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茫茫宇宙存在外星人嗎?(1 / 3)

1.奇妙的宇宙

宇宙之謎

浩瀚無邊的宇宙之中,孕育了無數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奇妙生命體,它們使宇宙間美麗的星雲富有生氣,其中更有出類拔萃的強勢生命體擁有掌握家鄉星雲命運的力量。但宇宙是神秘多變而不可捉摸的,在恒久悠長時間的裏,她靜看無數生命體在她掌握下滋生,成長,強大,衰敗,滅亡,而後是等待下一次生命之花的嶄放。這個過程中隱藏了無數美麗神奇的故事和傳說。

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傳說,一個在宇宙間流傳了不知多久的傳說。故事裏說,曾經宇宙裏生命體之間的交流一度達到過輝煌的顛峰時代,那時生命體們之間的關係和文明的發達是宇宙正時空間中有過的最高高度。一切應該是完美的,可是當事物走到極至之後,必定會依照宇宙間恒古的規律,滅亡!然後再開始新的發展。所以這個輝煌的顛峰時代完成了它神奇的使命,在宇宙裏某種茫茫的指引下開始走向終點。不知道或者根本沒有什麼原因,原本祥和的宇宙進入了混亂的——大宇宙征戰時期,宇宙裏所有能力爭逐霸位的生命,無不各顯輝煌,一放異彩,漫長的戰爭之後,帶來的自然是種族的滅亡和衰敗,宇宙正時空間的文明有顛峰跌到了最低穀。而大宇宙征戰時期僅存的強者是這一時期宇宙文明最後的遺孤,其他的生命不是戰敗滅亡,便是在戰後的衰敗中慢慢由宇宙的時間巨輪碾碎消失,被遺忘在宇宙中的某處。

雖然在已經產生生命的某個地方,可能隻有1%會發展成高度複雜有智力的生命形態,但是行星的數目是那麼龐大,有智力的生命必然是宇宙的自然組成道聽部分。

既然我們如此堅信宇宙中存在著其他有智力的生命,那麼我們為什麼還未見到外層空間來訪的客人呢?首先,他們可能在幾千年前或幾百年前已來過我們地球,並且發現我們地球漢時普遍存在著的原始狀態同他們的先進的知識相比是索然無味的。美國一位重要的射電天文學家羅納德.布雷斯韋爾教授在《自然》雜誌上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假如有如此高級文明生命訪問了我們的太陽係,很可能會在離開太陽係時留下自動化信號裝置,等待先進文明的覺醒。這種自動化信息裝置,在接收到我們的無線電和電視信號後,完全有可能把這些信號發回到原來的行星。

然而,在和外星人聯係中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分隔我們的天文距離。據合理推算,外星人離我們平均距離也有100光年之遠(1光年是光以每秒186,000英裏的速度在一年內走的距離即6萬億英裏)。無線電波也是以光速傳播的。假定外星人的這種自動化信息裝置接收了我們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第一次廣播信號,那麼這個信號在發回到原來的行星途中剛剛走了一半路程。同樣,我們目前使用的原始化學火箭,雖然把人送入軌道,但尚不能把我們送到離我們最近、相距4光年的其他星球上去,更不用說幾十光年或幾百光年遠的地方了。

幸運的是,有一種我們可以和其他智力生命通迅聯係的“唯一合理的方法”,正如活爾特.沙利方在其傑作《我們並不孤獨》中闡述的。這種通迅聯係要靠21厘料波段,即每秒1420兆周的精確無線電頻率。這個頻率是空間氫原子釋放的自然頻率,是在1951年被人類發現的。這個頻率是宇宙中任何射電天文學家都應該熟悉的。

一旦這種波長的實際存在被發現,提出把它作為星際間唯一可辨認的廣播頻率就為期不遠了。沒有這手段,要想尋覓其他星球上的智力生命,就如同去倫敦見一位朋友,事先未約定地點,而荒唐地在街上遊逛,以期待碰巧遇上一樣。

我們先看看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陽係中的第三顆行星,太陽又是浩瀚銀河係中的一個恒星(有行星環繞的星球),而整個宇宙有至少有10000一顆星球有著像地球一樣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而它在遙遠的一個角落呢。

部份的科學家認為,外星人是有的,隻是太遠了,以目前的科技來說,我們無法那個星球甚至無法與外星人連絡。

那人們在人類曆史上能不能找到外星人的代言人呢?當然是“能”。摩西在西乃山頂見到了耶洛因(耶洛因在希伯來語中意指神,就如在聖經原本上寫成諸神,耶洛因不是單數而是複數)。耶穌、佛陀、穆罕默德和其他偉大的預言者們都主張過自己是來自天空的更高存在的代言人。他們所傳的訊息無比賢明而強烈,我們的文明就是源由他們的訊息而立的。這個訊息已流傳了幾千年,多麼驚人啊!

