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邏輯(二)兵(2 / 2)

某某主角,熱血沸騰之下,拔出隨身的軍刀,高呼著這樣那樣的口號,於是乎,百萬鐵騎聞聲而動,凶狠的撲向敵陣……

我們不止一次的看到過這樣的描述,老冰想說的就兩個字:扯淡!

現代戰爭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解放戰爭中的百萬大軍過長江了。那場戰役是個什麼概念?戰線有多長?別忘了,那是現代!有先進的通訊手段,一聲令下,確實能做到全軍壓上。在古代,你憑什麼說手一揮,一百萬人嗷嗷叫著就上去了?我們就當一百萬人排開了隻有二十裏,你這邊一揮手,方圓二十裏之內人人都能看見?

一個人的指揮能力到底極限在哪裏?我們往往會想到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這個典故。讓我說的話,與其說是韓信的指揮能力,還不如說權力的象征性更大一點。受節製的軍隊,當然越多越好,親自指揮的軍隊也越多越好?相信韓信絕不會說這樣的話的!

現代軍隊中,指揮部參謀部劃分的相當細,再上先進的通訊手段,拿出個百萬概念的計劃,我想不是不可能,但古代也能這樣?一個人指揮一百萬、數百萬大軍?我覺得那不是戰爭,那是自殺!是帶著所謂的百萬大軍去送死!

命令!軍隊中的命令高於一切!可百萬這個概念一出現,往往意味著你的命令可能還沒穿到具體單位的時候,情況已經出現了變化!傳令兵騎馬傳信是古代的基本手段,前麵我們也說了,就算他百萬人排開隻有二十裏,二十裏也是距離啊!不需要時間嗎?我們算他需要五分鍾,戰爭中的五分鍾是個什麼概念?往往快了那麼一秒鍾就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更別說什麼五分鍾了!也有朋友會說,不是還有旗語嗎?一百萬大軍需要多少旗手?五千人一個單位,就需要兩三百旗手,那麼多旗手一起揮旗子,你覺得將領不會看花眼?

我還想到一個笑話,哪本書我忘記了,說是城被圍住了,最後的關頭,指揮官毅然下達了出城迎敵的命令。猛一看,像是沒什麼問題,既然沒指望了,還不如多拉幾個殿背的,有那麼股子豪氣!問題出在人數上了。守軍有數十萬!數十萬人出城?城門能有多寬?算你十人一排,十萬人就是一萬排!數十萬人?原本晚上準備偷襲的,偷偷摸摸的開開了城門,結果呢?估計到天亮,那數十萬人還不一定全出來了!這還打什麼?敵人全都是死人?一晚上都沒一個小兵往城牆這邊掃上一眼?

三國演義裏麵有兩個所謂百萬的故事,一個是曹操,號稱百萬,結果一把火,成就了火燒赤壁的美名,一個是劉備,也是號稱百萬,陸遜也給來了個火燒連營。為什麼?不說號稱這個問題了,中心思想隻有一個,人太多了,指揮必然遲鈍,有個什麼風吹草動的,再想改變計劃,根本來不及!

關於兵的話題還有很多很多,古代的戰陣是怎麼回事?騎兵的運用有什麼講究?作戰基本單位到底是五個人還是十個人指揮起來最便利?兵種合理搭配是怎樣的?細分還是混編?等等等等……數不清的問題困惑著我們這些所謂的作者,我們誰也不知道具體是個什麼情況。我們可以充分的發揮想象,但決不能犯一些一看就經不起推敲的低級錯誤,畢竟,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傾注了我們太多的心血。

我不敢說自己會寫得怎樣怎樣,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基本的邏輯,我不會違背,所以,想看著石方指揮百萬大軍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老石沒那個本事!……

嘿嘿……