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1)(1 / 3)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當人們知道徐誌摩的時候,便也知道了林徽因。大家總是在說,他們一個才子,一個佳人,隻是偏偏相遇的不是時候。然而林徽因的一生,與徐誌摩的交集僅僅隻是風月杳然,轉瞬即逝。關於她詳盡的故事,還得慢慢說起。

1904年6月10日,那個叫做“林徽音”(後來改為林徽因)的女嬰降生於浙江杭州陸官巷的一所普通住宅裏。那真是一個大家族,她的母親是她父親的第二任夫人,即之前人們所說的“妾”。她的母親是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普通女人,這個女人在她的生命裏沒有留下太多的記憶,倒是她大姑母的到來替代了母親的位置。

童年時候的林徽因生活在一個大家族裏,但是由於母親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也算是小妾,因此她是庶出。在那個大家族裏,林徽因起初並沒有什麼地位,她與媽媽以及妹妹一直飽受大娘的欺負和打壓。直到1909年,她5歲的時候,搬到了蔡官巷的一所宅院裏,和一群表兄弟、表姊妹住在一起。這裏就是她祖父的大院子,當時她的姑母也在這裏居住,並且給她了最初的啟蒙教育。在這所大宅院裏,她享受到了童年的快樂無憂,同時也產生了大戶人家少爺小姐的優越感。她的大姑母即使出嫁之後依然常年住在這個大宅院裏,因此對她的教育一直督促得很緊,這無疑給林徽因後來具有紮實的學識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林徽因從小就是一個很好強的人,也許是家庭原因,也許是個人性格的原因。等到她逐漸長大了之後,便顯露出了超群的才氣。當常年在外奔波忙碌的父親回到家裏,發現她不僅能夠很好地料理家庭瑣事,而且還才華橫溢,便決定要好好培養她。更為重要的是,林父還帶她認識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那一年,林徽因隻不過是一個十四歲的青春少女。

1920年春天的時候,她的父親要去英國講學,便帶著她一起去了英國,於是她在那邊讀中學,並且度過了幸福的少年時光。更為幸福的是,在那裏,她遇見了一個對她的寫作生涯影響特別大的人——浪漫詩人徐誌摩。他們一起在國外的日子充滿浪漫的傳奇色彩,那仿佛隻是文學作品裏才能夠看到的。多情的詩人遇見了才貌雙全的林徽因,便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麵:他甚至願意為了這個十六歲的少女,堅決要與自己尚在懷孕的發妻張幼儀離婚,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作為父親,林長民雖然沒有直白地表明同意他們交往,但是也沒有提出反對。然而,當林徽因與徐誌摩已經到了談論婚嫁的階段,林長民便把女兒帶回國了。他們先從英國到法國,然後再乘“波羅加”船回到上海。一回到上海,梁啟超便派人把林徽因接回北京,並且進入培華女中繼續學習。即使回國之後,徐誌摩依然沒有放棄追求林徽因,於第二年春天,到柏林與張幼儀進行見證離婚,隨即馬上回國找林徽因。可是那個時候,林徽因與梁思成已有婚約在身,隻是還沒有到最後的定局而已。

林徽因在出國之前便與梁思成見過麵,詩人與才女不僅相識晚了一步,而且當他終於為她拋棄妻子展開瘋狂追求的時候,才女也已為他人的未婚妻。這不是命運的捉弄是什麼?

1923年5月,梁思成因為騎一輛摩托車在路上被一輛大轎車撞倒,並且左腿被撞斷了。自從他住進了協和醫院之後,林徽因就經常到醫院去探望他,兩個人的感情迅速升溫。7月份梁思成出院之後,被斷定已經留下了終身的殘疾。那段時間,林徽因經常參加新月社的一些文學、遊藝活動。她在詩歌方麵的造詣,很大一部分得益於徐誌摩的調教。

1925年12月,在軍閥混戰之中,林徽因的父親被流彈打死,從此之後林家便沒落了。那個時候,林徽因跟梁思成在國外進修學習,兩個人的婚事於1927年12月18日,由梁啟超在北京“行文定禮”,並於1928年3月份在加拿大溫哥華完成婚禮。他們結婚之後,便一起到歐洲遊學,參觀古建築。林徽因與梁思成的結合,算是門當戶對,一個郎才,一個女貌。雖然梁思成因為那次車禍留下了病根,終身殘疾,但是林徽因依然沒有嫌棄他,並且兩個人還相約一起把中國的建築和藝術發揚光大。

出身大家庭的她,在突然之間失去了最後的依靠的時候,顯得十分脆弱無助。但是她又早已經習慣了這種無助感。在那個年代,因為是庶出,所以根本不會被人重視,因此她本身會有一種弱者的感覺。她是那麼渴望自己變強變大,她在內心裏不斷地想象自己強大以後就再也沒有人敢欺負她了。好在還有梁啟超、梁思成父子對她的提攜和幫助,並且作為一個丈夫,梁思成十分尊重她,給了她許多自由和空間。他們相處得也十分融洽,過得很幸福。

徐誌摩對林徽因的苦苦追求,在文化界裏鬧得沸沸揚揚。可是林徽因依然沒有接受他,因為她知道她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婚姻,她知道她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男人。女人和男人的很多想法總是不太一樣。詩人追求的是浪漫與藝術,而女建築家則是把藝術跟生活緊緊聯係在一起。何況她身邊還有一個誌同道合、對她嗬護備至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