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廉之家(1 / 2)

大宋鹹平二年秋,汴京開封西角樓大街南,汴河之畔,一座飛簷門樓、紅漆正門的大宅院。

整個府邸以正門為軸線,由六個大四合院、七八個小院子組成,各院閣堂建造樸實,毫不奢華,卻也是飛簷重重、層層疊疊,構造精致,高潮迭起,當真小而精美,頗有王侯宮闕氣派。

這座府邸是五季有名不倒翁馮道的別院,馮道何許人也!雖唯唯諾諾卻享盡榮華,別院自是奢華。而今,成為中書舍人、翰林院學士王旦的府邸。

大宋立國短短幾十年,戰事不斷,財政尚不寬裕,俸祿也不高,朝野上下崇尚節儉,高官生活比前唐相對簡樸許多。

按說,王旦身為中書省實際長官,又是翰林學士,正兒八經的內相,管轄審官院,負責考校本官在少卿之下的京朝官;知銀台駁司,掌控外朝和中朝咽喉,權力之大,說沒人巴結那是胡扯,住這所大宅院與身份相得。

萬事沒有絕對,王旦屢任要職,卻清廉自守,去年還在質庫舉貸,這座價值五百貫的豪華官邸,絕非他所能承受。

是因淳化三年時,其嶽父趙昌言擔任右諫議大夫,他為避嫌,辭去知製誥的差事,被太宗皇帝嘉許,賜下這所府邸。

王旦亦非奢靡之人,但天恩所在,在三次請辭之後,無可奈何地接受下來。

他靠著微薄俸祿過活,今年才剛把質庫債務還清,諾大的府邸隻有三五個粗使家丁、內宅婆子丫眷,真是大院小家冷清的很。

後院,完全是由湖石堆砌的假山,環繞一個小小池塘組成,點綴花亭草閣,卻有一番靜雅。

在臨水一處小閣子裏,身高七尺、麵色白暫的王璿很無奈地看著暖榻上王雍、王衝讀書。心中卻道:夠勤奮的,讀書都讀傻了,比老子高考前還拚。

他十歲那年,父親駕鶴西去,十三歲慈母隨父升天,留下百貫的家業,算是小康。

雖說莘縣王家是大族,他卻因父母過世的早,難保沒有不良族人窺視家業。好在族中一位忠厚可靠地長者,把他送到了開封,寄托到伯父王旦家中。

自己也比較“爭氣”,沒有白白在伯父家吃飯,十六歲時就拿著父母留的錢做些營生,僅兩年就開了一家門麵頗大的雜貨鋪子,又兩年的發展,積攢了數千貫家私,算是個開封城中小富商了。

雖說王旦和夫人趙氏對他很不錯,但在他心底深處,還不習慣寄人籬下的生活,畢竟擁有兩世的記憶。

冠禮之後,花了一百五十貫錢在離王旦府邸半裏的果子行西,買了一處由六個小院組成的宅子,頗為體麵,開始獨立生活。

一切都歸功於他未曾失去的記憶,好歹是二十世紀末的大學生,作為水利水電工程學士,有著十幾年的工作閱曆,並有在職MPA學位,再不混個人模狗樣,那真笨到姥姥家了。

趙夫人對他是多年養育之恩,對待他又如同親子,離的又不遠,閑暇時時常過來看看。

兩個堂弟勤奮攻讀,他不能不陪著,好在今天讀的是論語,他最認可夫子這篇著作,但對道學家的批注卻不以為然,好端端的樸素思想被解釋的一塌糊塗。

“你們兩人慢慢讀著,為兄去池子邊看魚。”王璿說著就站起身來,心下暗自腹誹早知道就晚點來了。

“五哥,快立冬了。”年僅十四歲的王雍手拿書本,一雙細細的眼睛打量著王璿,嘴角微翹,掛著諷刺意味的笑。

王璿老臉一紅,眼角一陣抽縮,是啊!深秋季節,霜降節氣都要過了,看哪門子魚啊!這借口可溴大了。

好在他臉皮算練出來了,揉了揉鼻子,尷尬地一笑道:“七哥,你還是好好看自己的書吧!天下要有幾百人這樣看書,你的進士可就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