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九章 推動改良(3 / 3)

契丹也正是積蓄力量階段,沒有對宋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意向。所以,朝廷在多年外部相對穩定,內部風調雨順的良好發展期中,還沒有走到被迫發行紙幣,解決財政困難的地步、

經濟扭曲畢竟沒有超出金銀控製的範圍。物質的保障緊緊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有充分利用物質,合理地把問題扭轉才是關鍵,就目前而言,朝廷上下在王璿理想中的金融運作人才太少了,有相當社會經驗的就更少了。

但是,紙幣的發行,卻要提上日程,至少王邵認為具備條件,晚不如早。

但王璿心目中還是有比較可靠的人選的,他試探著問道:“以丁大人之見,是否專門成立職事衙門?”

丁謂與王曾神色都是一動,王璿向來是屬意精簡各級衙門,提高辦事效率,怎地這會又忽然要增設衙門,其中寓意,在頓挫之後已然明了,這是在征求他們,關於人事方麵的意見。

?王曾對於應對這場危機還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並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參與其中,索性閉上嘴讓丁謂賣弄風頭。

丁謂當然不接王璿的招,他自顧說自己的那一套,道:“劉非倒是不錯。”

王璿看著丁謂的目光有點複雜,他實在搞不清丁謂葫蘆裏賣的什麼藥,他的本意就是在於選用人員上,定然涉及自己的門人,為了避嫌才隱晦地讓丁謂代替他舉薦朝廷中幾位人才,卻不想丁謂竟直接提劉非,令他有些哭笑不得,這要是大用劉非,那朝野上下還不得掀起一場大的風波。

王曾亦是目光詫異地盯著丁謂,他同樣被丁謂搞糊塗了,暗道這個丁謂,該不會是聰明一時糊塗一時吧!他也不需要這樣來巴結王璿。

但丁謂可沒有糊塗,相反他心中跟明鏡似地亮堂,這次解決朝廷邦國經濟大事,可以說是這種危機是王璿一手造成的,用以解決事端的人選,不能不用王璿的門人弟子。

一則王門子弟深受王璿的熏陶,對王璿的經世之學非常熟悉,他所舉薦的劉非都對經濟造詣頗深,多年的地方曆練上,所到之處無一不是倡導工商富民強國,算是個合適的人選。二則既然這場已經開始出現苗頭危機源自王璿,那由他和他的弟子去處理,也算是讓他們亡羊補牢,給了王璿一個看是公允的天大人情。

當下,丁謂用他那老練的辯才侃侃而談,說了用劉非處置的好處,並隱含提出王璿當身體力行,去化解這場危機,最後才說了一句:“當下也應當讓年輕人曆練一番了!”

王曾的臉色即驚疑又陰晴不定,他明白如果能化解危機,把即將到來的風暴,轉移到朝廷掌控的有力範疇內,那這劉非可謂是邦國之才,日後在風氣日益趨向開放的士林中,將享有極高的聲譽,前程亦是不可限量。

但他想到這些的時候,仍然是秉承一片公心,無論日後怎麼樣,能化解這場經濟危機,培養出一批人才也是朝廷之幸。

王璿猶豫半響,才慢吞吞地道:“他們對於經世之學的確是不二的人才,但都太年輕了,閱世不深恐辦事矯正過妄,大人既然深通經世道理,理應當此大任才是。”

丁謂眉頭微動,他立即領悟王璿話後蘊意,王璿對他的建議幾乎是全盤接受,說劉非閱世不深不過是套話而已,真正的目的是不想王門子弟過於招眼。

實際的操作可以做,但場麵上的事,還須要一位能為他們遮風擋雨的重臣,既然他提出這個頗和王璿心意的建議,王璿也投之桃李相報,畢竟對於朝廷而言這是一件絕對的要務。想想如果一旦領下這份好意,後麵的事情,他或許提前進入都堂。

丁謂微笑不語,但他曖昧的表情,已經把他的心思表露無疑。

王曾撚須不語,他何嚐不明白王璿要接著解決這場危機,又要策動一場大的人事安排了。

“丁大人深蘊邦國經濟,應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