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影響人的心理
生活中你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在情緒好、心情爽的時候,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學習和工作效率高;而在情緒低沉、心情抑鬱的時候,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學習和工作效率低。也就是說,情緒會左右人的認知和行為,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麵:
情緒影響人的心理動機情緒能夠影響人的心理動機,可以激勵人的行為,改變人的行為效率。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行為效率,加強心理動機;消極的情緒則會阻礙降低行為效率,減弱心理動機。一定的情緒興奮度能使人的身心處於最佳活動狀態,發揮最高的行為效率。這個最佳興奮度因人而異。
情緒影響人的智力活動
情緒對記憶和思維活動有明顯的影響。例如,人們往往更容易記住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物,而對不喜歡的東西記起來則比較吃力;人在高興時思維會很敏捷,思路也很開闊,而悲觀抑鬱時會感到思維遲鈍。
情緒影響人際信息交流
情緒不僅僅存在於一個人的內心,它還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傳遞,而成為人際信息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手段。
人的情緒通常伴有一定的外部表現,主要有麵部表情、身體動作和言語聲調變化三種形式。比如,人們高興時眉開眼笑,手舞足蹈,講起話來神采飛揚;發怒時橫眉立目,握緊拳頭,大聲吼叫;悲哀、悔恨、失望時則語言哽咽、頓足捶胸、垂頭喪氣……德國心理學家發現,人的思維和情緒存在各種聯係。其中最主要的是:情緒越好,學習效果越佳。實驗表明,情緒高漲、輕鬆、愉快的學生比情緒低落、憂鬱、憤懣的學生,學習成績要高。特別是在那些需要想象力的功課上,情緒的影響更為突出。這是因為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心窗打開,可以吸收較多的信息,而且腦筋動得快,聯想豐富。
印度的教經《吠陀》素以浩繁著稱,共四大卷,僅其中第三卷就有十五萬三千多個單詞,而教門卻能使學僧熟記《吠陀》。是什麼妙法使學僧產生驚人的記憶力呢?據說,是“瑜伽術”,它使學僧處於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中,產生了超強的記憶力。
心理學裏有諸多值得玩味的有趣實驗,下麵即為其中之一。水平相同的兩班學生解答同樣的試題,無論成績如何,對其中一班學生讚賞地說:“這樣的難題,能答這麼好,真難得呀!”這班學生感到很高興。而對另一班學生嚴加責備:“這種題目都答不好,你們無可救藥了!”他們垂頭喪氣。然後,以同樣的試題考查,結果受表揚的那一班獲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績,而受責備的班的成績一塌糊塗。
從這項實驗中可以看出,情緒對人的學習成績多麼重要。消極的心情常常導致學習和考試的失敗。
一般來說,情緒高漲,有利於我們工作學習水平的發揮。是不是情緒越高漲,成績會越好呢?並非如此。
國外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停止供應食物給黑猩猩一段時間,然後觀察它們使用工具獲取食物的成功率。結果表明,停止供應食物的時間在6小時以內,或者超過24小時,黑猩猩的成功率都很低。成功率最高是在停止供應食物6~24小時這段時間。為什麼會這樣呢?心理學家做出如下解釋:黑猩猩不太餓時,獲取食物的內驅力就不強,結果它們解決問題時的注意力不集中,經常由於其他幹擾而中斷動作;黑猩猩餓極了時,由於獲取食物內驅力過強,而忽略了取得食物的各種必要步驟,也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隻有在饑餓適度時,由於內驅力強度適中,它們在解決問題時注意力集中,行動靈活,所以成功率很高。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到,情緒的強弱與解決問題之間存在著一種曲線關係,情緒低落和情緒過於高漲時都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隻有當情緒既積極振奮又不乏鎮定從容的情況,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有人可能會對此提出異議,動物怎能跟人相比,人除了受情緒支配外,還要受理智支配,上麵的實驗結果不能推廣到人類中去。
無獨有偶,心理學家在人群中做過類似的試驗。美國心理學家赫布曾就情緒喚醒水平和操作效率的關係進行過調查。統計分析結果是:人剛剛從睡眠中醒過來時,操作效率很低,中等水平時效率最高,高水平的情緒喚醒反而導致效率的下降。其理由也跟黑猩猩試驗相似,因為人們麵臨的任務是相當複雜的,有一些特殊的專業問題需要靈活的反應和敏捷的思維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情緒喚醒水平太低固然不利於操作,情緒水平太高會使中樞神經係統反應過於活躍,在同一時刻應對過多方麵的反應,結果反而阻礙了對工作本身有關的最佳反應的出現。
實際上,做任何事情,情緒的穩定和良好的自控都是非常重要的。
運動員都會告訴你,為了成為一個獲勝者,你必須認為你是個獲勝者。因為當你信心百倍地參與競爭時,會領略到“搏殺”的刺激,獲得成功瞬間的興奮滿足;當你心事重重、無精打采,或過度緊張時,又會嚐到不安、沮喪煩躁和焦慮的滋味。臨場的這些心理體驗會直接影響到你的成敗。
拳擊就是很好的例子。拳擊比賽很容易得出結果:一勝一負。但總是力量最大、速度最快、耐力最強的一方獲勝嗎?事實並非如此。如果體質較弱的一方有較好的自我感覺,也有可能獲勝。相信自己會勝的一方比沒有這一信心的另一方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拳擊術語中,這叫“最佳競技狀態”。帶著自我失敗感覺的拳擊手的發揮容易失常:他會故意不用力,因為他害怕他的對手避開他。
情緒好會使一個人有更大的耐力,反應更為敏銳。它使腎上腺素流動,給拳擊手補充其他一些東西,使他發現自己做什麼事情都得心應手。身心配合默契,就不容易失敗。
生活中的道理也與此類似。常常可以聽到這樣的事情:考場上,一個平時成績優秀的學生會因臨場的狀態不佳,而使頭腦一片空白,反應遲鈍、思路閉塞,表現出浮躁不安,結果高考落榜。
每個人都擁有若幹種能力。在很多事情上,你都有自信、勇氣、衝動,或者是冷靜、輕鬆、堅定、決心,創造力、幽默感,敢冒險、靈活,隨機應變……所有這些能力,細想一下,你會發覺它們都是一種感覺,一種內心裏的感覺。
即使有知識、技能和其他的資源能助你,使用這些資源的原動力,仍是這種內心裏的感覺。沒有這種感覺,我們即使具備了這些資源也不會去用,或者用不好。
因此,生活中情緒健康的人,往往表現出堅毅、愛和麵對現實的活力。他們
神采煥發,專注負責,勇於開拓,肯冒險犯難;他們敢及時把握機會,而不優柔寡斷;他們不逃避現實,所以了了分明,好運氣更容易降臨在他們身上。這樣的人處於最佳競技狀態中。相反,情緒不健康的人,競技狀態比較差,更容易遇到失敗。
情緒影響你的幸福指數
情緒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讓你享受快樂,也可以讓你的幸福消失。那麼,如何讓情緒為我們助威,讓我們走出低穀,走向幸福呢?
