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紐約:古典書局,1990)。
2. 關於另外一些通過犯錯來學習的工程實例,從橋梁到光學投影,參見亨利·佩特羅斯基,《由失敗走向成功:設計的悖論》(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08)。
3.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關於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物理年鑒》第17卷(1905):第891~921頁。這是愛因斯坦在這個奇跡年發表的四篇優秀文章之一;參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Annus_Mirabilis_papers。
4. 漢斯·奧哈尼亞,《愛因斯坦的錯誤:天才的人性弱點》(紐約:W·W·諾頓出版社,2008)。
5. 六西格瑪程序背後的基本思想是減少方差,這樣一來,製造業或服務業的缺陷就不會發生得那麼頻繁,直到它們的頻率最終跌落到概率分布的尾部,即偏離平均值的六標準差(或西格瑪)。如果你想要一致性,這就是個很好的策略,但它可能會阻礙創新,因為創造性依賴於異常值;參見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7_24/b4038406.htm。
6. 行為經濟學領域還處在起步階段,決策心理學也才剛剛露出苗頭。莫頓·米勒是有效市場研究的先驅者,他認為行為決策研究是一個錯誤、一條死胡同。芝加哥學派的其他主要經濟學家也持有相同的觀點,其中包括喬治·斯蒂格勒、吉恩·法瑪和加裏·貝克爾。我很榮幸和他們討論這些問題。我對理性模型的評論可以在以下文章中找到:P·J·H·休梅克,“預期效用模型:變量、目的、證據和局限性”,《經濟文獻雜誌》第20卷(1982年6月):第529~563頁。
7. 例如,赫伯特·西蒙是一位早期的行為研究者。1978年,他因在決策、組織理論、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方麵的開創性工作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8. http://www.sjdm.org/;約翰·巴倫非常熱心地提供了這些會員的
信息。
9. 史蒂文·萊維特和斯蒂芬·杜布納,《魔鬼經濟學:揭示隱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實世界》(紐約:哈潑柯林斯出版社,2005);丹·艾瑞裏,《怪誕行為學》(紐約:哈潑柯林斯出版社,2008);理查德·泰勒和凱斯·桑斯坦,《助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耶魯大學出版社,2007)。
10. 凱斯·桑斯坦擔任白宮辦公廳主任,負責奧巴馬政府的信息和法規事務。理查德·泰勒是奧巴馬總統及政府的顧問。
11. 關於披頭士的這句引文摘自馬克·劉易鬆的《披頭士編年史》(倫敦:哈姆林,2000)。
12. 當披頭士在1963年12月26日發行《我想牽你的手》時,美國流行歌曲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唱片是“微笑修女”的《多米尼克》。
13. 比爾·哈裏,《披頭士百科全書》修訂版(倫敦:維珍出版社,2001),第375頁。
14. 艾倫·麥凱(編),《收獲一種平靜的目光:科學引言選集》(倫敦:泰勒與弗朗西斯出版社,1977)。
15. 參見http://www.utas.edu.au/docs/humsoc/kierkegaard/resources/Kierk-quotes.html。
16. 巴魯克·費斯科霍夫和魯斯·貝茨,“‘我知道有這麼一天’—記住曾經–未來的可能性”,《組織行為和人為表現》第13卷(1975):第1~16頁。關於事後聰明式偏差的成因,參見特裏·康諾利和愛德華·巴克薩,“事後聰明式偏差:自我吹噓還是認知偏誤?”《行為決策雜誌》第3卷(1990):第205~211頁。
17. 參見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istake?show=1t
=1315568847。