在一切以科學理解的時代,當宗教、傳說、神話中的存在被解釋成他們是來自外星球的存在時,才能得到圓滿的結論。宗教、傳說、神話中有很多描寫先進科學技術的部分,如破壞城牆的號角聲、打雷聲、巨大的流水聲中降落的火輪等。我們又在世界到處都能發現證明祖先們與擁有比我們先進的文明的外星文明接觸過的很多考古性建築物和遺物。

人們的心中正湧現出接觸外星人的願望,飛碟和麥田圈告知人們外星人就在近處。但還是有眾多疑問,即還不知他們到底是誰?抱著什麼意圖?此外,我們還不知在何時何地怎樣和他們接觸以及不知我們想招待他們並做好準備時,怎樣才能把這一點告訴對方。連接他們和我們之間,並為接觸的最後準備階段上,為了幫助我們而需要代言人的時候時,可以說,那個時候就是現在。現在我們地球上有沒有適合做代言人的人呢?這個人要以對飛碟的出現有責任的外星人的名義代言,而且擁有支持他的主張的證據以及要告訴外星人希望用什麼方法接觸,期望我們什麼等等。

但是我們精神上的準備並非在此停住。如今我們目擊非常奇妙的現象,在全世界有數百萬人目擊到了奇怪的火光和像宇宙飛船似的東西飛向天際。難道這不是預告之中的天空的跡象嗎?

但不管怎麽說,地球是一顆美麗的星球,有山水、有動物、花草;身為人類的我們有幸能利用地球資源、創造曆史。我們應該要重視環境保護、生態保育不要因為自己的需要,而破壞了屬於所有地球生物的生存空間。讓我們來做保衛地球的尖兵讓地球成為宇宙中最美麗的星球;有沒有外星人似乎就不是那麽重要了。

2.宇宙的命運

把宇宙當作一個整體來認真研究的宇宙哲學,可能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平凡人而言,還是一門嶄新的科學,而在這門博大精深的科學中,我們對宇宙的最終命運之謎了解得最少。不過,人類現在已經發現了幾條能夠揭示宇宙命運的線索,這其中有一些線索能夠給人帶來希望,但另一些線索卻讓人感覺沮喪。

兩條線索

好消息告訴我們,在短時間內人類是不會被宇宙“掃地出門”。宇宙非常至少能夠把現在這種適於生命存在的狀態再維持l000億年。這相當於地球曆史的2O培,或者相當於智人(現代人的學名)曆史的5O0萬倍。假如人類在公元1000億年的新年到來之前就突然滅亡,並且不能放焰火慶祝新年的來臨,那一定不能說是宇宙本身的錯。

壞消息告訴我們,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能夠永遠存在的。宇宙可能不會消失,可是隨著時間推移,它可能會讓人覺得越來越“不舒服”,並且最終變得不再適於生命存在。計算這種情況何時會出現以及將會怎樣出現確實是一門令人心情抑鬱的科學,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項研究本身也有一種冷酷的魅力。從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1929年發現宇宙正在膨脹以來,經典的“創世大爆炸”理論經過了幾十年的不斷修改。根據這一理論,宇宙的最終命運將取決於兩種相反力量之間的“拔河比賽”的結果。一種力量是宇宙的膨脹,在已經過去的10O多億年的時間內,宇宙的擴張始終在使星係之間的距離拉大。還有一種力量就是這些星係與宇宙中全部其他物質間的萬有引力:它好像一個製動器,可以使宇宙擴張的速度漸漸放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就像萬有引力足夠使擴張最終停止,那麼宇宙就注定會發生坍縮,並最終變成一個大火球——同創業大爆炸相當,不過過程正好相反的“大崩墜”。假如萬有引力不足以阻止宇宙的待續膨脹,那麼它最終將變成一個令人感到“不快”的黑暗和寒冷的世界。恒星是通過使氫原子核(主要是氫和氦)發生聚變反應形成較重的原子核來產生能量的。如果恒星內部儲存的氫和氦全部消耗完畢之時,而日漸衰老的恒星上燃燒的火焰會因為沒有新的原子來替代將近消亡的原子而熄滅。與此同時,宇宙會慢慢衰變為一個一團漆黑的空間。

