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北洋軍閥:新時代門檻上的迷茫者(1 / 3)

民國曆史紛繁複雜,人物和事件特別多,加上軍閥混戰,多個政權並存,旁觀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入手去閱讀和觀察。

我們不妨根據時間界線,把民國曆史分為不同的時期,讓複雜的曆史清晰起來。大致上,民國可以分成兩個時期。從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到1928年4月張學良在東北宣布易幟是第一個時期,我們習慣把它稱為北洋軍閥或者北洋政府時期。從1928年4月到1949年是第二個時期,一般被稱為國民政府時期。國民政府時期的21年曆史是民國史的“顯學”,說得很多,大家知之也多。而北洋政府時期因為人事複雜,政局動蕩,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一般讀者如果沒有專心研究過,都不太清楚其中的彎彎繞繞。通過觀察各派軍閥,我們大致能夠梳理清楚北洋政府時期的曆史脈絡,也能明了民國的第一個麵相。

北洋軍閥時期一共16年,可以進一步分為四個階段:從1912年到1916年是袁世凱統治的4年;從1916年到1920年是皖係軍閥段祺瑞執政的4年;從1920年到1924年是曹錕、吳佩孚的直係軍閥統治的4年;從1924年到1928年是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奉係軍閥控製北京政府的4年。每個階段恰好都是4年。

如此劃分,並不是完全精確的。在每個階段開始時都有一段過渡時期,比如1912年袁世凱攝取政權的時候,存在著一年左右的袁世凱和革命黨人共同參與政治的過渡時期。而段祺瑞的皖係軍閥在袁世凱死後也曾經有段時間和總統黎元洪分享政權,其間種種不和還導致了“府院之爭”;曹錕、吳佩孚的直係軍閥在1920年聯合奉係軍閥張作霖一起排擠掉段祺瑞上台,他們和奉係有過一段合作時期;1924年奉係軍閥張作霖又聯合馮玉祥的國民軍和已經下野的段祺瑞一起推翻了曹錕、吳佩孚的直係政府,他們三方存在著一個共同執政的時期。所以說四個階段劃分並不是絕對的。

|民國說明書||北洋軍閥:新時代門檻上的迷茫者|北洋政府的體製也在變。前三個階段基本上是正常的政府結構,有總統作為國家最高元首,有國會和內閣;第四個階段開始的時候存在一個執政府,沒有總統和國會,段祺瑞以“臨時執政”的名義為國家的最高元首。段祺瑞在1926年因為“三一八慘案”下台,張作霖粉墨登場。他幹脆成立了一個軍政府,自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大元帥。因此存在著一個從總統到臨時執政到軍政府到大元帥這麼的一個過渡。時間劃分和曆史梗概,是枯燥的。但是它為我們認識下麵鮮活的細節與曆史主幹,提供了標尺。

袁世凱為什麼要當皇帝?

說到北洋軍閥,必須從袁世凱說起。袁世凱不僅是北洋政府的締造者,也是北洋各派軍閥的締造者,北洋各派軍閥幾乎都是從袁世凱那裏分裂出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袁世凱的曆史評價很低,長期是一個白臉的形象。在評價最低的時候,袁世凱受千夫所指、萬人唾罵,他在河南的墳墓都被人給挖了,骨灰揚棄,現在袁世凱好像還剩下幾根枯骨存放在河南安陽的博物館裏。

最近十幾年來,也就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國內對袁世凱的評價正麵起來,他的形象得以上升,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袁世凱在中國近代社會轉型、國家發展過程之中做出的貢獻,尤其是袁世凱引進了許多西方的器物文明和近代製度,對中國社會的改革起到了相當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不管袁世凱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他身上有一個致命的汙點是沒有辦法抹去的,那就是他在1916年悍然稱帝,複辟帝製。每一個政治人物,他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地位,就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對於袁世凱來說,他在中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掌握了國家政權,那麼他就有責任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找到正確的道路。但是,袁世凱非但沒有去找正確的社會發展道路,反而進行了複辟,開了曆史倒車。這一點怎麼說袁世凱都難辭其咎。

有人說袁世凱這麼做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袁世凱不開曆史倒車、不複辟,那麼他在中國曆史上的形象應該是正麵的、積極的。可惜,曆史是不能假設的。我們來看看袁世凱為什麼要當皇帝。

袁世凱一共活了57歲,從1859年到1916年。我們說他是北洋政府的締造者和民國初期多數軍閥的源頭,但實際上袁世凱生活在民國的時間隻有4年,即從1912年到1916年。他57歲人生的前53年都生活在清朝。袁世凱的一隻腳已經踏入了民國,可身體的絕大部分還留在清朝。這樣一個橫跨兩個時代的人,他的主要政治思想是傳統的,是屬於晚清的。

在晚清,袁世凱的活動又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袁世凱走的是一條傳統的中國人求官、做官、做事的路子。袁世凱出生在河南項城一個官宦人家。所謂的官宦人家主要是指他的叔祖袁甲三曾經做過封疆大吏,到他父輩的時候,家人隻是清朝普通的中級官員。家庭對袁世凱的期望值很高,希望他走科舉、考試、做官的道路。很遺憾,袁世凱讀書的能力不強,對讀書沒有什麼興趣,一輩子連個秀才也沒有考上。多次科舉落第以後,袁世凱主動放棄了這條路,利用家族的人脈關係和資源走了另外一條道路。袁家有個世交叫做吳長慶,吳長慶是淮軍的重要將領,當時統帥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慶軍駐紮在山東。袁世凱就是去投靠他。

吳長慶對遠道而來的世侄很關照,留袁世凱在軍隊裏麵幫辦營務。這裏的營務類似於現在的辦公室事務,袁世凱就相當於吳長慶的辦公室主任。袁世凱讀書不怎麼樣,但是辦事能力很強,把慶軍營務打理得井井有條,深得吳長慶的信任。後來吳長慶奉調朝鮮,平定朝鮮局勢,就帶著袁世凱去了。袁世凱在朝鮮紛繁複雜的局麵下,處置得當,嶄露頭角。於是,吳長慶回國的時候就留一半的軍隊在朝鮮由袁世凱統帥。袁世凱在之後數年時間裏,在朝鮮既要應付朝鮮內部各政治派係的紛爭,又要抵抗虎視眈眈的日本勢力的覬覦和入侵。他手上的牌很少,背後是一個積貧積弱的王朝,但袁世凱把朝鮮局勢控製得很好,並且成功遏製了日本勢力的侵犯。他幫朝鮮國王按照西方的近代軍法訓練了一支新式陸軍。這次訓練的經驗讓袁世凱對西方近代軍事有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