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市場經濟與新聞報道的變革(5)(1 / 3)

為配合黨和政府的工作,成就報道成為黨報等主流媒體日常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報道取角度要突出我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等各領域取得的成就,起到鼓舞人民士氣,激發人民群眾熱情的作用。例如,前麵所舉黃金交易所開業的報道,作為黨報的《解放日報》突出“我國黃金管理體製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標誌著我國主要金融產品的交易市場已全部建成”,這也是比較典型的從政府經濟改革工作成就出發的報道視角。

強化意義和背景。

報道事實要宣傳和信息並重,解析事實的角度也要有所差別。政府工作視角主要放在解釋政策製定的原因,報道政策執行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於國內外重大政治經濟事件要突出背景交代,深挖原因,注重分析事件產生的廣泛關聯,以供從事政治、經濟工作的領導層作為決策參考。

強化宏觀意識。

政府工作重在宏觀決策和監管,因此報道視角往往比較宏觀,從國家、地區、部門的工作全局出發,報道事件和解析政策。

案例2

申城鼓勵“在職老板”(主題)

公務員、國企領導等特殊人群出資入股仍受限製(副題)

本報上海7月2日訊記者勵漪從今天下午的上海市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上海將突破對投資者的身份限製,準許在職人員向除外商投資企業以外的各類企業出資入股。有關政策近期將在浦東新區進行試點。

近年來,上海的私營經濟發展較快,民間投資增長迅速,但仍有潛力沒有發揮出來。到去年底,上海居民儲蓄餘額達4100億元,且還在持續上升。這種現象與民間資本缺乏投資渠道有直接關係,如果有合適的投資渠道和良好的心理預期,部分儲蓄存款完全可能轉化為企業資本。

據了解,此前可以投資設立企業、成為個人股東的五類人員是農村村民、城鎮待業人員、個體工商戶、辭退職人員和離退休人員。在職人員被排除在外,使“有錢人不能投資,沒錢人戴帽投資”。

雖然放寬了投資者的身份限製,但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對禁止投資入股的特殊人群作了重申: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製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國家公務員以及參照和依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國有企業領導幹部以及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紀規定的其他人員,依然不得向各類企業出資入股。

(節選自《人民日報》華東版7月3日報道)

“準許在職人員向除外商投資企業以外的各類企業出資入股”這一新政策出台,《人民日報》作為黨報,突出的是政府製訂政策的目的:政府意識到“民間資本缺乏投資渠道”,而“如果有合適的投資渠道和良好的心理預期,部分儲蓄存款完全可能轉化為企業資本”。因此政策對宏觀經濟有開拓融資渠道、拉動經濟增長、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對這一事件,7月4日的《解放日報》(中共上海市委機關報)則在經濟新聞專版上刊登記者對工商部門、法律部門和經濟專家的專訪,詳細解讀了這一政策。同時,從提醒政府公務人員著眼,《人民日報》在報道的標題和正文都突出了“公務員、國企領導等特殊人群出資入股仍受限製”的政策規定,體現了服務核心受眾的編輯取向。

百姓視角

那麼,同樣是報道新政策,平民化的百姓視角又是怎樣處理的呢?

本市將準許在職職工出資入股(眉題)

做老板更容易(主題)

晨報訊邊打工邊當老板即將成為現實。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焦揚昨天宣布,本市將試行在企業登記中擴大出資者範圍,除國家公務員等,準許在職人員向除外商投資企業以外的各類企業出資入股。有關政策近期將率先在浦東新區進行試點。

根據這項新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製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國家公務員以及參照和依照公務員管理的人員、國有企業領導幹部以及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紀規定的其他人員(如律師、注冊會計師、法官等)不得向各類企業出資入股。除此以外的所有在職人員,包括外省市區自然人都可以在上海投資。

而自1988年《私營企業管理條例》實施以來,隻有農村村民、城鎮待業人員、個體工商戶、辭職、退職人員和離退休人員可以投資設立企業,成為個人股東。(記者秦紅)

(《新聞晨報》2003年7月3日)

不難看出:都市報是市民報,要關注市民個人的生活,關注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為市民個人決策、家庭決策提供參考,因此其報道視角更加平民化,貼近百姓,具體特點有——個人化。

報道不是隻從國家或政府的工作全局出發,而是透過百姓個人視野看待社會生活的變化,由此出發報道百姓關心的變動,解釋新聞事件對百姓生活的利弊得失的影響,供百姓決策參考。如前所述,同樣是報道黃金交易所開業,作為都市報的《新聞晨報》用“個人炒金夢想有望實現”吸引市民眼球;再比如同樣是報道“準許在職人員向除外商投資企業以外的各類企業出資入股”,《新聞晨報》的報道開篇的導語突出的是“邊打工邊當老板即將成為現實”,這也是鮮明的百姓立場、個人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