一個結局

由上述分析來說,每一種結局看起來都像在預示生命的死亡。假如宇宙的最終命運是熊熊大火,“大崩墜”就能熔化一切,甚至亞原子粒子也難逃厄運。另一方麵,假如宇宙以無邊的寒冷和黑暗而告終的話,宇宙中的生命形式就有可能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例如,智慧生命可以通過從洞中提取引力能來獲得能源從而維持自己的生存。不過,在全部的物體都已經衰退到幾乎相同溫度(略高於絕對零度)的情況下,再想辦法來保持生存,就好比是要用—池死水來推動水磨一樣難辦。

但是,人類的最終命運到現在還不能判定,原因就是我們還無法判斷擴張和有行引力這兩者究竟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很多天文學觀測的結果支持前者,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其中之一是令人大傷腦筋的“暗物質”問題。科學家們對星係運動方式的研究顯示,星係中蘊藏著極大的非星係內部引力。從上述分析中,說明人類可以看到的恒星和星雲不過隻占宇宙物質總量的1%至10%。還有很多物質是看不到的,並且這些物質是不發光的。

現在,還無人能知道宇宙中這些暗物質究竟是什麼。但一種可能性是它是由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構成的。在我們能夠確定暗物質的成分並用數學方法對其進行計算之前,以我們目前能夠看到的一切為基礎對宇宙的未來進行預測是絕對靠不住的,這就像是首先在鄉村俱樂部對幾個打高爾夫球的人進行民意測驗,然後根據測驗結果來預測全國大選的結果一樣缺乏可信性。同時,諷刺文學作家和宿命論者對於這種“火或冰”的結局也感到了一種帶有苦澀意味的滿足,這充分反映出人類,思維意識的精髓:沒有人可以活著脫離中活的苦海。而這正是使我對這一宇宙的最終命運產生懷疑的原因。人類在用科學方法研究宇宙哲學的過程中總出了很多重要經驗:很多時候,宇宙的發展變化並不會跟著人業已確立的思維方式——來認識宇宙,人類需要轉變新的思維方式。

在20世紀裏誕生的概念,像愛因斯坦的彎曲空間、海森伯格的不確定原理等使我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同時人們也認識到每時每刻都有數以萬億計的亞原子粒子在我們的身體裏快速運動但卻並未造成任何損害,這些都是現代宇宙哲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所以我認為我們有理由假設在即將到來的新世紀裏;人們將敞開大門接受一些更加奇異的概念。所以,我們也許可以從還沒有打開的大門下麵窺見門後放出的幾道光線,但在這道光線的輔助下我們可能就會對宇宙的未來作出進一步的準確預測了

不確定因素

說到和宇宙終結命運有關係的一個不確定因素和膨脹理論有關,根據這一理論,宇宙始於—個像氣泡一樣的虛無空間,這個空間最初的膨脹速度要比光速快得多,宇宙學家之所以相當重視膨脹理論是因為這一理論解決了一些創世大爆炸理論的早期版本所無法解決的問題,此外,膨脹理論對於研究宇宙的最終命運也有—些啟示作用。其中包括:最初推動宇宙高速膨脹的力量(有時根據它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式中的代號用希臘字母入表示)在宇宙像“打嗝”一樣膨脹結束之後也許並沒有完全消退。它也許還存在於宇宙中,潛伏於虛無的空間,持續推動宇宙不斷擴張,就像引導員在幕間休息結束後有禮貌地引導觀眾回到劇場一樣。

科學家們通常對遙遠的星係中正在爆發的恒星所做的觀測證明,這種正在發揮作用的膨脹推動力有可能確實存在。假如果真如此,決定宇宙未來命運的拔河比賽”就不但涉及宇宙的擴張和萬有引力的製動作用,而且還和微妙的徘徊不去的膨脹推動力所產生的能夠使宇宙無限擴張下去的渦輪增壓作用有關。

