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燭
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一群中外文學大師“活”著向我們走來。他們不像在一些文學史裏那樣,被閹割冷凍裝進大大小小的盒子裏。雖然“座次”排得井然有序,其生氣卻蕩然無存。作家洪燭的評點,與其說是理性的評判,還不如說是在感性地接觸。感受大師,體驗大師,用心靈擁抱大師,試圖以自己之心揣測大師之心,走進他們的作品,走進他們塑造的人物,走進大師們或煎熬或狂喜的靈魂之中。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作家洪燭和大師的心靈交融,大師的血液在作家洪燭血管裏躍動,長盛不衰的文學血脈就這樣奔騰不息。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兩種心靈——大師的心靈和作家洪燭的心靈,我們現在是透過作家洪燭的心靈脈動來觸摸大師的脈搏。當然,二者並不總是契合的,有時重疊,有時也會分岔,這倒更顯示出文學血脈的豐富與繁雜。並不見得是壞事。但我們從作家洪燭對文學殿堂裏諸多大師的或取或舍上,以及對大師身上所感興趣的方麵,可以發現許多令人深思的東西。
“行萬裏路,讀萬卷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及“書到用時方恨少”呀什麼的。強調的都是讀書的數量。其實質量也是很重要的。書不在多而在精,會讀書的首要條件即是會選書。選書就跟選美似的,既令人目不暇接、心旌搖蕩,又必須理智地掌握好標準與尺度。這是需要經驗的。總有些書會衝你回眸一笑,令三千粉黛無顏色。你和你選中的書、讀過的書,肯定是有一種冥冥之中的緣分。而它們會對你的性格、情感、修養乃至生活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人生有限,書海茫茫,你不得不變得苛刻一些。書是人類文明的壓縮餅幹,是你精神生活的幹糧,當然要選擇高營養高蛋白的,若口感也不錯就錦上添花了。讀書是為了補血補鈣,為了清心明目,為了修身養性,所以不愛嚼“口香糖”。書不在多而在精,並且還要讀透了,才有助於消化與吸收。從這個角度來說,再好的書也是半成品,需要讀者付出另一半的勞動,才能夠產生“化學反應”,而不能隻是“物理反應”,才能夠溶化在血液裏,成為靈魂的燃料與動力。你在讀書,書也在讀你;人在挑書,書也在挑人……讀書的過程是一次深呼吸。你在給書進行“人工呼吸”,在你溫情的撫慰下,書果然就活了過來——至少,那裏麵的情節、人物乃至哲理,栩栩如生。讀死書與死讀書,都是不可取的,是笨拙的方式。有心人才能點鐵成金。哲學家說過:我思故我在。對於我輩:我讀故我在。書是一麵鏡子,使人照得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