妨君子的。
張皇後每天的生活比較枯燥乏味,皇帝也算是喜歡她的了,可是似乎天啟更喜歡木匠活。白天難得見到他的影子。也無非就是給自己找樂子玩。跟貼身的宮女逗個紙牌。自己看看書,弄個女紅之類,倒也自在。
這天上午,她在和自己的宮女們閑聊。所有的坤寧宮宮女都認為,皇後是個難得的好主子。知書達理,脾氣好的不行,從來待下人都是那麼寬仁。
一個太監進來通報,說是信王殿下駕到,求見皇後娘娘。
皇後吃了一驚,她當然知道,這個信王殿下就是天啟的弟弟,被封為信王的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有七個兒子,長大成人的隻有皇長子朱由校,也就是天啟。然後就是皇五子信王朱由檢,他後來的稱呼叫做崇禎。
信王殿下在當時來說,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什麼特點,雖然他的地位尊貴,也無非就是個富貴閑人,而且時時處處生活在最大的危險中。
沒有說錯,他的確生活在巨大的危險中,因為自古以來,當皇帝的兒子,又沒能最終繼承皇位的,這些王爺們,一直處在巨大的危險之中。從漢朝的推恩令剝削王侯實權,到清中期雍正帝的屠弟。這些王爺們,活得每時每刻都戰戰兢兢。因為無論你是皇帝的兒子,兄弟或者叔叔侄子。隻要自己不是皇帝,就會對皇帝的位置產生威脅。
朱由檢很低調,因為皇位被自己的哥哥當仁不讓的坐下了,自己隻能,也隻求能安安穩穩的當個王爺,踏踏實實的過自己的日子。他每天邋邋遢遢的,衣冠不整,不修邊幅。顯得很是慵懶。就這樣,東廠和錦衣衛的特務人員從未放鬆對他的監視,哪怕隻需要有一點莫須有的證據,自己輕則會在宗人府監獄過一輩子,重則死無葬身之地。
低調點好,至少能多活幾天,這就是朱由檢的信條。魏公公對他很放心,因為這位信王殿下實在是太夠兄弟了,從來不搞小團夥,從來不結交朝廷大臣。逢年過節就喜歡給魏公公送禮。見到麵就很激動的喊“廠公”。如此仗義的兄弟,實在是下不去手啊。不好意思啊。
天啟六年冬,朱由檢第一次出頭露麵了,他沒有去和皇上哥哥拉關係,卻直奔了皇後張嫣的坤寧宮。皇後知道這位五弟向來不插手朝廷的事情,也極少出門,這次貿然來到這裏,肯定是有什麼事情要說。
張皇後起身整了整衣服,吩咐太監,“你這小廝,越發的不懂禮數了,信王爺是我自家的兄弟。何必用通傳,快快請進來。”。
小太監忙不迭的就要往外跑,這時就聽一陣急促的腳步聲響,朱由檢自己一拉簾子進來了。他先給嫂子磕頭。“皇後娘娘在上,受小弟由檢大禮參拜”。
張皇後上前想扶起信王,又礙於古訓“男女授受不親”的說法,正在猶豫時候,朱由檢自己就站起來了。“小弟怎麼能當得起嫂嫂攙扶呢。”。
“五弟啊,你這可算是貴步了。聽說你忙的很,輕易不出門啊。今天怎麼又空來我這裏轉悠。來呀,給信王爺看茶。”。皇後一麵吩咐,一麵很隨和的說,“五弟,這是家裏,你不必拘禮,隨便坐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