不過,最能激發起人們興趣的未知數可能是智慧生命本身在宇宙中所扮演的角色。就像物理學家弗田曼·戴森所說:“如果不將生命和智慧的作用考慮在內,對遙遠的未來進行詳細的預測是不可能的。”在這裏,我們暫且不去評論它的好壞,地球很大的一部分的確已經被—種有實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操縱它的生存環境的智能物種所改變。

和這個比較相似,存在於遙遠未來的先進文明也許有能力熔化很多恒星甚至整個星係,從而生起一堆巨人的“營火”,或者使宇宙的長期發展朝著對這—文明有利的方向前進。在宇宙逐漸衰亡的沒落時期,生活可能會變得很枯燥乏味,不過這種生活也許會持續很長時間。試想一下我們能夠看到的宇宙在未來1萬億年時間裏可以動用多少天然智能和人工智能資源吧。分析一下,那種極速發展的智慧和以19世紀的熱力學知識為基礎、認為人類遲早會滅亡的觀點到底誰能勝出呢?

因此,就讓我們都拭目以待吧,就像愛因斯坦在寫給一個對世界的命運感到憂慮的孩子的信中所說的:“至於談到世界末日的問題,我的意見是:等著瞧吧!”

3.膨脹或脈動的宇宙

在這一年,一個默默無聞的前蘇聯數學家弗利德曼,應用不加宇宙項的場方程,得到一個膨脹的、或脈動的宇宙模型。弗利德曼宇宙在三維空間上也是均勻、各向同性的,不過,它不是靜態的。這個宇宙模型隨時間變化,分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三維空間的曲率是負的;第二種情況,三維空間的曲率為零,也就是說,三維空間是平直的;第三種情況,三維空間的曲率是正的。前兩種情況,宇宙不停地膨脹;第三種情況,宇宙先膨脹,達到一個極大值後開始收縮,然後再膨脹,再收縮……因此第三種宇宙是脈動的。弗利德曼的宇宙最初發表在一個不太著名的雜誌上。後來,西歐一些數學家物理學家得到類似的宇宙模型。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知道這些膨脹或脈動的宇宙模型後,很激動。相比之下,他覺得這比自己的模型做得好,應該放棄,而弗利德曼的模型才是準確的宇宙模型。

並且,愛因斯坦還作出聲明,稱自己在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上加宇宙項是很錯誤的,場方程不應該包含宇宙項,而更應該是原來的老樣子。不過,宇宙項就像“天方夜譚”中從瓶子裏放出的魔鬼,再也收不回去了。後人並沒有聽取愛因斯坦的意見,而是繼續討論宇宙項的意義。因此,現在的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分為兩種,其中一種不含宇宙項,而另一種含宇宙項,這些都在專家們的應用和研究中。

大約是在1910年左右,有些天文學家就發現很多星係的光譜有紅移現象,個別星係的光譜還有紫移現象。這些現象可以用多譜勒效應來解釋。遠離我們而去的光源發出的光,我們收到時會感到其頻率降低,波長變長,並出現光譜線紅移的現象,也就是光譜線向長波方向移動的現象。反之,向著我們迎麵而來的光源,光譜線會向短波方向移動,出現紫移現象。這種現象與聲音的多普勒效應相似。很多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覺:迎麵而來的火車,它的鳴叫聲特別尖銳刺耳,遠離我們而去的火車其鳴叫聲則明顯遲鈍。這就是所謂聲波的多普勒效應,麵對撲麵而來的聲源發出的聲波,人會感到它的頻率增高,而漸漸遠離我們的聲源發出的聲波,人則會感到它的率下降。

假如現在認為所謂星係的紅移、紫移,都是多普勒效應,那麼大部分星係都是在遠離我們,隻有個別星係向我們靠近。隨後進行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那些個別向我們靠近的紫移星係,都在我們自己的本星係團中(我們銀河係所在的星係團稱本星係團)。其實本星係團中的星係,大部分紅移,小部分紫移;但是其他星係團中的星係就全部是紅移了。

