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緒論 群眾工作是黨的各項工作的生命線(1 / 3)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係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如何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是擺在每一位黨員幹部麵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新形勢下群眾工作麵臨新內容新挑戰

群眾工作對象更加多樣化。在經濟體製和社會轉型過程中,由於管理體製、經濟成分、經營方式的變化和發展,造就了多元性的新時期群眾主體,既有工人、農民,也有技術、管理人員,還有幹部、農民工、離退休職工和自由職業者等社會群體。隨著社會流動性的增強,村組、街道幹部走家串戶的傳統群眾工作方式也遇到困難。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村幹部經常碰到的不是把門的“鐵將軍”就是老幼婦孺,有時跑了幾趟,連當家人的麵也見不到。而城市裏每年幾百萬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後,有相當一部分成了“幾不管”的社會人。想見他們,多是在“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網絡上。人民構成情況深刻變化,原有階級、階層和利益群體的分化以及新的社會階層和利益群體的產生,帶來了人民內部利益主體的多樣性和矛盾的多重性。乃至出現官員所自嘲“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誌說話,給頂了回去”的失語狀態。

群眾工作內容更加豐富。以往的群眾工作,主要是圍繞政治問題展開,政治利益居於中心地位。新時期的群眾工作,主要圍繞經濟問題居多,經濟利益居於中心地位。人民在政治、思想、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矛盾問題相互交織,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突出、更為複雜。同時,黨群、幹群關係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幹部與群眾之間本應該是魚與水的關係,應該是思想一致、感情融洽。但是一些幹部腐敗、作風腐化以及基層黨組織在執行黨的政策中出現偏差等問題的產生,傷害了群眾的感情,引起了群眾誤解和不信任。尤其是一些困難群眾因利益受損而存在失衡心理,導致黨群關係出現隔閡和裂痕。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群眾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社會各階層的群眾主體都相應出現一些矛盾、問題和要求,給群眾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群眾工作是黨的各項工作的生命線緒論群眾工作環境越來越複雜。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流動加快和社會管理基礎的變化,加大了處理和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難度;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引發深刻變化,加劇了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使發展進程中的諸多社會矛盾交織並發;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國際國內因素相互影響,使人民內部不同的價值衝突和利益矛盾交織在一起;計劃經濟時的單位影響力大為下降,過去個人和家庭的各種社會需求大都靠單位解決,現在國有單位承擔的社會職能逐步剝離,不再大包大攬,非公有製單位則是雇傭關係,也靠不上。人們對家庭、親戚、朋友、同學等私人生活圈的依賴度增高,而對單位的歸屬感和對公共領域信任感下降。同時,利益調整的難度加大,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善於進行利益協調,大規模利益的調整和政策的變動,往往使一群人甚至整個群體受到影響,出現群體性事件,如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失地農民、農民工、拆遷戶等等,因此正確協調人民利益是對執政黨的重大考驗。

二、新形勢下群眾工作肩負新任務新要求

黨群關係是政黨建設的基本問題之一,對所有政黨如此,對共產黨更是如此。對中國共產黨來說,保持密切而良好的黨群關係是黨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基本目標。中國共產黨有走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當然,群眾工作像黨的全部工作一樣,需要隨著執政、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時代變遷而改革創新,建立密切黨群關係的長效機製。

黨的群眾工作是黨的各項工作的生命線。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黨的各項工作都離不開群眾工作,脫離了群眾,黨則一事無成。沒有人民的支持就沒有我們的一切。做好群眾工作,黨才有力量,才有智慧,才能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為實現“十二五”規劃助力揚帆。現階段經濟環境日益複雜,通脹壓力不斷積聚,金融風險有增無減,我們所麵臨的形勢依然複雜多變,所處的局麵仍然不容樂觀。機遇與挑戰並存,願景寓困難之中,當此之時,我們更應該團結群眾,凝聚民心,緊緊依靠群眾的支持,汲取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去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去實現“十二五”的美好願景。現在“十二五”發展大政方針已定,目標任務已明,關鍵是抓落實。必須努力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推動落實的合力,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