18. 對控製感的需求在以下文章中被論及:艾倫·蘭格,“控製幻想”,《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第32卷(1975):第322~328頁。雪莉·泰勒和喬納森·布朗在以下文章中就幻想的積極價值提供了一種有趣的觀點:“幻想和幸福:關於精神健康的一種社會心理學視角”,《心理學期刊》第193卷,第2期(1988):第193~210頁。控製幻想、願望思維和樂觀主義之間的關係很微妙,正如以下文章中所探討的:戴維·巴德斯庫和梅拉·布魯德曼,“控製幻想和期望偏誤之間的關係”,《行為決策雜誌》第8卷(1995):第109~125頁。
19. 理查德·克拉汀,《安慰劑的反應和無意識康複的力量》(倫敦:羅德裏奇出版社,2008)。
20. 參見http://www.enotes.com/biz-encyclopedia/hawthorne-experiments。
21. 羅伯特·弗羅斯特,《山的間隔》。奎因博登公司(1916)。
22. 《演講者的電子參考集》,汽配展覽會軟件,1994。
23. 總的來說,不為(不去選擇或行動)要比為更加安全;參見喬納森·巴倫和伊拉娜·裏托夫,“參照點和忽略偏見”,《組織行為和人類的決策過程》第59卷,第3期(1994年9月):第475~498頁。
24. 參見http://www.biographybase.com/biography/Fish_Stanley.html。
25. 參見http://thinkexist.com/quotes/soichiro_honda/。
26. 參見http://www. medleague.com/Articles/president/topquotes.htm; http://www.edisonmuckers.org/thomas-edison-lightbulb/。
27. 查克·索爾特,“失敗並不讓人討厭”,《快公司》,2007年5月,第44卷。
28. 保羅·F·拉紮斯菲爾德,“美國士兵:評論和說明”,《輿論季刊》第13卷(1949):第377~404頁。
29. 斯科特·O·利林費爾德,斯蒂文·傑伊·林恩,約翰·魯肖和巴裏·貝葉斯藤,《通俗心理學的50個神話:粉碎關於人類行為的普遍誤解》(霍博肯,新澤西州:威利–布萊克威爾出版公司,2009)。
30. G·J·S·懷爾德,“風險平衡理論的關鍵問題”,《風險分析》第2卷,第4期(1982):第249~258頁。
31. 這三個例子在以下文章中得到了進一步討論:“2007年商業史上最愚蠢的101個時刻”,《財富雜誌》;要想了解其全部內容,參見http://money.cnn.com/galleries/2007/fortune/0712/gallery.101_dumbest.fortune/index.html。
32. 耶拿·麥格雷戈,“失敗是怎樣孕育成功的”,《商業周刊》,2006年7月10日,第42~52頁。
33. 小約翰·R·斯托林斯的訃告,《紐約時報》,2009年1月19日。
34. 參見http://www.innocenceproject.org/Content/162.php。
35. 參見http://select.nytimes.com/2007/07/23/us/23bar.html?_r=1oref=slogin。
36. 蓋裏·L·威爾斯和伊莉莎白·F·洛夫特斯(編),《證人證言:心理學視角》(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1984)。另請參閱尤金·溫諾格拉德,“關於證人證言你應當知道些什麼”,《當代心理學》第31卷,第5期(1986):第332~334頁。
37. 關於群體思維的經典參考是:歐文·詹尼斯,《群體思維:關於政策決定和慘敗的心理學研究》第二版,(紐約:霍頓·米夫林出版社,1982)。關於群體思維這種心理模式的文獻評論,參見樸翁宇,“群體思維研究評論”,《行為決策雜誌》第3卷,第4期(1990年10–12月):第229~246頁。
38. 還有許多其他這樣的例子,包括臭名昭著的薩勒姆審判中所謂自閉症兒童的性虐待事件。一個過激的起訴人對家長和老師進行了控告、誹謗和拘留。兒童專家所獲得的定罪證供,是在不經意之間通過一種新的通信技術給自閉症兒童的;參見斯蒂芬·J·塞西和瑪吉·布魯克,“兒童目擊者的暗示感受性:曆史回顧與綜述”,《心理學期刊》第113卷,第3期(1993年5月):第403~439頁。
39. 凱瑟琳·舒爾茨,《犯錯:錯誤邊緣的冒險》(倫敦:波托貝洛圖書,2010)。
40. 利昂·費斯廷格,《認知失調理論》(加州帕洛奧圖:斯坦福大學出版社,1957)。
41. 斯坦利·科恩,《否認心態:了解暴行和痛苦》(劍橋,英國:政體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