在1929年的時候,美國的天文學家哈勃對當時的一些觀測數據進行了總結,提出一條經驗規律,河外星係(即我們銀河係之外的其他銀河係)的紅移大小正比於它們離開我們銀河係中心的距離。因為多普勒效應的紅移量和光源的速度是成正比的,因此,上麵所說的定律也可以表述為:河外星係的退行速度和它們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

V=HD

在這個公式中,V是河外星係的退行速度,D是它們到我們銀河係中心的距離。這個定律稱為哈勃定律,比例常數H稱為哈勃常數。根據哈勃定律來分析,全部的河外星係都在逐漸遠離我們,並且離我們越遙遠的河外星係,離開得速度也會更快。在哈勃定律所反映的規律和宇宙膨脹理論正好相符。個別星係的紫移也能夠這樣來說明,本星係團內部各星係要圍繞它們的共同重心轉動。所以,一定會有一少部分星係在某些時間內向我們的銀河係靠近。不過,此種紫移現象和宇宙整體的膨脹沒有關係。

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哈勃定律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弗利德曼的宇宙模型。但是,假如查看一下當年哈勃得出定律時所用的數據圖,人們會感到驚訝。在距離與紅移量的關係圖中,哈勃標出的點並不集中在一條直線附近,而是比較分散的。哈勃怎麼敢於斷定這些點應該描繪成一條直線呢?一個可能的答案是,哈勃抓住了規律的本質,拋開了細節。另外一個可能性就是,哈勃已經知道當時的宇宙膨脹理論,因此大膽認為自己的觀測與該理論一致。以後的觀測數據也更加精確,數據圖中的點也越來越集中在直線附近,哈勃定律最終被大量實驗觀測所確認。

4.宇宙的誕生

誕生的宇宙

廣闊宇宙從何而來,這是一個從古至今都吸引人研究的問題。遠古時期,我國就流傳著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西方則創造了一個“上帝”。《聖經》中是這樣記載的,上帝用說話的方式要來了天地萬物、光明和黑暗。因為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一遇到解釋不了的一些奇怪自然現象的時候,可能就會編出一些神話用事,借助神靈的威力,這一點也是能夠理解的。

時間過去了幾千年,曆史前進到了現在,關於宇宙的模型也有了好幾個蘊藏著科學內涵的說法,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大爆炸宇宙學”,它也可以解釋許多的觀測事實。這個理論的內涵就是,認為“我們的宇宙”——“觀測到的宇宙”曾經有過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一段時間裏,宇宙體係在持續膨脹著,物質密度也可能會從密到疏進行演化。事實上,這一由熱至冷、由密至疏的過程就像一次龐大規模的爆炸。

它的具體操作過程,能夠這樣來理解:宇宙早期,如同一個“原始火球”,它具有100億度以上的高溫和很大的密度。就是由於高溫,“原始火球”非常不穩定,大概是在200億年前,它爆炸了,於是整個體係迅速膨脹著。宇宙之中實際上充滿了中子、質子、電子、光子和中微子等這些基本形態的物質。膨脹始終在繼續,但溫度能夠快速地降下來。

隻要短短幾分鍾,溫度就可以下降10億度左右,這時中子就會失去自由存在的條件,它要麼發生衰變,要麼和質子結合成重氫、氦等元素,宇宙中的化學元素就是從此時開始形成的;等溫度下降至1OO萬度後,早期形成化學元素的過程暫時結束;降至幾千度時,爆炸產生的強烈輻射繼續衰退,宇宙間遍布氣態物質。最後,氣體慢慢凝聚成氣雲,接著演化成各不相同的恒星體係,直到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

在現實中,有人模仿按比例尺畫地圖的樣子,把過去的近200億年的宇宙演化曆程濃縮到一年中,得出一個非常直觀和有趣的“宇宙日曆”:1月10日,大爆炸,宇宙誕生;5月1日,浩瀚的銀河係誕生;9月9日,太陽係問世;9月14日,地球形成。9月24日,地球上原始生命出現;11月12日,綠色植物破土而出;12月26日,更高級的哺乳動物來到了這個世界。12月31日0時22分30秒,原始人類站在地球上;23分46秒,北京猿人開始用火;23分59秒,中國曆史延續到春秋……宋代;24分,全球進入了迄今仍在繼續的現代化社會……從上述列表中我們能夠看出;人類曆史其實就是宇宙歲月中非常短暫的一瞬間。