自我寬容,不要放棄幸福
麵對眼前令自己愧疚痛心的事,要學會寬容自己,自我責備是痛苦的。覆水難收,痛苦隻會讓我們沉淪,從而放走現在的幸福。或許我們可以補救自己的過失,但我們仍然要懷著快樂的心情去做。
瑪格麗特·桑斯特是一位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十幾年前,她遇到一位一條腿嚴重扭曲的男孩。極富同情心的瑪格麗特立即將這個男孩帶到醫院做了外科檢查。
檢查後發現,如果經過一係列的手術,小男孩的腿是完全有可能康複的。經過多方奔走和說服,醫院同意減免一部分醫療費用,一位銀行家開出了一張限額支票,小男孩的家人以及瑪格麗特本人也籌集了一部分資金。一切都進展得非常順利。
“當有一天,我看到小男孩居然跑了起來,”瑪格麗特回憶道,“我的淚水抑製不住地流了下來。”
“現在,小男孩已經變成了一位健壯的小夥子,”瑪格麗特向她的聽眾問道,“你們知道他今天是做什麼的嗎?”瑪格麗特頓了一下:“他因為搶劫,正在監獄裏度著他的三年刑期。”
說到這裏,台下一片寂然,瑪格麗特已是淚流滿麵。她哽咽著繼續講述道:“這是我一生中最愧疚的一件事情。我隻顧忙於教他如何走路,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教他應該往哪裏走!”
正如上文的瑪格麗特·桑斯特,每一個人做了愧疚的事後都會不安與後
悔,但愧疚無法挽回我們的失誤。心理專家這樣忠告我們:把苦惱與不幸看作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當我們遭遇不幸,抬起頭嚴肅對待它,並且說:“沒事的,這一切都會過去。”有時候,雖然我們做得不對,但對予無法挽回的現實,我們也應當笑著應對。自責並不能使自己的過失減輕,隻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瑪格麗特·桑斯特做得已經很好了,她幫助小男孩治療殘疾,已經對男孩是很大的恩賜。但如果把男孩的墮落也歸結到瑪格麗特·桑斯特身上,那便成了錯誤,這樣的話,誰還敢繼續去做社會公益事業呢?
一天,同學們發現講桌上一隻裝滿牛奶的瓶子豎立在一個很重的石罐中。
上課的時候老師拿起牛奶瓶,朝石罐裏用力摔去。同學們看著石罐裏的瓶子殘片,很驚詫地看著老師。
“同學們,這堂課與我們的課文沒有關係,我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老師指著石罐中的牛奶繼續說,“你們可以永遠為這杯牛奶感到惋惜,可是這種惋惜沒辦法使牛奶和瓶子恢複原樣。生活中如果發生了無可挽回的事情,記住這隻瓶子。”
當我們為一些小事在精神上折磨自己,我們的身體也同樣受到了打擊。明明知道事實無法挽回,卻偏要去挽救;明知道已經失去,卻偏要固執地去為此痛苦不已。這樣做,不僅無益而且對我們的身體、生活,甚至人生都是無謂的浪費。
學會自己寬容自己,別把手中的幸福輕易放棄,即使有些事不可挽救,我們也要懷著快樂的心情去做。
莫懷千歲憂,抓住即時幸福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憂鬱會左右現實嗎?不會!所以,放下憂愁,不要為自己不能控製的現實影響自己的情緒,幸福可能轉瞬即逝,要抓住現在的幸福。
你是否經常為一些自己無法控製、不能幹預的事憂心忡忡呢?當你在廣播、新聞聯播或者報紙上看到如下新聞時,你會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新華網巴格達7月7日電,伊拉克官員7日晚間說,薩拉赫丁省一個村莊的露天市場當天遭到汽車炸彈襲擊,目前死亡人數已升至156人。
中新網7月8日電綜合報道,美國一架直升機當地時間7日意外墜入紐約哈得孫河,警方稱機上8人獲救。
2007年7月5日,在墨西哥西北部錫那羅亞州首府庫利亞坎機場,一架小型運輸機起飛時滑出跑道。據墨西哥警方稱,造成至少9人死亡,15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