宇宙的形成果真是這樣的嗎?現在,沒有人能夠給出肯定的答複,可是比起其他宇宙模型的觀點來,大爆炸宇宙學是的確可以很好地解釋人們知道的神奇的宇宙現象,以下我們就來看看這些事實:據現在觀測到的宇宙間所有的天體年齡都沒有發現超過或者等於200億年的,原因就是它們都誕生在宇宙溫度快速下降之後,太陽隻不過是50億年前的產物。

相關觀測還發現,很多星係的光譜事實上都有“紅移”現象。天文學家們了解,若發光體朝著離開我們的方向運動之時,人們接收到的光譜線就會移到紅色的這一端。星係光譜的紅移也就意味著它們是在遠離我們而去,或者說它們正在退行。所謂退行,其實就是說明宇宙正在膨脹,這就像一個氣球上的各點,在吹氣球的時候各點的距離會因氣球脹大而增大是一個道理。在1929年的時候,美國天文學家哈勃(EdwinPowellHubble,1889~1953)了解到星係退行的速度和離人類的距離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說距離越遠,退行速度也越快。人們把這個規律稱作“哈勃定律”。

而第三個事實就是,天文學家們得出結論,在各不相同的天體上,氦的含量都很大,比例也差不多一樣,大概占30%。如果單靠恒星本身的核反應機製是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氦的,而“大爆炸”早期的高溫,卻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點。

另外一點,大爆炸理論的提出人之一,原蘇聯科學家伽莫夫(1909~1968)曾經預言,今天的宇宙很冷,隻有絕對溫度幾度。在1965年的時候,這個預言被證明了,美國的科學家發現了漫布於整個空間的“微波背景輻射”,它的溫度大概是3K,它們研究得出的這個結果在定性上和定量上都和大爆炸宇宙理論相符合。

但是,大爆炸理論也是有局限性的,宇宙中還有很多疑問解答不了。如,讓天文學家們著迷了17年之久的宇宙膨脹。這種“砰”然一聲後的自我膨脹將會有一個什麼結果呢?是膨脹到一定程度時,天體間的引力使它停止,然後收縮、升溫又回到“原始火球”,再爆炸?還是出現一個在擴張和崩潰之間實現臨界平衡的宇宙?或者最終導致一個具有“負曲線”和無限未來的宇宙呢?又如,上麵理論的提出和觀測到的事實都是建立在“我們看到的宇宙”,也就是“總星係”中的,這就是所謂狹義的宇宙,是“我們的宇宙”。除此之外,那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又是何種模樣?這又是一個疑問了。

5.宇宙大爆炸說

宇宙爆炸

在現實中,人們是依據什麼推測出曾經可能有過宇宙大爆炸呢?這主要就是依賴天文學的觀測與研究。我們的太陽不過是銀河係中的一兩千億個恒星中的一個。就如我們銀河係同類的恒星係——數不計數的河外星係。在觀測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那些遙遠的星係都在遠離我們而去,距離我們越遙遠的星係,飛離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就形成了現在膨脹的宇宙。

針對這一點,人們開始思考,假如把這些向四麵八方遠離中的星係運動反過來看,它們可能當初是從同一源頭發射出去的,是否在宇宙之初發生過一次難以想象的宇宙大爆炸呢?以後,人們接著又觀測到了布滿宇宙的微波背景輻射,這說明大概在137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所產生的餘波盡管是微弱的但的確是有的。這一發現對宇宙大爆炸論是個重要的支持。

對於現代宇宙學來說,宇宙大爆炸論是它的重要流派,它可以很到位地解釋宇宙中的某些基本問題。盡管宇宙大爆炸理論在20世紀40年代才提出,但是20年代以來就有了萌芽。在20年代的時候,很多天文學者都觀測到一個現象,不少河外星係的光譜線和地球上同種元素的光譜線對比,都會有不同地波長變化,也就是紅移現象。

直到1929年,美國的天文學家哈勃發表結論總結:星係譜線紅移星與星係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成正比的規律。在他的這一理論中,他指出:假如認為譜線紅移是多普勒效應的結果,那麼就表示河外星係都在離開我們向遠方行走,並且距離越遠的星係飛離我們的速度越快。總結來說,這就像是一幅宇宙膨脹的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